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世界現代史-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377965
- 條形碼:9787040377965 ; 978-7-04-03779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現代史-下冊 本書特色
《世界現代史(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作者世界現代史編寫組)包括了:雅爾塔體系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冷戰的開始與兩極格局的形成;二戰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冷戰與兩極格局的演變等內容,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世界現代史-下冊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世界現代史(下冊)》主要內容包括:雅爾塔體系與冷戰的開始、二戰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二戰后初期至5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與第三世界的興起、冷戰與兩極格局的演變、20世紀60-9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獨立后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20世紀中后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挫折、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與當代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20世紀下半期的科技與文化等。
世界現代史-下冊 目錄
**節 雅爾塔體系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一、雅爾塔體系
二、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建立
三、戰后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
第二節 冷戰的開始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一、冷戰的開始
二、兩大陣營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第十二章 二戰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
**節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和政治
一、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戰后初期蘇聯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
第二節 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一、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
二、波、捷、匈、保、羅民主政權的建立
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其偉大意義
二、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
三、社會主義改造與國家工業化的開展
第四節 蒙古、越南、朝鮮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古巴革命
一、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
二、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與抗法戰爭
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抗美戰爭
四、古巴革命
第十三章 二戰后初期至5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節 美國
一、美國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
二、反共、反工人運動立法和麥卡錫主義
三、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斗爭
第二節 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一、戰后英國的政治經濟改革
二、法蘭西從第四共和國到第五共和國
三、聯邦德國的民主化改革和“社會市場經濟”
四、意大利共和國的成立及經濟復蘇
五、北歐諸國的福利國家建設
第三節 日本
一、美國軍事占領下的民主改革
二、經濟恢復與政黨政治的重建
三、《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和舊金山體制的建立
第十四章 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節 亞洲民族解放運動
一、東南亞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
二、印巴分治與三次印巴戰爭
三、西亞民族解放運動與巴勒斯坦分治
第二節 非洲民族解放運動
一、埃及七月革命和蘇伊士運河戰爭
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三、加納、幾內亞、剛果(利)獨立
第三節 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
一、拉美人民的反美斗爭
……
第十五章 冷戰與兩極格局的演變
第十六章 20世紀60-9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十七章 獨立后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第十八章 20世紀中后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挫折
第十九章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與當代社會主義發展
第二十章 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第二十一章 20世紀下半期的科技與文化
閱讀文獻
人名譯名對照表
后記
世界現代史-下冊 節選
第四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對蘇聯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國民經濟的初步恢復,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也要看到,某些重要的工業部門并沒有完成五年計劃的任務,這也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在戰后初期,斯大林一方面認為資本主義體系已陷入全面危機,同時又認為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十分完善,因而故步自封,對任何主張變革的人都予以打擊。針對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弊病,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部長會議**副主席和國家計委主席沃茲涅辛斯基和列寧格勒黨政領導人庫茲涅佐夫為首的一部分黨政干部和經濟學家,積極主張要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利用20年代新經濟政策時期的某些措施促進經濟發展。但就是這種主張,也被視為離經叛道。沃茲涅辛斯基和庫茲涅佐夫等人被打成“列寧格勒反黨集團”,沃茲涅辛斯基本人在1950年9月30日被槍決,一大批有創見的理論工作者受到株連。 在農村,針對當時庫爾斯克州所進行的“包產到組”的改革試驗也進行了批判,因為它違背了30年代以來所形成的集體化理論。按照這個理論的觀點,社會主義農業集體經濟不僅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勞動組織和分配單位越大越好,凡是違背這一理論的就是破壞集體化。1950年2月19日,《真理報》發表文章點名批判了支持“包產到組”措施的當時負責領導農業工作的政治局委員安德烈耶夫。聯共(布)中央撤去了安德烈耶夫的職務,任命赫魯曉夫領導全國農業工作。赫魯曉夫上任后,按照僵化的集體化理論,于1950年在全國掀起集體農莊合并運動。到1952年,原有的25.2萬個集體農莊合并成9.7萬個。同時大搞所謂的“集體農莊鎮”和農業城,宣稱以此縮小城鄉差別,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批判包產到組和合并集體農莊,使農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以失敗告終。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