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57082
- 條形碼:9787112157082 ; 978-7-112-1570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本書特色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作者:魏秦)主要內容:隨著中國人居環境的城市化 與鄉村經濟的快速 發展,植根于地區自然與文化環境的傳統聚落與住 居,正逐漸被城市化的建設模式所取代.地區傳統 營建體系的持續發展面臨著種種困境。作者從地區 營建體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與整理包含生態價值 與智慧的地區營建智慧,結合當前科學的理論方法 與技術成果,將其轉化為科學的地區營建體系與方 法,使地區傳統建筑持續發展獲得再生。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作者以多維視角建 構了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研究框 架;下篇,作者選取黃土高原具有樸素生態典范的 窯居作為研究的落腳點,以實證研究與示范點建設 實踐,深入研究窯居營建體系各層級的設計對策與 適宜性技術,為專業人士與居住者協作設計提供了 參照模板,并為解決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存 在的問題與促進地區營建的良性生長提供了可供借 鑒的理論方法與現實策略。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適 于建筑學、城鄉規劃及相關領域的專業 人士閱讀,同時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高年級學 生與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內容簡介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作者:魏秦)主要內容:隨著中國人居環境的城市化 與鄉村經濟的快速 發展,植根于地區自然與文化環境的傳統聚落與住 居,正逐漸被城市化的建設模式所取代.地區傳統 營建體系的持續發展面臨著種種困境。作者從地區 營建體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與整理包含生態價值 與智慧的地區營建智慧,結合當前科學的理論方法 與技術成果,將其轉化為科學的地區營建體系與方 法,使地區傳統建筑持續發展獲得再生。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作者以多維視角建 構了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研究框 架;下篇,作者選取黃土高原具有樸素生態典范的 窯居作為研究的落腳點,以實證研究與示范點建設 實踐,深入研究窯居營建體系各層級的設計對策與 適宜性技術,為專業人士與居住者協作設計提供了 參照模板,并為解決當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存 在的問題與促進地區營建的良性生長提供了可供借 鑒的理論方法與現實策略。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適 于建筑學、城鄉規劃及相關領域的專業 人士閱讀,同時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高年級學 生與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2 國內外地區人居環境研究成果的梳理與評述
1.2.1 國外地區人居環境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
1.2.2 國內地區人居環境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成果與評述
1.2.3 問題思考與研究定位
1.3 地區營建體系的概念
1.3.1 地區營建體系的概念界定
1.3.2 概念解析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 本章小節
2 地區營建體系生成生長的要素構成
2.1 自然生態要素
2.1.1 氣候
2.1.2 地形地貌
2.1.3 自然資源
2.2 經濟與技術要素
2.2.1 經濟因素
2.2.2 技術因素
2.3 社會文化因素
2.3.1 民俗文化
2.3.2 家庭結構與社會制度
2.3.3 價值觀與審美觀
2.4 整體把握地區營建體系的生成生長構成要素
2.5 本章小節
3 地區建筑營建體系的演進機制
3.1 地區營建體系的進化
3.1.1 生物進化
3.1.2 地區建筑進化
3.2 防避——原生的地區營建體系
3.2.1 原生的地區營建體系
3.2.2 干闌建筑營建體系
3.2 3 地區建筑的特化
3.3 適用——自律發展的地區營建體系
3.3.1 自律發展的地區營建體系
3.3.2 徽州地區營建體系
3.3.3 地區傳統營建體系的發展困境
3.4 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地區營建體系
3.4.1 聚落形態
3.4.2 住居形態
3.4 3 營建技術
3.5 本章小節
4 多維視野下的地區營建體系的理論建構
4.1 地區建筑原型的建構
4.1.1 原型批評理論的闡釋
4.1.2 地區建筑原型的解析
4.1.3 原型對地區營建體系研究的意義
4.2 地區營建體系的“地域基因”理論與方法
4.2.1 “地域基因”的概念
4.2.2 地域基因的特征與規律
4.2.3 地域基因的診治與識別
4.2.4 地域基因的重組與整合
4.3 控制論下的系統方法論
4.3.1 系統論、控制論及相關理論概述
