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8809
- 條形碼:9787559638809 ; 978-7-5596-3880-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孫子》是世界上*古老的軍事著作,本書是對《孫子》原典的完整注譯和解讀。作者淺野裕一是漢學界的中國哲學專家,其對原典的解讀不僅全方位闡釋了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攻守作戰、偵查用兵、地形行軍等,還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還原了立體的時代與人物,以現代的、國際的視角,講述了《孫子》成為經典的歷程,并探討了為何它依然能啟發我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前言
《孫子》是中國引以為傲的經典著作,它在也擁有眾多的愛好者。甲斐的武田氏把《孫子·軍爭》篇中的一段話寫在軍旗上,尊其為“孫子之旗”,就是一個例子。
進入江戶時代后,德川幕府把以《孫子》為首的“武經七書”作為官版加以刊行,并分發給諸位大名,因此《孫子》得到進一步的普及,愛讀它的人更多了。儒學家們也競相為《孫子》作注,這股風氣直到明治以后也不見衰微,直至今日。很多人都試圖對《孫子》進行更為精密的解讀,這些努力催生出了眾多注解。
在給經典作品作注的時候,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盡量采用年代久遠且精善的文本作為底本。從這點來說,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漢墓出土《孫子》竹簡一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前,《孫子》的文本無法回溯到宋代以前,而竹簡的出土使得能夠回溯的年代一舉往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于是,當1986年講談社計劃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我毅然采取了以新出的竹簡本為底本的方針。自那以后已經過了十多年,以竹簡本為底本的《孫子》的注釋書在似乎依然只有
這一種,而且我聽說這本書很早以前就難以買到了。因此,這次它能作為學術文庫的一種,再次獲得與讀者見面的機會,作為作者,我很高興。
1997年3月
淺野裕一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目錄
章 計 篇 1
1 兵者國之大事也 1
2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6
3 兵者詭道也 9
4 多算勝,少算敗 11
第二章 作戰篇 13
5 兵聞拙速,未睹巧久也 13
6 智將務食于敵 17
7 取敵之貨者利也 19
8 兵貴勝,不貴久 20
第三章 謀攻篇 22
9 不戰而屈人之兵 22
10 上兵伐謀 24
11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29
12 將者國之輔也 31
13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3
第四章 形 篇 37
14 先為不可勝 37
15 勝兵先勝而后戰 40
16 善者,修道而保法 43
17 決積水于千仞之罅 47
第五章 勢 篇 49
18 治眾如治寡 49
19 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51
20 善戰者,其勢險 57
21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 59
22 善動敵者 62
23 善戰者,求之于勢 64
第六章 虛實篇 67
24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67
25 進不可迎者,沖其虛也 70
26 能以寡擊眾者 72
27 蹟之而知動靜之理 77
28 形兵之極,至于無形 79
29 兵形象水 82
第七章 軍爭篇 84
30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84
31 不知諸侯之謀者 93
32 兵以分合為變者也 95
33 一民之目 99
34 高陵勿向 102
第八章 九變篇 105
35 將通于九變之利者 105
36 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113
37 恃吾有以待 115
38 將有五危 116
第九章 行軍篇 120
39 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120
40 軍好高而惡下 126
41 水流至,止涉 127
42 絕澗遇天井,亟去之 127
