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627
- 條形碼:9787548025627 ; 978-7-5480-256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褚遂良與《雁塔圣教序》
文師華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名門貴族,在唐貞觀年間官至中書令。高宗李治登位后,封褚遂良為河南縣開國公,故世稱“褚河南”。 后升為尚書右仆射,成為輔佐天子、總管百官、治理萬事的首席宰相。因竭力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屢遭貶謫,*后被貶為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于任所。
褚遂良學書先從北方書風入手,他曾向史陵學書,后又兼學歐、虞。從褚遂良早期作品看,其結體、間架有不少方面似歐陽詢,用筆近虞世南,并時而流露出漢魏隸法的古意。貞觀六年(632),太宗下令整理內府所藏的鍾繇、王羲之等人真跡,計1510卷。褚遂良參與了這次整理活動,眾多的王羲之真跡,使他大開眼界。在貞觀二十年(646)以后他的書風逐步傾向于圓轉華美,寬博疏朗,用筆則由方向圓過渡。
褚遂良書法成熟的風格,應以57歲時書寫的《房梁公碑》為標志。而*能體現和代表褚氏風格的書法作品,是他58歲時所書的《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稱《慈恩寺圣教序》。分寫兩塊碑石,現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塔門之東、西龕各立一碑。東龕內是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書寫行次由右向左,永徽四年(653)十月刻,21行,每行42字;西龕內是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所制《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記》,同年十二月刻,書寫行次由左向右,20行,每行40字。兩塊碑石均為褚遂良書,萬文韶刻字。文中敘述了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往返經歷17年,回長安后翻譯佛教三藏要籍的情況。
褚遂良書寫此碑時,已從早年那種稚拙方整的氣息中擺脫出來,形成了美女嬋娟、典雅華麗的風格。此碑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創造了一套全新的楷書筆法和結體。其用筆方圓兼備,又參入隸法、行書意味,流利活潑,風采動人。其中的橫、豎、撇、捺等主要筆畫,往往一筆三過,直中帶曲,字里行間,猶如鋼絲牽繞,有金生玉潤般的立體感。其結體方正開張,中宮收緊,四方散開,于緊密中求變化,寓飛動于莊嚴之中,舒展大方,俯仰有情。每個字的筆畫與結體相適應,筆畫瘦硬之中見腴潤,其瘦硬輕盈的筆畫使結構飛動起來,如云中飄游;而其方正開張的結體又容納和發揮了其筆畫的流動之勢。全篇章法疏朗,更顯清俊飄逸,瘦硬通神。
初唐前期,書壇基本上是歐陽詢、虞世南楷書一統的局面。這種深刻體現唐代書風典則、法式的書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而又積極的影響。然而從書法史的進程看,初唐歐、虞的楷書基本上未能脫出北方書風的籠罩,直到褚遂良才開始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在初唐四家中,真正開唐楷之風的是褚遂良。所以清代劉熙載《藝概》云:“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的確,唐代薛曜、薛稷、顏真卿的楷書都取法于褚遂良。宋代米芾,元代趙孟頫,明代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等都臨習過褚遂良的楷書和行書。當代林散之對褚遂良、米芾甚為用功,并留下了臨習褚書的墨跡;沈尹默傾心褚遂良,他認為在唐代能夠繼承二王書風正脈的,就是褚遂良,褚書確立了“唐規模”,影響了以后百代。
文師華: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委員,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