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家庭絮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471851
- 條形碼:9787562471851 ; 978-7-5624-7185-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庭絮語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意大利國寶級文學大師,二戰后歐洲*具影響力巨著,意大利中學生指定讀物。向普魯斯特致敬的(女版)“追憶似水年華”。再版數十次,逾百萬冊,譯介成多國語言。在《辛德勒的名單》一樣沉重的背景下,呈現了勝于《美麗人生》的歡快與溫馨。《家庭絮語》散落于記憶深處,穿透黑暗深重的歷史,放射出微弱溫暖的光。
作者得有多靈的一對耳朵,才能記得這些鮮活的話語;而她得有多冷靜,才能撇除哪怕必要的煽情,才能如此真實地記下她生活中平凡也美妙的點滴。她不過要寫下家中每一個人,只是恰好他們生活在二戰中的意大利,恰好他們是猶太家庭。
名人推薦
在金茲伯格看來,生活是一個快樂的現實,是一個幸福的源泉。受苦受難類似一種恥辱,它不能帶來幸福,不能產生任何好的東西……苦難屬于我們自己,也只屬于我們自己,它應該與我們一起死去。
——切薩雷•加爾博利(意大利著名文學評論家,作者生前好友)
媒體推薦
寫法奇特。表面喧鬧,實則流淌著平靜的情感。
——《紐約時報》
家庭絮語 內容簡介
“我”在都靈一個喧鬧的家庭長大。父親,一個猶太裔大學教授,脾氣暴躁,經常大吼大叫;母親,一個文藝氣質的家庭主婦,總喜歡在飯桌上重復地講那幾個故事,縱容父親的壞脾氣;兩個哥哥,一個是家庭的驕傲,一個總是不學好;一個姐姐,在青春期愛上普魯斯特,憂愁地在花園里散步;一個結實強悍的女傭,總是“他”“她”不分,說話顛三倒四;來來往往的家庭的朋友,孩子們的朋友,裁縫,醫生……一個熙熙攘攘的20世紀上半葉的意大利家庭。
幾十年間,墨索里尼上臺,種族法實施,二戰爆發……哥哥、父親被捕,“我”的丈夫死在德軍監獄,身邊的朋友陸續消失。然而這些苦難以一種慌亂甚至滑稽的方式發生,或者只是被悄悄地一筆帶過。一家人不論如何顛沛流離,只要他們聚在一起,家人間瑣碎而親切的話語便在繼續,傷口便得到愈合,生活便得以繼續。
在“我”的記憶中,家人的歡聲笑語,像一條河流,充滿著*具生命力的種子。
家庭絮語家庭絮語 前言
本書的一些地方、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實的。我沒有做任何編造:每逢我按照我作為小說家所養成的舊習慣,編造什么東西,我就立即迫使自己銷毀那些編造的東西。
甚至連名字也都是真實的。因為我撰寫本書時,對任何編造的東西曾感到如此強烈的無法容忍,所以,我不能改變那些真實的姓名,在我看來,那些真實的姓名是與相關的真實人物密不可分的。也許,有些人從一本書中發現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會感到不快;但是,對這一點,我則無話可說。
我所寫的只不過是我記起來的東西。因此,如果有人把本書當作一本大事記來讀的話,他一定會從中發現數不勝數的遺漏。雖然本書內容是實有其事,我卻還是想:應當把它當作一部小說來讀,也就是說,不要要求它寫出比一部小說更多或更少的東西。也有許多東西盡管是我依然記得的,我卻寧可撇開不寫;而在這些東西里,許多都是與我自己直接有關的。
我很不愿意談我自己。的確,本書并不是我個人的歷史,而盡管有一些空白和遺漏,卻不如說是我的家庭的歷史。我應當再補充一點: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我曾一直想要寫一部講述當時生活在我周圍的一些人的書。部分地說,本書正是那部書:不過也只是部分地是而已,因為人的記憶力總是有限的,而且也因為:凡是以實事為內容的書籍,往往都只是我們所見所聞的那些東西的微弱余暉和零星殘片罷了。
家庭絮語 節選
(一)