43 軍行有可伏匿者 129
44 敵近而靜者 130
45 杖而立者,饑也 133
46 兵非多益 136
第十章 地形篇 140
47 地之道,將之至任 140
48 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146
49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151
50 視卒如嬰兒 155
51 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157
第十一章 九地篇 159
52 地形者,兵之助 159
53 合于利而動 165
54 奪其所愛,則聽矣 166
55 投兵無所往 167
56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171
57 能愚士卒之目 173
58 諸侯之情,邃則御 176
59 眾陷于害,然后能為敗 180
60 始如處女,后如脫兔 183
第十二章 用間篇 187
61 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187
62 用間有五 193
63 三軍之親,莫親于間 195
64 吾間必索 198
65 反間不可不厚 200
66 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201
第十三章 火攻篇 206
67 攻火有五 206
68 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209
69 以火佐攻者明 211
70 死者不可以復生 212
作為經典的《孫子》 216
— 本書作為經典的來歷 218
二 孫武及其時代 227
三 孫臏及其時代 242
四 文本傳承的歷史 248
五 本書的注釋方針 262
六 作為經典的《孫子》的意義 269
出版后記 273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節選
凡 例
一、本書的底本是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葬出土的《孫子》竹簡本。
二、本書每章的構成如下:首先是各個段落的譯文,其次是原文,然后是所標示詞語的注釋,后是解說。
章 計 篇
在開戰前應該比較本國和敵國的情況,估量哪一方有勝算,本篇講的就是這件事的重要性。十一家注本中的篇名為《計》,而武經七書本和平津館本《魏武帝注孫子》中的篇名則是《始計》。竹簡本中,寫有該篇篇名的部分不巧缺失了,但是其他篇的篇名與十一家注本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認為這一篇的篇名也是《計》。
1兵者國之大事也
孫子說:軍事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重大事項。在選擇關系到軍隊生死的戰場和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道路時,必須慎重地加以明察。因此,為了事先在宏觀上思考死生之地與存亡之道,需要注意五個基本事項。另外,為了進一步清楚地確定死生之地與存亡之道,需要運用一些指標來具體衡量彼此的優劣,以此來探究雙方的實際情況。
五個基本事項,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將,第五是法。位的“道”,指的是國家內政的理想狀態,也就是使民眾擁有與統治者相同的意志。只要平時能夠實現這一點,到了戰時,就可以讓民眾和執政者生死與共,民眾也不會對統治者的命令抱有疑問。第二位的“天”,指的是背陰處和向陽處、氣溫的高低、四季變化的規律、順天和逆天這兩種應對措施,以及對天的順應所帶來的勝利,等等。第三位的“地”,指的是地形的高低、國土和戰場的面積大小、距離的遠近、地形的險峻與平坦、使軍隊敗死或生還的地勢,等等。第四位的“將”,指的是將軍所具備的能力,如洞察事物的智力、部下的信賴、體諒部下的仁慈之心、不畏困難的勇氣、維持軍紀的嚴格程度,等等。第五位的“法”,指的是規定軍隊各部門分工的軍法、對監督軍隊的官僚的職權加以規定的軍法、君主在用兵之際與將軍訂立的關于指揮權的軍法,等等。
只要身為將軍,對這五個基本事項大體上都有所聞,不過只有極其深刻地認識到其重要性的人才會獲勝,而只是將其作為抽象知識加以掌握的人則無法獲勝。因此,為了避免陷入唯心論的危險,清楚地確定彼此的死生之地與存亡之道,需要將比較和衡量優劣的具體指標運用到雙方身上,以此來探索雙方的實際情況。
