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28824
- 條形碼:9787516128824 ; 978-7-5161-288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 本書特色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著重對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蔚興及其構成的內在理路與外部環境進行互動分析,對其與關中地域文化、唐代社會文化之雙向同構的關系進行闡釋。對其文學活動及作品進行個案研究。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 內容簡介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簡介:關中久為帝都,其本土文化群體常因地利之便,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層面影響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并通過變創自身而居主流文化之核心。受其影響,關中文學群體在西周至唐的數千年間呈現出不同形態。即,先秦:集體無記名式的文學創作群體;兩漢:以經學世家為底色的家族文學群體;魏晉:完全士族化的家族文學群體;十六國、北朝:文學群體先后具有武力強宗與軍事貴族兩種身份;隋及盛唐:政治化、官僚化的文學群體;中晚唐:科舉化了的文學群體。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憑借婚姻關系,不僅團結文化區域內部的強宗大族,亦與山東文化高門姻親不斷,更是皇族婚姻的重要對象。此種情況不僅保證其政治地位之貴,也保持其社會地位之清。依靠文化、政治、經濟和地理上的優勢,關中文學群體進士及第者數量穩步增加。這既是進士科在唐代科舉與仕途中清貴地位的體現,也是關中文學群體文化優勢地位的表現,更是群體內部成員仕進途徑受到擠壓和族內競爭激烈的側面展現。科舉對于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發展具有促進與促退兩種影響。在探尋唐代關中文學群體活動之“大環境”的同時,亦選取富有典型性的群體進行個案研究,以見出關中文學發展之“小環境”。竇叔向父子六人風韻峭選、溫仁華茂;其文學創作聯芳比藻、詞價藹然;其文學交往遍及中唐名家,法度風流,馳名于世,是關中西部重要的文學群體。楊巨源一系亦以文學稱盛于關中東部,其兄弟子侄多以能詩名于時。楊巨源七律繼杜甫衣缽,開李商隱之門戶;其詩骨力蒼勁,頗有健氣,能在元白為首的詩歌運動與以韓孟為首的復古聲浪中,披堅執銳,自成一軍;就七律成就言,楊巨源當在元白之上,而與劉夢得并肩。杜甫為京兆杜氏襄陽房的重要成員,其詩受歷代贊諛之時,亦為人所詬病。究其實質,歷代“頌杜”與“攻杜”兩種聲音的共存,實為中國兩種古典詩美觀在杜詩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對立。學界長期對杜荀鶴“中道而廢”之道德評判實與其中舉時間與干謁朱溫之先后、盡戮縉紳事件之有無有重要關涉,文中對其逐一加以推考與分辨。結合韋絢生卒年和生平宦跡的新考,研究《劉賓客嘉話》成書背景、版本流傳及其文學價值。通過對韋罐世系及其仕宦軌跡的梳理分析,研究《周秦行紀》的主題,并推考其成文時間。在整體與細部研究結合的同時,還借助史料梳理對唐代重名文學家進行考辨,并對唐代關中文學家及其文學遺存進行整理,以便學界洞曉唐代關中文學創作之全貌。《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由王偉所著。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 目錄
唐代關中本土文學群體研究 作者簡介
王偉,陜西漢中人,1978年生。2005年、2009年分別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北大學。獲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在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博士后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陜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等各類課題十項。在《暨南學報》、《西北大學學報》、《北方論叢》、《中華文化論壇》、《南京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近三十篇。參編教育部“馬工程”《中國文學史》、《陜西古代文學通史》等省部級教材六部。博士后研究報告被全國博管會和中國社科院聯合授予“優秀博士后學術成果”稱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