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2013/12-新京報 傳媒研究-第三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110223
- 條形碼:9787549110223 ; 978-7-5491-102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3/12-新京報 傳媒研究-第三卷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聚焦傳統媒體的轉型,針對當下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所出現的問題既面臨的困境、路徑探討,我們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傳媒研究專家、業界名流等,從盡可能多的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傳統媒體的轉型問題,可供媒體同行特別是紙媒從業者堅察和省思。
2013/12-新京報 傳媒研究-第三卷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聚焦傳統媒體的轉型,針對當下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所出現的問題既面臨的困境、路徑探討,我們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傳媒研究專家、業界名流等,從盡可能多的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傳統媒體的轉型問題,可供媒體同行特別是紙媒從業者堅察和省思。
2013/12-新京報 傳媒研究-第三卷 目錄
紙媒轉型 001
深度訪談 003
曹保印 趙勇力 王躍春:紙媒的未來——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003
觀點交鋒 010
孟 波 事業還是企業? 投入還是投資?
——關于傳統媒體轉型的十個方向性思考 010
陳國權 報紙衰退中的戰略選擇 016
郭全中 傳統都市報的轉型探析 023彭桂兵 傳統媒體轉型語境和路徑 028
高明勇 傳統媒體:為何轉型,如何轉型 035
他山之石 041
高井潔司 日本報業求存戰略 041
魏 然 美國報業轉型的現狀與未來趨勢——亞馬遜公司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的啟示 050
趙勇力 歐美紙媒轉型的五大派別 060
圖說傳媒
趙 斌 紐約時報發展簡史
全媒體研究 omnimedia research 067
白明輝 《新京報書評周刊》的新媒體試水 069
田 錚 拍者網 基于報紙的ugc網站探索 073
劉禹澤 傳統媒體的app之路 082
深度觀察 insight 093
王 華 新媒體評論:在“速朽”中尋找價值 095
張 寒 網絡時代,深度報道的輕逸與沉重 101
李嘉陵 新媒體記者的自我修養 108
采編茶座 news salon 117
記者突破 119
黃玉浩 一個“菜鳥”記者的逆襲 119
崔木楊 在黑暗中行走 129
理論前沿 theory front 143
師曾志 失控:在信息自由與信息控制之間
——新媒介賦權下的中國互聯網治理合法性研究 145
史事鉤沉 archive 153
林溪聲 邵飄萍與《京報》:新聞專業主義視角下的審視 155
洪振快 歷史上的創辦報刊權 162
傳媒好書賞 media books 177
曹保印 我的前面沒有路,我的后面是條路 179
王愛軍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85
王愛軍 與心靈對話 187
閭 宏 一個寫作時代的到來 190
曹保印 突破,你能嗎? 193
2013/12-新京報 傳媒研究-第三卷 相關資料
卷首 理想不滅,紙媒不死
曹保印
編《新京報傳媒研究》第三卷的時候,正好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天氣很冷,霧霾很重,很多人艱于呼吸,甚至不敢呼吸。自由呼喚新鮮的空氣,早已經成了奢望,口罩成了越來越多人出門的生活必備品。
然而,這又能怎樣?馬路上,汽車依然在擁堵中行駛;大街上,人們依然在霧霾里穿行。北京并沒有因此死去,西山的紅葉依然美麗,潭柘寺的鐘聲依然響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并沒有對北京絕望,更沒有對北京的未來絕望,而只要不絕望,就一定會有希望。
