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十七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26506
- 條形碼:9787301226506 ; 978-7-301-2265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十七輯 本書特色
“苦難創造更偉大的藝術”是一個令人厭惡的謬誤。苦難使人喪失感知能力,它常常是對藝術的破壞和扼殺。大革命之前的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是個偉大的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也是。瑪琳娜·茨維塔耶娃也是。即便本世紀俄國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從未發生過,他們還會一樣偉大。 ——布羅茨基
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十七輯 內容簡介
《新詩評論》是基于在側重新詩理論和新詩史研究的基礎上,如何從“學術”的層面觸及現實的詩歌問題這個方面而創辦的。《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17輯)》分為當代臺灣詩歌研究、觀察與言論、詩人研究等版塊,對現今的詩歌現象和主要詩人進行探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值得一讀。
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十七輯 目錄
如果“遠方”有“戰爭”
——臺灣當代戰爭詩中的歷史記憶與地理想象
論孫維民創作初期的詩學立場與詩作風格
對抗前行代的咒語:在“盛世”中就戰斗位置
──從世代觀點論鴻鴻的詩觀轉折與《衛生紙詩刊+》
觀察與言論
當代詩歌批評之批評
2012年中國內地詩界回顧
詩人研究
昌耀詩歌的象征世界
從人到鬼
——顧城《鬼進城》、《城》組詩創作主體的變異與地方的塑造
刺青簡史
——論陸憶敏詩歌的語言質地)
新詩史研究
作為詩人的沈從文
——兼議新詩研究的視野問題
走向山歌
——1940年代袁水拍詩觀轉變的歷史語境與動因
現代格律詩學的濫觴(下)
本輯作者簡介
編后記
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十七輯 節選
痖弦對“新世代”的理解,似以羅青、林耀德等設下的“新世代·后現代·都市文學·一九四九以后”四者相互聯系、指涉的論述框架作為基礎。痖弦的觀察是精準的,他甚至能意識到鴻鴻與“比他們年紀稍長”的、銳意進行后現代實驗的詩人們的不同。然而痖弦的視線,也存有戰前世代對沒有戰爭經驗(甚至沒有社會經驗)的新世代的想象——自由、快樂、無關心、無企圖——并將鴻鴻的世代留在一個“沒有問題”(甚至沒有作為“世代旗幟”的后現代美學實驗)的文學史的尷尬位置。當鴻鴻登場,所有的爭辯都發生過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一如痖弦于1956年寫的《一九八○年》的敘述:“我們將有一座/費一個春天造成的小木屋,/而且有著童話般紅色的頂/而且四周是草坡,牛兒在嚙草/而且,在澳洲。”②對歷經戰亂的前行代詩人而言,1980年代宛若盛世;然而對正要起步的(無論人生的、文學上的)年輕詩人而言,這樣的盛世卻宛若世界的盡頭,歷史之終結。我認為,痖弦文中型塑出的“盛世想象”,似乎讓鴻鴻對自我的世代定位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詩失去了“對抗”的對象與終極關懷,也不執著于美學實驗,而只能是一種于時代中無施力/著力點的自由與余裕,一種游戲性的“輕書寫”,布爾喬亞的蜉蝣。 面對來自前行代想象中的盛世及其匱乏,鴻鴻幾乎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尋找自己(及其以降的世代)的坐標與著力點。 如同大家所熟知的,鴻鴻的創作過程歷經一次朝向“日常性、口語性、實用性”的重要轉折;這樣的轉折,卻鮮少人以世代論的觀點解釋。 ……
新詩評論-2013年第1輯-總第十七輯 作者簡介
謝冕、孫玉石、洪子誠,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三人各有多種著作在我社出版,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力。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