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羌在深谷高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39062
- 條形碼:9787508639062 ; 978-7-5086-3906-2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羌在深谷高山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高屯子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拍攝、書寫的一部立體影像史詩,用溫和、冷靜的靜態影像、質樸的文字和寧靜優美的動態畫面,詳細記錄了羌族人經歷自然災難之后的遷徙和改變。很難想象在這個浮華、躁動的世界上,有一個人、一個團隊用這么長的時間,內心懷著對人的關懷和對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幾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將文字、圖片、影像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書寫、表現一個古老民族的命運衍進、生活變遷、文化傳承和在現代社會面前對傳統的守望與失守——更難得的是展現了一個重大自然災害對于這個民族民運的轉折。 高屯子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直接滲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個“他者”,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攝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鄉的親朋好友。看著這些充滿故事和質感的影像,我們仿佛就在羌寨,就在高山羌人中間,與他們一同去吮吸柴火燃燒、莊稼生長的氣息,一同聆聽大雪下落的天籟之音,一同對現實和未來充滿期待,對遷徙的遭遇和釋比的命運,發出無奈的嘆息。 與此同時,高屯子帶給我們了另一種新意和希望:在這個宏大的專題拍攝過程中發起了“羌繡幫扶計劃”,使上萬名羌族婦女從中受益,也使藝術表現于保護民族傳統和工藝相結合,實踐一種擔當,一種對一個處于生活與文化困境中的民族的深切關注。他說:“對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眷戀,對大地蒼生的敬重與同情,不僅要發聲,還要行動,建設性地行動”。 羌族人的故事其實并不只是一個少數民族的故事,他們的改變映照著國人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他們的困境我們也同樣面臨。我們需要有所作為、有所改變,將散落在生活各處的珍貴的傳統、人性的溫暖、歷史的傳承、人文的精神,收集起來,流傳下去。 “一針一線計劃”(“羌繡幫扶計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高屯子、顏俊輝聯合壹基金,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旨在幫扶重災區農村婦女的“羌繡幫扶計劃”。“羌繡幫扶計劃”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幾年間,已發展成為將羌繡、藏繡、蜀繡文化元素,運用于現代人生活的中國傳統民間手工產品品牌 —— 一針一線。“一針一線計劃”的實施,使廣大災區婦女在不離鄉、不棄土的情況下,實現了靈活的居家就業,緩解了困擾農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一針一線計劃”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羌繡煥發生機的同時,也能讓生活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人們在鋼筋、水泥、塑料和各類快餐產品的包圍中突圍,去領略針線的溫暖、刺繡的魅力;去感受與歷史、鄉土息息相關的生命氣息。
羌在深谷高山 內容簡介
作者歷時三年的時間,用高品質的黑白影像記錄了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羌族人的生活改變,尤其是這個自然災難對于一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在關注個體命運的同時對一個民族的命運衍進也進行了探討。 與此同時,作者通過親身發起、實踐“羌繡幫扶計劃”和“一針一線計劃”,用實際的舉措幫助經歷了大地震的羌族農民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開辟新的生活來源。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羌繡煥發生機的同時,也能讓生活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人們在鋼筋、水泥、塑料和各類快餐產品的包圍中突圍,去領略針線的溫暖、刺繡的魅力;去感受與歷史、鄉土息息相關的生命氣息。這無論對于保留和傳承民族文化傳統還是災后重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羌在深谷高山 目錄
序一:反思我們共同面臨的處境 朱哲琴-dadawa
序二:攝影的氣度與底蘊 馮建國
自序:現實與理想疊化而形成的影像 高屯子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遷徙
·羌在深谷高山
·*后的釋比
跋:一本“實驗民族志”:在反差與對比中呈現真實 王明珂
編后記
羌在深谷高山 節選
作者歷時三年的時間,用高品質的黑白影像記錄了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羌族人的生活改變,尤其是這個自然災難對于一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在關注個體命運的同時對一個民族的命運衍進也進行了探討。
與此同時,作者通過親身發起、實踐“羌繡幫扶計劃”和“一針一線計劃”,用實際的舉措幫助經歷了大地震的羌族農民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開辟新的生活來源。在使具有千年文化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羌繡煥發生機的同時,也能讓生活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人們在鋼筋、水泥、塑料和各類快餐產品的包圍中突圍,去領略針線的溫暖、刺繡的魅力;去感受與歷史、鄉土息息相關的生命氣息。這無論對于保留和傳承民族文化傳統還是災后重建工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羌在深谷高山 相關資料
高屯子歷時多年關照羌族人的遷徙和命運,他用大全、近景或特寫畫面記錄在遷徙、祭祀、耕耘中的羌人現實境況;鏡頭的另一邊,他又以微距,將隱藏于內心的理想與周遭的現實,以及古老文明的危機與羌人的現實生存處境做比對,以圖片、活動影像、文字三種手法平行記錄,完成了一場自發的,具有人類學意義的人文探索和紀實與藝術實踐的深層對話。
——音樂藝術家、中國新音樂代表人物、“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創始人 朱哲琴-dadawa
高屯子的新著《羌在深谷高山》既感覺耳目一新,又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以十年磨一劍的功夫,不緊不慢,胸有成竹,緩緩道來,寓意深遠。高屯子出于一位攝影家的內心的真摯,試圖用一種更為直率的圖像語言,表現他多年來對羌人的生活現狀的情思和眷戀,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對家鄉松潘和青藏高原東部地緣文化的深度了解,還有就是對影像表現的執著的思考和探索,他不居功于已經獲得的成就和成果,不斷學習、閱讀和思考,不辭辛勞,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多年來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幾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用影像、圖片、文字的多樣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部既有難得的史料價值,又富有獨特視角,同時充滿著藝術韻味的影像作品。
——中國當代著名攝影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馮建國
高屯子以圖片、文字、紀錄片語言所著的這本《羌在深谷高山》,不僅在其影像與文字所顯現的藝術魅力,這本書還可以讓一般讀者省思自己對民族、文化與傳統的“常識”,可以讓不知該如何表述“異文化”的學者將之視為一本“實驗民族志”,藉以反思學術性的少數民族文化,書寫如此產生的“學術知識”。
——著名歷史與人類學學者,“臺灣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羌在漢藏之間》作者王明珂
羌在深谷高山 作者簡介
高屯子,中國當代攝影家、獨立電影導演。自幼好文學,1987年至1992年在《阿壩日報》任文藝副刊編輯。1993年之后從事攝影及獨立影像創作。近年回歸寫作。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聯合“壹基金”,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幫助下,發起“羌繡幫扶計劃”。 主要影展: 四川美術展覽館《高原風?朝圣之路》 日本東京《高屯子中國西部攝影展》 成都寬巷子錦華館《見聞覺知?高屯子影像展》 主要攝影作品集: 《西域神韻》 《天籟空靈》 《紅原大草原》 《大九寨國際旅游區》 《青藏高原的中國藏人》 主要影像作品: 紀錄片《紅鳥》 《朝圣之路》 《護法神舞》 《夕格羌人的第五次遷徙》 形象片《唯一的阿壩》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