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福報:星云大師的人生財富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005099
- 條形碼:9787512005099 ; 978-7-5120-0509-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福報:星云大師的人生財富課 本書特色
星云大師開釋人生,點亮福報之源 《寬心》生活,《舍得》經營,《厚道》為人 結善緣,修福田,實現財富人生 特別贈送星云大師墨寶“花開見佛”灑金宣紙精印條幅
福報:星云大師的人生財富課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教大家如何修得福報的心靈勵志書。在書中,星云大師通過一個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告訴大家應該怎樣通過結善緣,修福田來實現財富人生。在星云大師看來,財富并不只限于金錢,還包括好的人緣、生活的智慧、勤勞、慈悲等,大師結合自己多年的人生經歷,啟發大家,怎樣才會與福報、財富結緣,讓自己的人生圓滿、富足。
福報:星云大師的人生財富課 目錄
**輯生命中的擁有
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財富
人生*大的財富
世間并沒有窮人
罰他做個大富翁
淡有淡的味道
生活的品味
貧與富不過是一種價值認同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
都不是你的,又都是你的
利和同均
“我”一輩子的成就
第二輯可貴的無形
民生的命脈
“拼”經濟
經濟憑什么復蘇
財富戰爭
談錢不俗
*究竟的財富
第三輯智慧之財
“高級”賺錢術
錢要讓它自然來
可靠的經商之道
善財七法
*佳投資
克難
錢品
我們的財神爺
才與財
有錢是福報
君子愛財
說薪水
第四輯財富錦囊
怎樣用錢
財務十分法
人生的預算多少合適
理財十事
開源節流
家里的“搖錢樹”
關于私房錢的煩惱
從擁有到用有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布施之道
第五輯另類的財富
金錢不是萬能
世間的財富不止一種
真正的財富
財富不一定從外而來
大家都是“富貴”人
學會管理自己就是財富
人間到處是財富
心中安穩才是救濟
男人光賺錢還不夠
給人吃飯
慈悲行之永恒
*徹底的慈善事業
出家人要錢做什么
創造財富靠的是內心
人間的義工
……
第六輯喜舍人生
代后記 財富的二三事
福報:星云大師的人生財富課 節選
生活的品味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寬的魚,他都丟回河里。
旁觀人見了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到大魚,你為什么將大魚都丟回河里呢?”
這人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家的鍋只有尺這么寬,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
摘引自《 哲理故事三百篇 》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起碼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資生日用。但是,同樣的物質生活,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住要住高樓大廈,穿要穿綾羅綢緞,出門非進口轎車不坐。有的人則是粗茶淡飯、布衣粗服,生活卻過得歡喜自在,所以一個人的物質生活應該享有多少才能快樂,并沒有一定的標準。
佛教對于日常生活的資用之道,并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飲食、服飾、日用等各方面,不應該過分奢侈浪費。因為物質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讓我們生起貪戀的心。物質是有窮盡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一旦被物質引誘,則苦海越陷越深。所以,佛教的學道者一向生活樸素淡泊,平時所擁有的衣物合計不過二斤半重,游方僧侶隨身攜帶楊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錫杖、香爐、濾水囊等“頭陀十八物”及“三衣缽具”,就可云游天下。
缽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應量器”,也就是飲食要知節量,勿生過分貪欲之心。如《 釋氏要覽 》中說:“《 梵摩難國王經 》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 雜阿含經 》說:“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佛遺教經 》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此外,進食時,心存五觀,更是一種健康飲食的方法。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摘自《 敕修百丈清規 》 )。
在物質上不貪心執著,精神生活自能升華擴大。佛陀日食麻麥充饑、大迦葉尊者居住冢間、鳥窠禪師巢居樹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師吃肉邊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凈肉等。他們山崖水邊,日中一食,衣缽以外別無長物,而其解脫自在的心胸,你能說他是一個窮者嗎?
佛教雖然不太重視資用生活,但世間還是要借物質來呈現莊嚴。一座寺廟里,大雄寶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會有人來參拜?佛像如果不莊嚴宏偉,怎么會有人尊敬?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富麗堂皇,所以才能接引眾生,欣然往生其國。
淡泊物質,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標準來要求別人。佛門雖然講究個人的生活要簡單樸素,但對大眾則建廣單,接納十方大眾掛單。正如杜甫所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佛教雖然呵斥物欲,反對過分沉迷于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里,適度地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過對于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借著淡泊物欲來磨煉自己的意志,也是為人所稱道的。例如,叢林里的生活,師父往生了,衣單用物又再傳給弟子,一件衣服即可傳遞數代,就是我自己幾年的叢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們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為形累。所以《 金剛經 》叫人不可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上。因為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則不容易超脫,所以《 大寶積經 》云:“財寶色欲及王位,無常迅速須臾頃;智者于斯不欣樂,勤求上妙佛菩提。”《 華嚴經 》也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們能淡泊物欲、勤求法樂,能夠歡喜柔和忍辱、擁有慈悲喜舍,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會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質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試想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哪一項能少得了物質?哪一項能不與物質發生關聯?因為生活缺少不了物質,所以人類就甘愿做物質的奴隸。其實,人生不必只追求享樂、富有。我們也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應該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環境的整潔美化,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掃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幾凈、舒適,院中亦可蒔花植草,以增進生活意趣。乃至偶爾與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會提升生活的品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給人歡喜,如山水般給人欣賞,如橋梁般供人溝通,如樹蔭般讓人乘涼,如甘泉般解人饑渴。能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才是吾人所應該追求的生活品位。
總之,人要生活,豬、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蟲、動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現代人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妝容,甚至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實真正的美麗是一種從內在自然流露出來的威儀、莊嚴、安詳、自在,所以《 法句譬喻經 》說:“慧而無恚,是謂端正。”能夠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才是人生*基本的生活質量。因此,人間佛教的生活觀,主張生活必須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錢、愛情以外,在生活里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惜福、感恩的觀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法,比擁有金錢、愛情更為充實。
人大都是為錢而生活,但錢是無限的,所以夠用就好。人生要有計劃,不要一味為錢而賺錢。印度人將人的一生安排為——
二十歲以前是讀書充實期。
四十歲以前是事業服務期。
六十歲以前是游學傳道期。
八十歲以前是修行法樂期。
為了教育子女而沒有時間學佛。關于這個問題,我的意見是,身為主婦要以教育子女為先,學佛要在不影響家庭的前提下為之,甚至學佛要增加家庭的和樂與幸福!
福報:星云大師的人生財富課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江都,12歲剃度出家,21歲時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和佛教學院,培育佛教人才,主張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著有《覺悟的生活》《寬心》《舍得》《厚道》《包容的智慧》《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當代人心思潮》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