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漢.張遷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870
- 條形碼:9787548025870 ; 978-7-5480-2587-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張遷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張遷碑》賞析
文師華
東漢后期的碑刻,從藝術風格上看,流派紛呈,群星燦爛。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中,根據藝術特點的不同,將漢碑分為八類,即:駿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韻。其中,“凝整”一類的代表作有《衡方》、《白石神君》、《張遷》三塊碑刻。
《張遷碑》,又稱《張遷表》,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186)故吏韋萌等為追念故令張遷而鐫立。碑高317厘米,寬107厘米。碑陽16行,每行42字,記述張遷的家世、經歷,歌頌其功績、品德。碑陰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刊刻參與立碑者的身份、姓名。此碑明初出土,原在山東省東平縣境內,現存泰山岱廟。明拓本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到明代以后,“東里潤色”四字損壞,故拓本以“東里潤色”四字未損者為貴。現有文物出版社1982年據流傳*佳明拓本而出版的影印本。
碑主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縣)人。其祖先是周宣王時代的張仲,以重視孝道、熟悉《詩經》而聞名。到漢代,張氏家族成為中原望族。漢高祖劉邦身邊的謀士張良,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被封為留侯。漢文帝、景帝期間,張釋之忠心輔佐朝政。漢武帝時,張騫學識廣博,能通曉各地風俗,為開拓漢朝的疆土立下卓越的功勛。張氏家族輔佐漢朝,可謂功德無量。張遷繼承先祖功業,保持重視學問的家風。年少時擔任郡中小吏,后來拜為郎中,并被任命為谷城縣主管。他施行仁政,關心百姓,受到谷城百姓的擁護。張角領導的黃巾軍開始暴動時,燒毀蕩平了許多城市,唯獨谷城得以保全。他的美名傳向四面八方,很快升為蕩陰縣令。他去世后,故吏韋萌等追思其德,共同捐資,刊刻碑記,以此來教導后代子孫。
《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個性極為強烈, 歷來被譽為漢碑中稚拙古樸、風格雄強的典型。碑額篆書題“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結體在篆隸之間,筆畫婉轉曲折,似印文中繆篆。碑陽用筆以方為主,棱角分明,落筆穩健,似昆刀切玉;運筆勁折,斬釘截鐵。在線條的構成上強調積點成線,使每個點步步為營,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線條質感老辣堅實,蘊藏豐富。結體扁平勻稱,端莊大方。體態上多取橫勢,字形以扁平為主,同時以長、方為輔,風貌古樸。在橫向上比較開張,縱向上則較為收斂,而長和方的體態則是根據筆畫的繁簡而產生的,在結構安排上,起著協調變化的作用。從章法上看,字勢平直凝正,穩健大方,形如獅蹲虎踞,劍拔弩張,具有端正樸厚雄強的氣勢。它還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漢碑中別具一格。 清代孫承澤《庚子消夏記》稱此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曰:“《張遷表頌》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 楊守敬《平碑記》認為,此碑在用筆方面“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于《西狹頌》,流為魏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這是站在書法史的角度,品評其承前啟后的地位,可謂慧眼識珠。晚清書法大師鄧石如、何紹基、吳昌碩,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衛俊秀、王學仲、沈鵬、劉炳森等,均受此碑的影響。
文師華: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委員,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漢.張遷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