4.3.2 以控制論下的系統方法論研究地區建筑營建體系的意義
4.3.3 以控制論下的系統理論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地區營建體系的演進特征
4.4 生態學原理與智慧
4.4.1 生態學及其相關理論
4.4.2 生態學理論對地區人居環境研究的意義
4.4.3 環境生態學
4.4.4 生態工程學
4.5 地區營建體系的形態拓撲學理論
4.5.1 建筑形態學
4.5.2 數學的拓撲幾何學原理
4.5.3 地區營建體系的形態拓撲學研究
4.6 關于地區營建體系評價的方法
4.6.1 地區營建體系評價的思考
4.6.2 地區營建體系的評價方法
4.7 本章小節
下篇 黃土高原窯居營建體系的建構
5 黃土高原窯居營建體系的要素構成
5.1 黃土高原的歷史演變與生態變遷
5.2 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與資源
5.2.1 地形地貌特征
5.2.2 土壤特征
5.2.3 氣候特征
5.2.4 植被
5.2.5 礦產資源特征
5.3 黃土高原的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變遷
5.3.1 黃土高原的農業結構
5.3.2 黃土高原的工業結構
5.3.3 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
5.4 村鎮社會結構的分化與社會文化的更新
5.4.1 人口狀況
5.4.2 鄉村人口流動的變遷與社會結構的分化
5.4.3 傳統社會組織的消解與經濟組織的興起
5.4.4 農村家庭結構的轉化與功能的演變
5.4.5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文化觀念的更新
5.5 本章小節
6 窯居營建體系生成生長的地域基因
6.1 傳統窯居聚落形態類型與空間特征
6.1.1 黃土高原窯居聚落形態類型與空間特征
6.1.2 黃土高原原生窯居的類型與空間特征
6.2 原生窯居營建體系“地域基因”的診治與識別
6.2.1 原生窯居地域優勢基因的挖掘整理
6.2.2 原生窯居地域劣勢基因的診治與識別
6.3 綠色窯居“地域基因”的重組與整合
6.3.1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地域基因”的重組與整合
6.3.2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地域基因庫”的建立
6.4 本章小節
7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的表征與機理
7.1 綠色窯居住區的系統分析
7.2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的調控機制
7.3 本章小節
8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的形態拓撲群
8.1 拓撲形態變化與菜單式的形態模型
8.2 綠色窯居獨院的拓撲形態轉換
8.2.1 綠色窯居獨院的拓撲同胚原型
8.2.2 綠色窯居獨院的動態彈性空間形態拓撲群
8.2.3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被動式對策的體系化
8.2.4 綠色窯居獨院的節能空間形態拓撲群
8.2.5 綠色窯居生物氣候界面形態拓撲群
8.3 綠色窯居基本生活單位的形態拓撲群
8.3.1 庭院經濟與基本生活單位的拓撲變換
8.3.2 綠色窯居基本生活單位空間布局的形態拓撲轉換
8.4 綠色窯居聚落的形態拓撲群
8.4.1 地形與窯居聚落的形態拓撲變換
8.4.2 以適災與節水為目的組織公共基礎設施
8.5 本章小節
9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的技術集成
9.1 地域材料與營建技術
9.1.1 地域材料
9.1.2 地域材料的前景展望
9.2 窯居結構與構造形態
9.3 綠色窯居營建體系的技術改進
9.3.1 地基處理技術
9.3.2 磚石砌筑技術
9.3.3 拱模制作技術
9.3.4 窯頂覆土技術
9.3.5 窯頂植被恢復技術
9.3.6 地溝做法
9.4 本章小節
10 棗園——從“原生窯洞”走向“綠色窯居”的建設實證
10.1 示范點概況
10.2 棗園綠色住區示范點建設實施目標
10.2.1 實施總目標
10.2.2 實施目標細則
10.3 棗園綠色住區示范點建設實施內容與指標
10.4 規劃設計構思
10.4.1 總體規劃布局
10.4.2 土地利用規劃
10.4.3 道路交通系統
lo.4.4 居住生活系統
10.4.5 綠色窯居設計
10.4.6 綠化系統
10.4.7 空間景觀
10.5 棗園綠色住區建設實施的進展
10.5.1 新型窯居住宅建設和舊窯改造
10.5.2 公建、基礎設施新建與改造
10.5.3 新技術推廣應用
10.6 本章小節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作者簡介
魏秦,女,1972年3月生,工學博士、副教授、中國建筑學會會員。1992年進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1997年、2000年分別獲得建筑學學士、建筑設計及理論碩士學位。2000年進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建筑系任教,2008年獲得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主攻地區人居環境與綠色建筑研究方向,尤其側重于地區建筑營建體系、地區性建筑的生態經驗挖掘與再生等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基金、省部級基金等多項研究項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