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卷等三帖-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757
- 條形碼:9787548025757 ; 978-7-5480-257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卷等三帖-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黃庭堅與《寒山子龐居士詩卷》、《松風閣詩卷》、《諸上座帖》
文師華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在詩歌領域,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游蘇軾之門,并稱“蘇門四學士”;又因他詩歌成就*突出,*終與蘇軾并稱“蘇黃”。在書法領域,他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并稱“宋四家”。
在中國書法史上,黃庭堅堪稱獨樹一幟的**流書家,他與蘇軾一道開創(chuàng)了宋代破“法”求變的書法美學思潮,創(chuàng)造了“尚意”書風。
黃庭堅書法早年師從周越,得其勁疾之長;中年取法張旭、懷素,又學顏魯公、楊凝式,尤其得力于“大字之祖”《瘞鶴銘》之神韻,方始自成家法。晚年謫居涪陵時,于石揚休家見到懷素《自敘》真跡,自謂“忽得草書三昧”,被貶戎州時,于僰道舟中觀艄公蕩槳,群丁拔棹,頓悟用筆之法,書藝大進。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成就主要在行書和草書兩個方面。
他的行書已突破王羲之、顏真卿的樊籬,有自己的面目風神,其特點表現(xiàn)為:橫畫斜側而長,豎畫曲而有力,撇捺盡力伸展;結構受《瘞鶴銘》和柳公權楷書的影響,中宮收緊,長筆四展,呈輻射狀;章法上,一幅之中,有的傾右,有的傾左,有的側而若正,有的正而若側,整幅字看起來,給人以縱伸橫溢、舒展大度的美感。其行書代表作品有《寒山子龐居士詩卷》、《松風閣詩卷》、《經伏波神祠詩》、《范滂傳》等。
《寒山子龐居士詩卷》,墨跡本,紙本,行楷書。縱29.1厘米,橫213.8厘米。26行,125字,系手卷作品。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詩卷大約書于元符二年(1099)至元符三年(1100)之間,當時黃庭堅在戎州(今四川宜賓)。內容是唐代僧人寒山子和龐居士的詩作。【卷后自題:“任運堂試張通筆,為法聳上座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兩卷。”任運堂是黃庭堅貶官戎州時的書齋名。】(可刪)此卷書法用筆凝練、老辣,橫、豎、撇、捺盡情舒展,結體疏密結合,欹側多變,縱橫開闔的筆勢中灌注著雄強剛健的力量。
《松風閣詩卷》,墨跡本,紙本,行楷書。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29行,153字,系手卷作品。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詩卷作于崇寧元年(1102),時年57歲。內容是記作者游玩湖北鄂城樊山松風閣時所看到的旖旎風光。此詩卷字大如小拳,筆畫如長槍大戟,結字如奇峰危聳,充分表現(xiàn)了黃庭堅行書的風格。
黃庭堅的草書主要學懷素,但有所創(chuàng)新。代表作品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均書于晚年“人書俱老”、俱逸之時。
《諸上座帖》,墨跡本。紙本。縱33厘米,橫729.5厘米。92行,477字。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系黃庭堅為其友李任道用狂草書寫的五代文蓋禪師語錄,是黃庭堅狂草革新之作。筆畫時而流暢,時而艱澀,動態(tài)中時時雜有靜態(tài)。作者用各種夸張的長線和有意縮短的線——圓點,把紙面空間分割成各種不同形狀的空白塊面,使白的空間產生特殊的連續(xù)運動。在字的連接上,經常采用傾倒的字勢、相互呼應的辦法來“勢接”,而不是“筆連”。一行之中忽而左斜,忽而右斜,曲折多變似黃河九曲,群峰疊起。這樣便造成了中軸線和外廓線的大幅度變化,常常突起波瀾,出人意外。黑的點線和白的空間產生兩種流動的氣勢,使整幅作品活了起來。
文師華: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xié)委員,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卷等三帖-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jié)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xiàn)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shù)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fā)現(xiàn)的喜悅。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