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唐.懷仕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894
- 條形碼:9787548025894 ; 978-7-5480-2589-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懷仕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王羲之及《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文師華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十一歲時,隨叔父王廙南渡,抵達建康,晚年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祖父王正,官尚書郎;父親王曠,官淮南郡太守;伯父王敦,官鎮東大將軍;伯父王導,官拜丞相;叔父王廙,官輔國將軍。王羲之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豪門大族和書香之家。二十歲時,被當朝太尉郗鑒選為佳婿。他初為秘書郎,而立之年,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累遷長史,江州刺史。*后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
根據唐張懷瓘《書斷》引羊欣《筆陣圖》等書的記載,王羲之學書的大致線索是:少時學衛夫人,得楷書的技法。十余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廙,得眾體之技法。二十歲以后,博采前代名家之長,精研筆法體勢;草書多取法張芝,真書得力于鍾繇,增損古法,裁成新意,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始妍美流便的今體。
王羲之作為一個書法革新家,其主要成就表現在行書和草書方面。
其行書代表作有《蘭亭集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姨母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孔侍中、憂懸帖》、《頻有哀禍帖》(此五帖都已流入日本)、《快雪時晴帖》、《平安帖》、《何如、奉橘帖》(此三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均為唐代摹本。特別是《快雪時晴帖》,被清代乾隆皇帝列為“三!敝。
王羲之留下的行書作品中,還有一件特殊的由后人“集字”而成的作品——《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懷仁,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詳。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居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弘福寺。他雖然不以書法創作出名,但他奉皇命收集晉王羲之的字跡而刻制成《圣教序碑》,完成了書林中的這一千秋工程。可見他是王羲之書法傳承者,書法造詣頗深,因此被康有為稱為“書法異才”。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原碑題《大唐三藏圣教序》,又稱《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懷仁集王書三藏圣教序并以經》等,簡稱《圣教序》。其內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序文、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寫的記文、玄奘謝表、太宗答敕、皇太子李治答箋,以及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碑中的文字由弘福寺和尚懷仁摹集,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刻石。據傳從集字到刻石前后共計花了20年時間。此碑高350厘米,寬132厘米,共30行,每行83—88字不等,共計2400余字。原碑現存西安碑林。
這塊碑刻上的字,是懷仁和尚從王羲之許多楷書、行書、草書字跡中選來,勾摹上石的,其中極少數字為形近字拼改而成。章法上縱有行,橫無列,行距相等,字距不等,上齊下不齊,參差有致。這雖然是一篇“百衲”書法作品,但拼貼巧妙自然,行氣貫通,連字中的破鋒、牽絲也都忠實地表現出來,實屬匠心獨運、難能可貴的“集字”佳作。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不僅是匯集王羲之字跡的寶庫,也是歷代研習王羲之行書的重要范本。北宋“蘇、黃、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趙構、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乾隆皇帝,現當代書法大師沈尹默、啟功等均直接受到這本法帖的影響。
文師華: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委員,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唐.懷仕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边@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