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信 本書特色
信德的由來及內涵、信德的基本要求、當代信德實踐中的問題、背誦部分、熟讀部分、晏殊復試、曾參殺豬等。
信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美德:信》針對市場上缺少入情、入理、人心的道德教育讀物,專門為廣大未成年人精心打造。要改善社會的道德風氣、提高社會的道德水平,首先須有好的讀物。本叢書力求適應這一社會需要。叢書力求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和時代精神完美融合,將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文化繼承和文化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力求凸顯社會主義道德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道德傳統的歷史延續性。在保證其通俗性、可讀性的同時,力求有一定的創新性。
信 目錄
信德的由來及內涵
信德的基本要求
當代信德實踐中的問題
第二輯 菁華篇
背誦部分
熟讀部分
第三輯 范例篇
晏殊復試
曾參殺豬
商鞅立木
破鏡重圓
崔樞還珠
蔡琳還金
百年同仁堂
知已與同懷
珍貴的書稿
彝海結盟
愛民縣長
陳毅進滬
終生的守護
海爾砸冰箱
彩票中獎
誠信還貸
麻風斗士
毒奶粉風波
信義兄弟
山路校車
無人報攤
*誠實的中學生
信 節選
就目前可查的材料看,“信”作為成文的規范,*早m現于中山王鼎的銘文。中山王鼎是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中。鼎上的銘文記錄了中山國在晚商和戰國之間的歷史。中山王鼎上鑄有“余知其忠信也”的文字,同時出土的中山王方壺上也鑄有“忠信”二字,這說明“信”很早就是中國人看重的美德。 從字形結構上看,“信”字是個會意字,左邊是“人”,右邊為“言”,象征人說話。當然并不是所有人講的所有話都可以為“信”,只有真實的話才可以稱為“信”,因此,信*基本的含義指真心誠意的話,強調言自衷出,做人表里如一。所以古人說:“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春秋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人區別于動物的標準之一就是人能說話,而人說出的話能被稱為人話必須符合信德的要求。后來東漢許慎在編我國**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的時候把“信”解釋為:“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意思是說,信是一個會意字,與人的語言有關,強調說話要真心誠意。漢語中經常將誠和信連用,組成“誠信”一詞。 信要求語言表達人的真實想法,但并非在所有的情況下人們都能夠面對面直接交流。由于空間和時間的關系,語言需要以另外的方式來表達,并保證其真實性,這就衍生出“信”的其他含義。由于空間的關系人們無法直接對話,就產生了“書信”,以書寫的方式通過信使來傳遞信息;或者當事人不能到場,以“信符”來代表當事人的意思。由于時間的關系,人們在彼時許下的諾言只有在未來才能驗證其真假,于是人們使用“信物”或“契約”作為憑證。書信或各種憑證的意義在于保證傳遞的信息是真實可信的,并且所言的內容能夠得到實現,簡言之,保證說出來的話是真的。 作為一種美德,信的基本含義是誠實守信、真實無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信德的內涵逐漸形成并豐富起來。在春秋之前,信德多用在祭祀的場合。“信”要求人在神靈面前老老實實地說真話,如《左傳·桓公六年》中記載:“忠于民而信于神。”《尚書·孔傳》中也記載:“鬼神不保一人,能誠信者則享其祀。”在古人看來,神靈具有超人的能力,他們對人的洞察不差毫厘。如果人在神靈面前禱告或盟誓不能真心誠意,結果不堪設想。因此,信德要求古人在祭祀祈禱時要誠實不欺,不可妄言。后來,信德從人對神靈的交往要求,慢慢擺脫宗教色彩,逐漸成為一項人類社會交往的規范。它的含義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擴展而逐漸豐富,并擴大了使用的范圍。在漢代,信德被定為五常之一,成為貫穿人類生活各領域、調節人們之間各種關系的規范。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