不過,對傳統媒體人來說,還有另一種形式的冬天,也正在傳說中轟轟烈烈地到來。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像先知一樣預言,傳統媒體的冬天已經到來,在不久的將來,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必死。這其中,不乏紙媒人自己,有時候,紙媒人聲稱紙媒必死的聲音,居然還是異常響亮的。究其所據,不外乎移動終端時代的到來,將徹底侵占紙媒的地盤,人們將不再需要通過閱讀紙媒獲取信息,手指輕輕一點,海量信息便會如噴泉一樣從移動終端涌出,免費、快捷而且環保。
必須承認,移動終端的普及,必將引發整個人類世界多米諾骨牌式的多領域、多層次、多樣態的革命,人類將會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新世界。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革命是否一定意味著打破乃至毀滅全部的“舊世界”,重塑甚至于重造一個“新世界”,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事實恐怕未必會如此。否則,“舊世界”將往何處去,“新世界”又將從何處來?沒有了“舊世界”的土壤,“新世界”的種子又將在何處生根?更不必說發芽、開花、結果。
就像北京的冬天和霧霾,只要我們對春天的到來不絕望,春天就一定會到來;只要我們對藍天、綠地、碧水的期待不絕望,霧終究會散去,霾也一定會遠離,藍天白云、綠地紅花、碧水游魚,都不會是遙遠的夢想。同樣的道理,作為紙媒人,只要我們對理想不喪失熱情,對未來不喪失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始終滿懷對公平、正義、良知、愛與美的真摯向往與追求,紙媒不但不會死,反而會活得更持久、更美好、更具品質,也必將更有影響力。就像新京報的社歌所唱,“我的紙里包著我的火,我的火里燃著我的光”。
十年前的2003年,當《新京報》即將創刊之時,包括傳媒界部分著名學者在內,很多人預言新京報“一出生就必死無疑”,種種分析理由煞有介事;更有人搬出氣候說,說南人不習冬戰,《新京報》創刊前降下的第一場大雪,就是給新京報一個顏色看看,讓《新京報》過不了第一個冬天。然而,他們沒有想到,這場大雪的考驗對《新京報》來說,恰恰是瑞雪兆豐年,使《新京報》真正做到了“一出生就風華正茂”,一路風雨走到了2013年,并且繼續沐風櫛雨走向2014年。
風雨十年,新京報人靠什么走過了十年,又將靠什么走向下一個十年?一言以蔽之:風骨。有風骨,才會有風采;有風骨,才會有風流。在新京報人身上,風骨早已化成了dna,無論時間如何流逝,人與物如何變遷,新京報人始終致力于辦一份以責任為靈魂的報紙,辦一份記錄時代步伐的報紙,辦一份進步、美好的報紙。所謂“品質源于責任”,在《新京報》和新京報人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事實上,當《新京報》轉身全媒體之后,“品質源于責任”的辦報理念,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日益在加強。與此同時,紙質版《新京報》與新媒體版《新京報》,相互映襯,彼此取長補短。這樣,選擇《新京報》,就是選擇與進步、美好同行,無論受眾是翻閱紙質版新京報,還是點擊新媒體版《新京報》,都會感受到濃郁的《新京報》氣息。這是一種洋溢著進步的氣息,一種飄散著美好的氣息。在霧霾濃重、pm2.5屢屢爆表的北京,能夠每天自由呼吸這樣的氣息,“絕望”兩個字就會從受眾的字典里悄悄溜走,而美好的“希望”又將會像夜空的星星一樣閃亮。
因此,雖然本卷聚焦傳統媒體轉型,但并不意味著加入唱衰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的大合唱;當然,也并不刻意回避各種反省、質疑、極端否定傳統媒體的觀點。相反,我們努力讓讀者聽到盡可能多的聲音,從而能夠從盡可能多的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傳統媒體的轉型問題。我們相信,在堅守自身信念的前提下,他人的鼓勵令人溫暖,而他人的質疑則會讓人冷靜,所以,多一份溫暖不多,多一份質疑也同樣不多。為此,本卷特別專訪新京報總編輯、本刊主編王躍春,她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角度獨特,可供媒體同行特別是紙媒從業者省思。
在第三卷上,我們還刊發了邵飄萍與《京報》的史料性文章,以及梳理歷史上的報刊創辦權的文章,這些文章都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洞察新聞時局。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就是因為站在了歷史的高度,在歷史與現實的坐標上,找到并且掌握了精妙的平衡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這個坐標上,也一定有精妙的平衡點,而如何找到它,掌握它,運用它,則考驗著所有媒體人。為此,我們愿和讀者一起上路,在北方即將飄舞的漫天大雪中,去踏雪尋梅。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