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兩位都是在我出生前去世的。我的外祖母,皮娜外婆,出身低微,她嫁給了我的外祖父,而外祖父其實是她家的一個鄰居:一個個頭兒不高的戴眼鏡的小伙子,一位事業剛剛起步的出色律師,每天,她都聽見他在大門口問那看門的女人:“有我的‘西’(信)嗎?”我的外祖父總是把“信”(xin)說成“西”(xi),而把“n”說得很輕;這種發音方法,那樣一個詞,在我的外祖父看來,似乎是一種不同凡響的鮮明標志。而外祖母嫁給他,也正是為了這個,甚至也因為:她想到冬天時給自己做一件黑絲絨的小大衣。這可不是一場幸福的婚姻。
我的這位皮娜外婆,她年輕時就是頭發金黃,俊俏可愛;她一度還在一個業余劇團里演過戲。待幕布拉起之后,我的皮娜外婆佇立在那里,手拿一支畫筆,面前是一個畫架,她說了這幾句話:
“我不能再繼續畫下去了;我的心靈不愿屈服于工作和藝術;它正從這里遠遠飛走,它還滿懷著痛苦的思緒。”
后來,我的外祖父投身于社會主義;他曾是畢索拉蒂、屠拉蒂和庫利肖夫的朋友。我的皮娜外婆一直與丈夫的政治生活格格不入。由于外祖父總是把家里塞滿了社會黨人,我的皮娜外婆總是惋惜地談到女兒:“那孩子,將來娶她的準是一個煤氣工人。”后來,他們倆終于分居了。我的外祖父在他一生中*后幾年脫離了政治,重操起當律師的舊業來;但是,他總是一睡就睡到下午五點,當有顧客上門的時候,他總是說:
“他們來干什么?你們快把他們攆走!”
(二)
我們,萊奧內和我,結了婚;我們到帕拉馬利奧街的那所房子里住下。
我父親,當我母親告訴他:萊奧內想要娶我的時候,又照通常那樣,發了一通脾氣,這種脾氣每逢我們每個人要結婚,他總是要發的。這一次,他不說萊奧內長得丑了。他說的是:
“可他沒有一個可靠的社會地位啊!”
的確,萊奧內是沒有一個可靠的社會地位,甚至可以說,他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不穩定的。他們可能把他再次逮捕、投入監獄;他們可能以任何借口,把他送往流放地。但是,我母親說,如果法西斯完蛋了;那么,萊奧內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此外,他在其中工作的那家小出版社,雖然還是那么小、那么窮,但是卻充滿前途無限的旺盛精力。
我母親說:
“他們甚至還印薩爾尼托雷利的書呢!”
薩爾尼托雷利的名字,對我父親和我母親來說,是具有魔術般的威力的。我父親,只要一聽這個名字,就會馬上變得心甘情愿、百依百順。
我結了婚;在我結婚后不久,我父親在跟外人談到我時,就立刻說“我女兒金茲伯格”了。因為他總是時時刻刻準備好來確定情況的變化,他總是馬上把丈夫的姓氏加給結了婚的婦女。他有兩名助手,一男一女,男的叫奧利沃,女的叫波爾塔。奧利沃和波爾塔后來結了婚。然而,我們呢,卻繼續稱呼他們“奧利沃和波爾塔”,我父親則每逢聽到就必定要發火:“她不再是波爾塔了!你們該叫她奧利沃!”
家庭絮語 作者簡介
娜塔麗亞· 金茲伯格
Natalia Ginzburg,1916—1991
作為戰后意大利文學中最知名、最具創造性的聲音之一,金茲伯格因其獨特的文風和其小說中對混亂社會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描寫而得到好評、并受讀者歡迎。她是一位多產的劇作家,同時也是散文家、小說家。她最知名的作品包括:小說《昔日我們種種》(Tuttii nostri ieri)、《城市與家》(La città e la casa)、《夜晚的聲音》(Le voci dellasera),自傳體小說《家庭絮語》(Lessico famigliare),及《曼佐尼家族》(La FamigliaManzoni)——19世紀意大利文學家曼佐尼傳記,其中《家庭絮語》曾獲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學獎。
金茲伯格出生于意大利帕萊摩,父親是有名的猶太生物學家,而母親是天主教徒。三歲隨全家遷至都靈,并在此度過童年與少女時代。《家庭絮語》的故事,便是從都靈開始。
- 主題:
很喜歡的一本書,作者將日常的家庭生活娓娓道來,瑣碎而不庸俗,充滿溫情,父母、兄姐、朋友、丈夫……通過外貌特征、語言習慣、性格愛好的生動描寫,一個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令人贊嘆。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留住身邊的人和逝去的時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