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近代.吳昌碩臨石鼓文-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726
- 條形碼:9787548025726 ; 978-7-5480-2572-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吳昌碩臨石鼓文-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吳昌碩及《臨石鼓文》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號倉石、缶廬、苦鐵、大聾等,70歲后以字行,浙江孝豐縣郭吳村(今湖州安吉)人。與虛谷、蒲華、任伯年并稱“海派四杰”,創辦西冷印社,首任社長,是當時公認的上海印壇、畫壇領袖,名傾天下。
吳昌碩早年從顏魯公楷書入手,后上溯鍾繇小楷,晚年喜歡寫商周鐘鼎銘文,但他臨得*多、用功*勤、悟得*深,對他一生影響*大的卻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國*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書法上承兩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石鼓文》刻在十個青黑色的石碣上,頂圓而底平,形狀像鼓,故名“石鼓文”。每個石鼓的四周環刻著四言詩辭,內容是記述秦國國君的游獵情形,所以又稱“獵碣”。由于年久風化和人為損壞,石上的文字已殘缺,原石應有600多字,現只存300多字,存字*多的北宋拓本先鋒本也只存491字。10個石鼓自唐代發現后,幾經輾轉遷移,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線條較金文更均稱圓潤,較小篆更凝重古樸,字形整齊而略呈長方形,用筆渾樸蒼勁,體象卓然,雄秀古茂,是當時天下**大篆。
《吳昌碩臨石鼓文》,是為陶庵所書四條屏。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系吳昌碩75歲時的扛鼎之作。他從青春少年,一直臨到古稀之年,臨一遍有一遍的體悟,臨一日有一日的境界,可謂人書俱老,人與碑,碑與人融為一體。與其說臨帖,莫如說創作。操筆揮毫,既有古法樸茂,更有胸中丘壑。一筆一畫,既有銘文石刻的規矩,又有竹簡北碑的體勢筆意,一直一弧,既溶入了漢印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氣,又糅合了國畫中更具抒情手法的大寫意,故線條流轉,真氣彌滿,古趣流溢,新意橫出。
《吳昌碩臨石鼓文》,用的是羊毫蒜頭筆,筆鋒較短,筆頭較平,與清朝初期燒平筆毫,捆緊筆鋒有異曲同工之妙。吳昌碩臨石鼓文,不拘于法,不拘于形,遺貌取神,臨氣而不臨形,所以用筆,字形,章法與原碑相差甚大。筆法豪放,節奏明快,線條富有動感。用筆越到細微處,越見筆力,如獅子搏象,意到筆到,萬毫齊力。行筆快捷爽利,勢如破竹,無拘無束,痛快淋漓。收筆優游不迫,或戛然而起,或輕頓緩提。用墨濕筆取潤,枯筆取氣,墨飽時力透紙背,墨枯時猶筆勢不停,更添樸拙之趣,金石之氣。字形正斜拉長,筆畫縱長橫短對比顯著,形成高低錯落之勢。布白疏密有致,避讓得宜,氣韻貫通。通篇大氣磅礴,豪邁灑脫,內力十足,是一代宗師吳昌碩晚年代表作之一。
《吳昌碩臨石鼓文》師古而不泥古,筆墨從胸襟中流出,用篆籀 筆法作畫、治印,辟疆開土,自有心法。當代書法大師沙孟海稱:“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多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得多”。充分肯定了吳昌碩臨石鼓文的藝術成就。
喻劍庚:南昌大學圖書館副研究員
近代.吳昌碩臨石鼓文-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