-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08434
- 條形碼:9787301208434 ; 978-7-301-2084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 本書特色
該書全面吸收、消化了西方生態(tài)學的重要成果,以此為參考坐標,系統(tǒng)地、多方面地論述了儒家生態(tài)理論和一些有意義的實踐經驗。書中收集引用了大量儒家古代文獻,特別是很少被人引用的六經和史書類的相關資料,為說明儒家生態(tài)思想的豐富性,提供了充分的證據(jù)。內容翔實,論證細密,提出了不少獨到的有價值的見解。就其深度、廣度而言,是國內研究儒家生態(tài)思想的一部少有的、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之一。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 內容簡介
該書全面吸收、消化了西方生態(tài)學的重要成果,以此為參考坐標,系統(tǒng)地、多方面地論述了儒家生態(tài)理論和一些有意義的實踐經驗。書中收集引用了大量儒家古代文獻,特別是很少被人引用的六經和史書類的相關資料,為說明儒家生態(tài)思想的豐富性,提供了充分的證據(jù)。內容翔實,論證細密,提出了不少獨到的有價值的見解。就其深度、廣度而言,是國內研究儒家生態(tài)思想的一部少有的、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之一。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 目錄
前言 新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tài)轉向 7
一、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態(tài)危機 7
二、危機的根源:人類中心主義和對自然的斗爭 8
三、生態(tài)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tài)轉向 10
**章 生態(tài)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儒家的態(tài)度 13
**節(jié) 環(huán)境、生態(tài)、自然與"生生" 13
一、環(huán)境 13
二、生態(tài) 14
三、自然 15
四、"生生":儒家哲學的態(tài)度 16
第二節(jié) 道德共同體 17
一、道德共同體及其擴大 17
二、儒家道德共同體的范圍 19
三、天人一體:從道德共同體到形上的和價值的共同體 19
四、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 20
第三節(jié) 人類中心主義 22
一、強人類中心主義 22
二、弱人類中心主義 24
三、同于大道:儒家的態(tài)度 24
第四節(jié) 價值 26
一、價值簡論 26
二、價值的三重含義和"是"與"應該"統(tǒng)一 26
三、事實與價值的統(tǒng)一:儒家哲學的態(tài)度 31
第五節(jié) 生命 32
一、通行的生命定義 32
二、對通行生命定義的反思 33
三、新生命觀的提出 35
第六節(jié) 權利 38
一、傳統(tǒng)權利概念及其向自然界的擴展 38
二、儒家哲學的態(tài)度:自然的普遍權利 39
第二章 "恩至禽獸"--道德共同體中的動物 41
**節(jié) "德及禽獸"--動物之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42
第二節(jié) 動物的使用價值--對動物的日常使用中的生態(tài)因素 44
一、動物作為動力、商品、禮品等 45
二、動物作為食品 46
第三節(jié) 人工養(yǎng)育動物 47
第四節(jié) 關于狩獵及其限制 49
第五節(jié) 祭祀、動物作為祭品與對動物的祭祀 53
一、通論祭祀 53
二、動物作為祭品 57
三、對于動物的祭祀 58
四、祭祀的生態(tài)意義 58
第六節(jié) 動物作為自然的神性標志的生態(tài)意義 59
第七節(jié) 動物保護的政令與法律 62
一、《禮記》 63
二、《秦律十八種》 64
三、漢代相關政令 64
第三章 "澤及草木"--道德共同體中的植物 66
**節(jié) "澤及草木"--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66
一、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66
二、"有事于山林"--對森林的生態(tài)作用的認識和森林保護 70
三、植樹 72
第二節(jié) 神秘的植物 74
一、五行中的木 74
二、移情與瑞應 75
三、社稷之木 76
四、樹木之精怪 77
五、祭祀山林 78
第三節(jié) 草木與生活--植物的使用價值 79
一、"刳木為舟"--林木的開發(fā)和使用 79
二、伐木、焚草為田 80
三、"播種百谷"--關于農業(yè)與農作物 82
第四節(jié) 林木保護的機構與措施 85
一、山虞、澤虞、林衡、大司徒--林木管理保護機構 85
二、草木保護的政令 87
三、林木保護的法律 89
第四章 "恩及于土"--道德共同體中的土地 91
