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近代.吳昌碩篆書心經-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900
- 條形碼:9787548025900 ; 978-7-5480-2590-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吳昌碩篆書心經-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吳昌碩與篆書《心經》
謝萌
吳昌碩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書法家、篆刻家、畫家。他的篆書書法,是“一座幾乎無法逾越的高峰”(《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他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1927年,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蒼石、昌石、昌碩等,號缶廬、缶道人、老缶、苦鐵等,浙江安吉人。他早年隨晚清經學大事俞樾學習辭章、訓詁,又在書法家楊蜆門下學習金石學和書法,而他與金石收藏大家、學者、篆書名家吳大澂的交往更幫助他打開了眼界,在詩詞、篆刻、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晚年住在上海,以鬻書、畫、印為生,在這三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就,是開宗立派的大家。
吳昌碩的書法以篆書成就*高。他30多歲時就開始臨習《石鼓文》,此后竟終身不輟。他的成就在于將《石鼓文》寫出自己的獨特面貌,渾厚華滋,蒼茫雄強,成為篆書的一個新境界。《石鼓文》是先秦大篆書法的代表作,它的風格是古樸典雅,嚴整大方。自從唐代此作出土,歷代不斷有人師法,而尤以篆隸復興的清代為盛。但是,若論將《石鼓文》寫出自我面貌,卓然自成一體,成就一代宗師,則無人能望吳昌碩之項背。吳昌碩的成功在于兩個方面:首先是專注。他窮一生的精力臨習《石鼓文》,前后50余年,孜孜不倦,心無旁騖,這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長年累月地練習,這篇范本的文字內容、筆法規律、結體特征、章法布局全都爛熟于胸。到了晚年,動作的熟練已經內化為他的第二天性,行筆完全沒有刻意的控制都合規中矩,進入到了“無意于書”的境界,這才鍛造出他獨有的既輕松隨意,又凝重堅實的筆畫。其次是求變。長年的學習并非述而不作,復制古人的簡單模仿,而是古為今用、借古開今的創造性學習。他將《石鼓文》的筆畫線條加粗,同時將原作嚴謹單純的筆畫轉化為變化豐富的筆法,起筆、收筆的動作微妙變化形成豐富的趣味,偶爾出現的漲墨、枯筆更加強了這一特點。他還將《石鼓文》方正嚴密的結構改造為舒展生動,他伸展了字的高度,提高了字的重心,加強了上緊下松的對比,加強了字左右結構的高低錯落,筆畫穿插借讓的地方也更巧妙安排。他還將《石鼓文》疏朗的字距擠壓緊密,形成了茂密崢嶸的章法布局特點。所有這些變化綜合在一起,形成了吳昌碩自己的《石鼓文》,這是一種宏偉風格的篆書。
本書為吳昌碩篆書《心經》十二條屏,正文篆書263字(不含重文6字),行書款46字,每屏高132.5厘米,寬30.2厘米,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可稱《心經》,是佛教重要的經典。這部經是佛教三藏中的核心,相當于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于大正藏第8冊。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5蘊、3科、12因緣、4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心經》在中國流傳的有多個譯本,此作書寫的是*為流行的唐僧玄奘譯本。這件作品作于1917年吳昌碩74歲時,是他書法風格成熟時期的晚年佳作。這幅作品是吳昌碩以自創的《石鼓文》風格進行書法創作的典型實例。作品中有很多字是《石鼓文》原文中沒有的,但他能以自己對《石鼓文》結字規律的理解,將這些字安排得妥貼安穩,整幅字體天衣無縫。他在款識中提到鄧石如的篆書用筆“剛柔兼施,虛實并到”,這是吳昌碩自己孜孜追求的境界,其實他這幅作品恰好能以這8個字來形容。此作品筆法蒼勁老辣,筆畫厚重堅實,這是“剛”的一面,而細察筆畫起筆收筆處,又隨機變化,豐富多樣,行筆也全無凝滯,而是舒展輕松,這是“柔”的一面。穩重厚實的筆觸是“實”,偶爾出現的枯筆飛白是“虛”。這種“剛柔兼施,虛實并到”正是吳昌碩篆書的典型特征。在結構上,大篆書體不像小篆那么嚴格平整,偏旁部件的搭配自由度較高。吳昌碩把左側部件降低,右側部件抬高,形成錯落有致的效果。此外,每個字結構中間較緊密,部件交界處交錯挪讓,四周外向的筆畫引長伸展,形成中宮緊湊、外圍舒展的姿態。這使得吳昌碩篆書結構姿態豐滿,生動活潑,但又不失嚴謹端莊。章法上此作壓縮字間距離,字勢整齊,上下貫通,而適當加大行距,形成單行頂天立地的狀態,更加強了條幅作品縱向一瀉千里的氣勢?傊@件作品是學習吳昌碩篆書的*佳范本之一。
謝萌: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書法博士。
近代.吳昌碩篆書心經-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边@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