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漢.禮器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641
- 條形碼:9787548025641 ; 978-7-5480-256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禮器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禮器碑》賞析
文師華
漢代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這426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從漢字形體發展看,兩漢時代篆書漸退,隸書大盛,成為實用書體。
西漢書法,*值得一提的是竹木簡、帛書等漢人墨跡。東漢書法藝術的代表則是碑刻。
東漢的碑文遺跡有天然摩崖刻石,即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如《開通褒斜道刻石》、《石門頌》等。但大部分是碑刻,即鐫刻在平整的碑版上的文字。
東漢后期的碑刻,從藝術風格上看,流派紛呈,群星燦爛。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中,根據藝術特點的不同,將漢碑分為八類,即:駿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艷、虛和、凝整、秀韻。他說:“至于隸法,體氣益多。駿爽則有《景君》、《封龍山》、《馮緄》;疏宕則有《西狹頌》、《孔宙》、《張壽》;高渾則有《楊孟文》、《楊統》、《楊著》、《夏承》;豐茂則有《東海廟》、《孔謙》、《校官》;華艷則有《尹宙》、《樊敏》、《范式》;虛和則有《乙瑛》、《史晨》;凝整則有《衡方》、《白石神君》、《張遷》;秀韻則有《曹全》、《元孫》。”
在大量的漢碑中,《禮器碑》是較早的作品,它比《乙瑛碑》晚三年,比《張遷碑》早三十年。《乙瑛碑》、《禮器碑》的出現,標志著漢碑標準隸書的法度完全成熟。從風格上看,《禮器碑》很難歸納為某一特定的類別,它兼有多種碑刻作品的風格特點和審美趣味。
《禮器碑》,全稱為《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敕碑》。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刻,現藏山東曲阜孔廟,與《乙瑛碑》、《史晨碑》并稱為“孔廟三碑”。此碑高234厘米,寬105厘米。正文16行,每行36字。碑陰及兩側,刻有捐資者姓名和所捐錢數。碑文內容是記述魯相韓敕尊崇孔子,為孔子修飾宅廟,添造禮器車輿,疏浚水道,并且免除了孔子舅家顏氏與孔子妻家并官氏徭役、兵役的事跡。魯人為了感謝韓敕的德政,立碑刻銘,以傳后世。碑的正文之后有造作禮器捐款者題名一百多人,連續刻在碑陰及碑側。
在傳世的漢碑中,《禮器碑》碑文屬于比較晦澀難度的一種。正如宋代洪適《隸釋》所言,文中“雜用讖緯,不可盡通”。所謂“讖緯”,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時期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緯”則是漢代迷信附會儒家經義的一類書。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頗多,是一件藝術性很高的書法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其筆道瘦勁且有輕重變化,有彈性,有韻律。結體緊密又能見開張舒展之勢,一字重出者各不雷同。布局縱成行,橫成列,字距疏朗,行距較密。風格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凝整、疏宕、秀麗、虛和,兼而有之。明郭宗昌《金石史》卷一認為:此碑“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助,弗由人造。”清人王澍《虛舟題跋》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認為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全法此碑,竟至形神畢肖”。“褚河南(遂良)書疏瘦勁煉如鐵線綰成,究其本根,實原于此。”甚至稱此碑為“書中無上神品”。近現代書法家如何紹基、趙之謙、林散之等都臨習過《禮器碑》,得其氣骨風神。時至今日,《禮器碑》仍然是人們步入漢碑堂奧的門徑之一。
漢.禮器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