**節(jié) 土、地、壤、田的辨析與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91
一、土、地、壤、田的辨析 91
二、土地的生態(tài)作用及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成員 93
三、土地的財富標尺意義 94
第二節(jié) 對土地的種類、性能的認識和生態(tài)性維護使用 95
第三節(jié) 土地管理的機構及政令 98
一、土地的生態(tài)性管理的機構及政令 98
二、"相地而衰征"--貢賦的生態(tài)意義 100
第四節(jié) "報本反始",立社祭土--對土地的祭祀及其生態(tài)意義 100
第五章 "國主山川"--山川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2
**節(jié) 山脈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2
第二節(jié) 水與河流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3
一、儒家文化對水與河流的認識 103
二、"水曰潤下":水的生態(tài)意義 105
三、"川,氣之導也"與"河竭國亡"的生態(tài)意義 106
第三節(jié) 與水相處的智慧和對于河流與水的保護 108
一、大禹治水 108
二、環(huán)境友好型的水資源利用 109
三、舟梁、溝洫、河渠、井與運河 109
四、水與河流管理的機構與法令 112
第四節(jié) 祭祀山川 113
一、祭祀山川的理由 113
二、水旱之祭 116
第六章 氣、通、和、生、時、道:儒家生態(tài)哲學范疇論 118
**節(jié) 氣、陰陽、五行與世界的五行化 118
一、陰陽、五行、氣 118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124
三、世界的"五行化" 124
第二節(jié) 氣的"通" 129
一、"通氣":"行"的意義 129
二、"宣氣"、"助氣" 130
三、社的"通氣"意義 132
第三節(jié) 氣的運動的 "和" 132
一、"和"與氣的"通" 132
二、陰陽運行的失"和"與乖戾 135
第四節(jié) 樂與"和" 136
一、聲、音、樂:儒家關于音樂的一般認識 136
二、樂的規(guī)定中的生態(tài)意義 137
三、"象天"、"敦和"--樂的促進生態(tài)和諧的作用 140
四、樂與政治對應中的生態(tài)意義 142
五、關于上古帝王之樂的生態(tài)性解釋 143
六、十二律呂的生態(tài)意義 143
第五節(jié) "天地之大德曰生"--氣的運行的"生"與"生生" 145
一、當代生態(tài)科學理論的發(fā)展 145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合目的"的"生生"過程 147
二、"生生"的內在機制 153
三、死亡--生生過程的內在否定性 158
第六節(jié) 時、時序與天道 163
一、天道及其性質種種 163
二、時與時序 169
三、儒家天道觀的有機性特點 172
四、自然的規(guī)律性及自然規(guī)律向生態(tài)規(guī)律的轉化 173
第七章 天人合一與仁:儒家生態(tài)哲學的功夫論與境界論 174
**節(jié) "因"與"無為":天人合一的前提 174
一、"因"的思維方式 174
二、"無為" 176
第二節(jié) 天人合一論 177
一、物理意義 177
二、價值意義 179
三、本體意義 180
四、功夫意義 181
五、境界意義 183
六、知識意義 185
第三節(jié) 惟人為貴:人與萬物的差異性 186
一、"惟人為貴":人、物之異 187
二、人與人之異 190
第四節(jié) 仁的生態(tài)功夫與境界 191
一、"仁,愛人以及物" 191
二、仁者"生意" 192
三、"仁包四德" 194
四、仁為人的"天地生物之心" 195
五、仁即感、通 197
六、"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199
第五節(jié) 人應該做什么?再探群己權界 202
一、"盡性"與"參贊化育" 202
二、愛有差等:道德共同體的范圍 204
人名索引 209
概念索引 214
主要參考書目 220
一、古人 220
二、今人古典研究 221
三、生態(tài)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哲學研究著作/論文 222
四、漢譯外國著作/論文 223
五、外文著作/論文 224
后記 226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 作者簡介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lián)合會聯(lián)絡委員會主任。博士論文《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著有《鹽鐵論》(全文注釋本)、《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河流的文化生命》、《金岳霖新儒學體系研究》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