具體而言,包括下列方面:敵國和本國相比,哪一方的君主能夠高明地掌控民心,哪一方的將軍在能力上更優秀,哪一方獲得了天時地利,哪一方能夠徹底執行軍法和君主、將軍所下達的命令,哪一方的兵力更強大,哪一方的士兵更熟習軍事,哪一方明確實施了賞罰。我通過這些比較、衡量,在開戰前就能察知勝敗。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效之以計,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天者,陰陽①寒暑時制②也,順逆③兵勝④也。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⑤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制⑥官道⑦主用⑧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效之以計,以索其情。曰:主孰賢,將孰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①陰陽:指背陰處與向陽處、夜與晝、新月與滿月、雨天與晴天等區別。不過,從“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行軍》篇)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在《孫子》中,“陰陽”專指背陰處與向陽處。 ②時制:“時”是四時(春夏秋冬這四個時節)!皶r制”指四季循環往復的規律性。 ③順逆:順應天意的行為與違抗天意的行為。指對天采取的兩種應對方法。 ④兵勝:根據對天的順應還是違抗而被決定的勝利。如果順從天的情況則勝,違逆則敗。另外,“順逆兵勝”一句在之前的其他文本里是沒有的,只存在于竹簡本中。 ⑤死生:能夠決定軍隊生死的地勢。與前面提到的“死生之地”相同。關于“死地”的說明詳見《九地》篇。 ⑥制:指對軍隊內部各部門的職責和分工加以規定的軍法。 ⑦官道:對監督軍隊的官吏的職責和權限加以規定的軍法。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正如《行軍》篇中“吏怒者,倦也”一句所體現的那樣,總是有各種官吏隨行,以監督軍隊。 ⑧主用:指君主和將軍在出兵時商定的有關指揮命令系統的軍法。正如《地形》篇中“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一句所說的那樣,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君主會將持有符節的使者派遣至前線的將軍處,從后方指揮和控制軍隊。
【解說】
戰爭牽涉到眾多因素,是一個龐大而又極其復雜的事象。因此,戰爭當然會具有被偶然性所左右的一面。但是,從整體來看,綜合戰斗力占優的一方還是會取得后的勝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勝利和失敗各有其必然性。這樣一來,通過比較、衡量彼此綜合戰斗力的優劣,就可以事先預測戰局的發展趨勢和終的勝負結果。當然,這個時候,必須排除一切主觀因素,不能讓自己的愿望不知不覺間替代了基于事實的判斷,要避免這種幻想。
就像這樣,如果能只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冷靜地進行謀劃的話,關系到國家存亡的道路是什么,關系到兩軍敗死或生還的決定性戰場在何處之類問題的答案就會清晰地浮現出來。
因此,只有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才能果斷開戰,并按照事先策劃好的戰略,穩妥地獲得早已注定的勝利。當然,如果沒有勝算,就必須堅決打消開戰的念頭,努力地避免戰爭,直到對本國有利的條件齊備了為止。這才是肩負國家和民眾命運的戰爭指揮者重大的職責。
2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如果君主采納了我剛才提到的五事七計的謀略的話,我作為將軍指揮您的軍隊就一定能夠獲勝。那我就留在這個地方吧。如果君主不采納我的謀略,即使我作為將軍指揮您的軍隊,也一定會失敗。這樣的話,我還是離開這個國家吧。如果您覺得我的謀略對您有好處,從而加以采納的話,那么在國內應該準備的取勝體制就已經完備了,接下來就是要給您的軍隊賦予勢,以此作為出兵國外之后的輔助手段。所謂勢,指的是利用不同時機的有利狀況,一舉將決定勝負的王牌收入自己囊中。
【原文】
將①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②也。
【注釋】
①將:表示“如果”之意的助詞。還有一種很有勢力的說法是表示“將軍”之意,但因為以下理由,很難成立: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和竹簡本《孫子兵法·見吳王》篇的記載,從齊國來到吳國的孫武事先向吳王提交了十三篇兵法書,請求吳王任用自己。在吳王看過兵法書之后,他和吳王見面,才華得到了吳王的認可,后來出任了將軍一職。盡管吳王在見面時就已經稱孫武為將軍,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吳王一開始就表明了想任用孫武為將軍的意志,為了向他表示敬意而稱其為將軍。二是孫武當時實際指揮了女子組成的,扮演了將軍的角色。因此,見面的時候孫武還沒有正式成為將軍。這樣一來,《孫子》十三篇的整體結構和行文,就是作為當時孫武提交給吳王的兵書而擬就的。因此,當時孫武還是一個外來人員,在尚未確定是否會被任用的情況下,不可能對現任將軍的去留說三道四。