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中國風景名勝區邊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03220
- 條形碼:9787100103220 ; 978-7-100-10322-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風景名勝區邊界 本書特色
本書依據人地關系思想,解讀了一個獨特的“中國現象”——和全球其他區域的國家公園相比,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我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邊界信息。作者首先應用島嶼生物地理學說中的sloss思辨模式,結合中國固有的“聚散”哲學概念,針對197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規劃邊界,進行了全面的形態結構分類研究。接著考察分析了風景名勝區邊界和各級行政區劃邊界之間的交互關系,發現剛性的行政區劃邊界,給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邊界的彈性生長普遍施加了外部約束限制。隨后針對12年間風景名勝區面積統計數據動態變化的分析,揭示出風景名勝區邊界所具備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動態演替特征。作者進而在后續章節通過不同空間尺度的人地關系格局比較,量化分析了居民人口和旅游人口給風景名勝區邊界生長施加的環境壓力因素,發現了中美兩國的國家公園邊界壓力彰顯出巨大的國際反差;而“旅游人多”和“游憩地少”兩者構筑起的人地關系矛盾,反過來又驅使我國政府及職能主管部門陸續推出了其他多種國家級公園項目。但是,這種多元化的公園體制,又對風景名勝區本身的邊界生成與邊界穩定,構成了盤根錯節式的群體約束機制。作者*后在歸納總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邊界生成與演變機理的同時,提出了強化保育意識的voice解說模式,以及國家公園在中國土地利用方式領域應當遵守的3hold大地倫理準則,即三思而行,面向健康、和諧和幸福的控制性土地發展模式,以此期待處于動態演變中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的國家公園大美無疆。
中國風景名勝區邊界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地圖上無法找到中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邊界這一獨特的“中國現象”作為問題意識展開論述。作者在詳細材料的支持下,進行了富有成效的開拓性研究,積累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初始數據。
中國風景名勝區邊界 目錄
序二
序三
緒論
一 自然與人文景觀環境對邊界生成的約束機制
二 政區邊界對風景名勝區邊界的制衡機理
三 面積統計對邊界動態演替的數理折射
四 人口壓力對邊界消長的社會驅動
五 多元化公園對邊界生成的群體約束
六 研究結論與展望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風景名勝區邊界 作者簡介
王連勇,男,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學區域研究專業文碩士,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旅游地理、遺產型景區(尤其是國家公園、國家級遺產型景區)可持續旅游規劃與管理。近10年來主持的主要科研項目包括中加國際合作項目“加拿大公園體系與旅游教育研究”(2002年)、教育部回國留學人員科研啟動項目“國家公園實驗室”(2003年,項目編號[2003]18)、中日國際合作項目“國家公園與世界遺產研究”和“日本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現狀調查研究”(2003年)、中澳國際合作項目“澳大利亞國家公園規劃管理及可持續環境研究”(2007年)等。2005年,其專著《加拿大國家公園規劃與管理——探索旅游地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獲重慶市人民政府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2年以來在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地理學報》英文版)、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態學報》英文版)、《中國林業經濟》、《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學術版)》等期刊上發表了中、英、日論文40篇。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