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386646
- 條形碼:9787040386646 ; 978-7-04-03866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本書特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寫組)是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編寫教材。本書編者結合時代特點,吸收學術界*新研究成果,在查閱、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全面敘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全書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理論成果,力圖編寫一本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教材。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歷史學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供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等相關專業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要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偉大的歷史轉折、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目錄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分期
三、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意義和方法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與《共同綱領》的制定
三、開國大典的舉行與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組建
四、開辟中華民族歷史新紀元
第二節 民主革命任務的完成和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
一、中國大陸的統一與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
二、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三、清除匪患與鎮壓反革命運動
四、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五、進行民主改革,清除舊社會遺毒
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第三節 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
一、穩定物價與統一財經工作
二、新中國初期經濟工作的部署與策略方針的制定
三、合理調整工商業
四、“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
五、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完成
第四節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二、“一五”計劃的實施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三、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四、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五、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第五節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一、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實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及頒布施行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
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
五、國防現代化與軍隊正規化建設
第六節 文教科技衛生等事業的建設和進步
一、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
二、新型文化教育制度的建設與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
三、科技、衛生、文藝與其他社會事業建設
四、新社會的精神風貌與社會風氣
第七節 新中國外交基礎的奠定
一、確立新中國的外交方針
二、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
三、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四、出席日內瓦會議,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五、倡導“求同存異”原則,推動萬隆會議取得成功
第二章 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節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一、毛澤東提出以蘇為借鑒,發表《論十大關系》
二、知識分子問題會議與“雙百”方針的提出
……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四章 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五章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第六章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七章 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節選
在軍事方面,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多的攻勢作戰,把蔣介石集團的軍事力量壓縮、分割在西北、中原、華北、華東、東北五個戰場上,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殲滅了國民黨軍隊在長江以北的主力部隊,解放了東北、華北、中原和華東廣大地區。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議上簽字。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崩潰。隨后,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為新中國的誕生創造了基本條件。 在政治方面,隨著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不斷擴大,并在各地逐步建立起人民政府。1948年9月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以調動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完成華北區的統一和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卓越工作,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積累了初步經驗,并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同時,東北、華北、華東等地l億多人口的解放區先后進行了土地改革,工農聯盟更加鞏固。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不斷發展,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放棄走“中間道路”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設想.擁護和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到空前的鞏固和壯大。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各解放區召開了人民代表會議,職工、婦女、青年、學生及文藝工作者也先后召開了代表大會。全國科學、新聞、教育界代表以及工商界人士先后召開了籌備會,準備成立各自的團體。成立全國統一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民主聯合政府,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共同選擇。這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 在經濟方面,解放區不斷擴大,農民通過土地改革獲得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在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開展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的工作。同時,還充分利用私人工商業,增強了經濟力量。 在國際方面,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蘇聯只用幾年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國力不斷增強。在東歐和亞洲也相繼出現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1949年1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受斯大林委派,到西柏坡同中共中央領導人會晤。6月底,中國共產黨派出以劉少奇為團長的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與斯大林商談籌建新中國事宜。斯大林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日成立,承諾蘇聯承認新中國,并答應給予相當于3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做了各方面的準備。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與《共同綱領》的制定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中發出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隨即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從1948年9月到1949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先后從香港等地分批秘密到達哈爾濱和河北平山縣李家莊等地解放區。 ……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