而且,如果將其解釋成“將軍”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如果將軍采納了孫武的謀略,孫武將作為軍師、參謀而不是將軍留在吳國,但實際上,孫武將女子當成士兵加以指揮,試圖以此證明自己作為將軍的才華,這一行為表明了孫武從一開始就希望擔任將軍一職的意志,兩者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另外,這十三篇被認為是孫武直接提交給吳王的兵書,兩人之間完全沒有將軍存在的余地。因此,決定是否采納孫武謀略的人只可能是吳王,我們只能這么認為。基于以上理由,這里的“將”應該被解釋為助詞,孫武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根據自己的學說是否被采納來決定自己的去留,即是留在吳國還是去往別國。 ②權:原本指天平秤測量輕重時所用的秤砣(砝碼)。砝碼可以立刻扭轉天平的傾斜方向。在此,該字繼承了這一原義,指的是可以使戰況發生急劇變化、瞬間決定勝負的致勝招數。
【解說】
孫子希望有人任用自己為將軍,不過,其大前提是對方采納他基于五事七計的戰略。在自己的基本戰略不被采納的情況下,即使被要求在戰場上僅靠用兵之術來獲勝,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先是戰略的好壞,而不是戰術的巧拙。因此,兵法家同時也是戰略和戰術的專家,而并非僅僅在戰場上巧妙鉆營之輩。
如果自己的國家戰略被采納的話,那就基本上等于勝券在握了。不過,并不是說僅憑這點就可以自動實現勝利。從作戰會議的階段進入實際出征并與敵交戰的階段后,戰場上會充滿不確定因素。也就是說,軍隊從只有“必然”主導的計(熟慮)的領域跨入“偶然”也登場亮相的勢(靈機)的領域。軍隊的戰斗力原本就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掌握了獲勝關鍵的軍隊的勢力會一舉變得強大,反之,如果王牌被敵人掌握的話,軍隊的士氣就會低落。這就要求將軍在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情況下認清本軍潛藏的優勢,擁有在一瞬間找到勝機的敏銳頭腦。
3兵者詭道也
所謂戰爭,就是一種欺騙敵人的行為。因此,即使本軍能夠實施某項作戰行動,在面對敵軍時,也要展現出一副我們根本無法實施該項作戰行動的樣子;即使本軍處于能夠進行有效調遣的狀態,在面對敵軍時,也要展現出一副無法進行有效調遣的樣子;即使實際上離目的地已經很近了,對敵軍也要展現出離目的地很遠的樣子;即使實際上離目的地很遠,對敵軍也要展現出仿佛已經迫近目的地的樣子。
通過這種總是向敵軍展示虛假狀態的辦法,在敵軍想要好處時,可以以好處為誘餌引敵出洞;在敵軍混亂時,可以乘隙加以攻擊,削減其戰斗力;在敵軍的戰斗力充實時,可以加強守備以防止敵軍攻擊;在敵軍的戰斗力非常強大時,可以避免與其接觸;在敵軍怒火攻心時,可以有意挑釁,擾亂其陣勢。對敵軍沒有防備的地點進行攻擊,在敵軍預想不到的地區進行攻擊。這才是兵法家的取勝方式。因為是根據隨時變化的敵情而獲得的隨機應變的勝利,所以,無法在出征之前就對獲勝方式進行預估。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相關資料
◎《孫子》雖然問世于2500年前,但東北大學淺野裕一教授,用現代國際視野去審視中國的兵學圣典,把它置于現代軍事發展的背景下討論,發現《孫子》在當代依然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遵從《孫子》的普遍性,盡量不援引具體的戰爭事例,避免被個案局限,也避免本書成為一本簡易的使用指南,而是調動讀者去思考、把握它背后的核心原則,從而能舉一反三。
◎書中采用了譯文-原文-注釋-解說的體例,并有“作為經典的孫子”一章詳細講解《孫子》的思想色極其產生、發展。即使不懂文言文,也可以理解《孫子》的思想內涵。時尚小開本,方便隨時閱讀。
◎以年代久遠的銀雀山漢墓竹簡為底本,參照“十一家注本”和“五經七書本”,盡量厘清兩千多年來文本流傳過程中的差錯,追溯《孫子》原貌。
孫子讀本(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淺野裕一 1946年出生于仙臺市。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曾在島根大學任教,現為東北大學大學院國際文化研究科教授。專業為中國哲學。主要著作有《黃老道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經典——孫子》《解讀孫子》《鑒賞·中國古典·孟子墨子》(合著),及《孔子神話》《墨子讀本》《諸子百家》。
譯者簡介
李斌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主要譯著有《電影與戰后的神話》(四方田犬彥著)、《世博會與戰后》(吉見俊哉著)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