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空間和時間的綜合體—宇宙-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816323
- 條形碼:9787549816323 ; 978-7-5498-163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和時間的綜合體—宇宙-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 本書特色
人們通過對星空的長期觀測,了解了太陽、月亮、行星、恒星等眾多天體的運動規律…… 浩瀚深邃的夜空,神秘的星星從古至今吸引著人類關注的目光,他們為什么閃閃發光?地球、太陽、太陽系和恒星是怎樣形成的?有行星環繞的恒星多不多?……姜廷午編寫的《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介紹了有關恒星和行星形成的新進展。
空間和時間的綜合體—宇宙-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 內容簡介
人類對奧妙無窮的宇宙的認識首先是從地球開始的,然后由地球伸展到太陽系,進而延伸到銀河系,再擴展到河外星系和總星系,*后再回到地球上。正是這些內容構成了宇宙,豐富了宇宙的內涵。《空間和時間的綜合體·宇宙: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介紹了有關恒星和行星形成的新進展。書中討論了暗星云中孤立恒星的產生、星團和星云的形成、星際氣體和塵埃的“生態學”以及可能產生黑洞的劇烈星暴,并把星系演化的過程與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聯系起來。
空間和時間的綜合體—宇宙-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 目錄
為什么會出現行星
行星有哪些類別
太陽系行星大揭秘
不斷變化的星云盤
水星的秘密
金星的秘密
地球的秘密
火星的秘密
木星的秘密
土星的秘密
天王星的秘密
海王星的秘密
恒星的前世今生
科學觀察恒星
恒星的常識
恒星的成分與光譜
恒星的起源、年齡和結構
恒星的誕生和死亡
恒星的不斷演化
恒星*后的歸宿
恒星一家親
雙星的秘密
紅外源、X源、γ源的秘密
星云的秘密
恒星集團的秘密
星族的秘密
銀河系和河外星系
星系團與總星系
廣袤無垠的宇宙
空間和時間的綜合體—宇宙-地球與宇宙的親密關系 節選
塵粒在星云盤內氣體中下沉時就已開始集聚了,它們一邊下沉,一邊集聚。這是行星形成過程的初始階段,塵粒的集聚只能靠碰撞。塵粒之間有相對運動速度,包括熱運動和隨著氣體湍流的運動。如果兩塵粒大小差不多,相碰時可能碰碎,但也可能是一個塵粒和另一塵粒的一部分(碎塊)結合起來。 如果大小相差很多,那么,碰撞的結果常會是較小塵粒的全部或一部分被較大的塵粒吃掉。當塵粒長大到不能再稱為塵粒而應當稱為星子時,大的星子遇到小的星子或塵粒,就更容易把它們吃掉。這個過程叫做碰撞吸積,由于運動和碰撞的隨機性,由塵粒形成的星子在大小方面可以相差很多,塵層形成后,由于密度增大,碰撞會更加頻繁,星子就長大得更快。 那時,在今天每個行星所占據的區域里總會出現一個*大的星子,這樣的星子便是行星的胚胎,稱為行星胎,如果*大的星子不久以后在碰撞中被碰掉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不成為*大星子了,那么原來第二大的星子就升上來,成為行星胎。 當行星胎半徑大到一千米左右時,它的質量已經大到需要考慮它對星子的吸引了。在這以前,集聚只靠碰撞,只有星子碰到行星胎時才會被吃掉;現在,只要星子接近行星胎到一定距離,它的運動方向就會由于行星胎的吸引而彎曲,逐漸接近行星胎,*后被吃掉。行星胎的生長主要靠引力,稱為引力吸積。在一段時期內,碰撞吸積和引力吸積都起作用;以后,引力的作用便大大超過碰撞的作用,只需要考慮引力吸積了。 星子的平均半徑越大,空間密度(單位空間體積內星子的數目)就越小。 由于星子運動的隨機性,從一個局部范圍看,星子的分布可以很不均勻,每個星子常會處于一個不對稱的引力場中,從而受到加速。所以,隨著星子的增大,星子間的相對速度不是減小,而是緩慢地增大。 星子是由塵粒形成的,原來的塵層已不能再稱為塵層,而應當改稱為吸積層。 星子都在繞太陽公轉,所以它們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既會改變速度,也會改變公轉橢圓軌道的偏心率和傾角。在今天的地球軌道處,軌道偏心率等于0.04的星子之間可以出現大到每秒60米的相對速度。今天小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平均為0.14,它們之間的相對速度大到約每秒3千米。 在類地行星區里的氣物質和冰物質都揮發掉以后,只剩下土物質,而在土物質的星子集聚成行星以后,就再沒有剩下多少東西了。在木土區里,固態的塵粒和星子集聚成行星的固態核,當其質量增大到10笛克數量級時,固體核便開始吸積周圍的大量的氣物質,使它們成為行星的一部分,由于壓力大,氣體被壓縮成液體,所以,木星和土星的外部是液體,其中主要成分是氫,氫和氦占了這兩個行星質量的絕大部分。這樣,木星和土星的體積和質量就比其他六個行星大得多,但平均密度卻比其他六個行星小。在天海區里,由于離太陽遠,太陽的吸引力微弱,逃逸速度小,氣體逐漸逃逸掉了。氣體的逃逸是很慢的,但由于星云盤里離太陽越遠物質越稀薄,所以天海區里物質的密度比木土區和類地區都小得多,行星的形成過程進行得很慢,所以當天王星和海王星長大到足夠吸積氣體時,氣體已經跑光了。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體積和質量比木星和土星小,除大氣以外,整個是固體,大部分是冰。 施密特于1945年計算出,地球的形成過程用了70億年的時間。后來,他的學派的一個成員指出,施密特在計算時忽略了引力吸積,才得到這樣長的時間。如果考慮引力吸積,則地球的形成只需要1億年左右的時間。魏札克和霍意耳等也得到行星形成所用的時間在1億年左右。近年來,人們認識到星云盤里的塵埃會沉到赤道面鄰近,使密度增加,從而使行星的形成過程大大加快。 但是,不同的人得出的行星形成的時間很不一樣,有短到幾千年的,也有長到幾千萬年的。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星云盤外部的物質密度比內部小,所以越靠近太陽的行星形成得越快:水星*先形成,海王星*后形成。我們應當對不同的行星分別定出其形成所用的時間。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