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0124962
- 條形碼:9787210124962 ; 978-7-210-12496-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微習慣”系列作品之一。在本書中,蓋斯介紹并分析了完美主義的定義與危害,區分了整體上的完美主義——追求更遠大目標的積極心態,以及具體的完美主義——脫離現實、故步自封的消極行為模式。
蓋斯應用微習慣策略,為完美主義者提供了22種實用的解決方案,告訴他們如何變成更快樂、更健康、更高效的不完美主義者。不完美主義者并不會嘲諷完美人生,他們只是不強迫自己做到完美,珍視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并能勇敢面對失敗,結果反而比完美主義者更容易獲得成功。完美主義代表著限制,而不完美主義則預示著自由。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八品-九品) 目錄
第2章 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方式
第3章 完美主義的毒性
第4章 不完美主義帶來的自由
第5章 過高期待
第6章 糾結不放
第7章 認同需求
第8章 過失擔憂
第9章 行動顧慮
第10章 應用指南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八品-九品) 節選
實用完美主義者
用為準確、專業但直白的方式解釋,所謂純粹的“完美主義者”在真實世界里是完全無法正常生活的。如果此刻你舉手或點頭表示深有同感,你很可能夸大了你的情況,因為大部分人雖然追求完美,卻都能正常生活,只不過他們對完美主義的追求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而已。
你是否覺得很難做出決策?完美主義。
你是否對一些社交場合感到恐懼?完美主義。
你是否有拖延癥?完美主義。
你是否很容易意志消沉?(可能是)完美主義。
你是否感到自卑?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會導致生活中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因為它會讓生活中的不完美變成令人畏懼、困擾但又無法逾越的障礙。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因為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差距而精神崩潰或不知所措,這種差距徹底摧毀了他們不斷進步、享受生活的能力。只有不完美主義者才能忍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不完美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
幸好,完美主義并非人類的永恒特質。我們都可以自我改變,只是需要正確的方法。為了找到完美主義的有效對策,我們必須對其追根溯源。
“我可真是個完美主義者”
“我可真是個完美主義者”——也許我們都說過或聽過別人說過這樣的話。你是否察覺到,說這句話時,雖然當事人是在承認缺點,卻總暗暗帶有一種驕傲?說這話時,當事人總是會笑起來。人們普遍認為完美主義是一個積極的缺點,所以每當在面試中遇到“你的缺點是什么”這個無聊問題時,“完美主義”就成了受青睞的答案。
完美主義者渴望永遠做到完美,無論是在行為處事、外在形象還是內心情緒上。表面上看,這似乎的確值得驕傲,但仔細挖掘其真實含義后,你就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一旦將“主義”加在“完美”或“不完美”后面,將其概念化,衍生出的新詞就徹底顛覆了原詞的本來含義。完美主義不再完美,而意味著缺乏理性、極具***和局限性,甚至會致命(如導致厭食癥、精神抑郁或自殺)。
如果能夠認清完美主義對人類造成的消極影響,我們便不會再欣然甚至迫切地標榜自己為完美主義者了。我不想為此對任何人指手畫腳,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追求某些方面的完美。但“我可真是個完美主義者”這樣的表述雖然常被用作優雅的裝飾,實際上卻是條難以愈合的傷口。
這一細節不容忽視,知道為什么嗎?即使讀完這本書,即使看到了不完美主義帶給你的自由和力量,依然是不夠的。如果你不能重新定義完美主義,無法認清它是一種有***的消極心態,那么你對其優越感的錯覺必將阻礙你做出任何形式的積極改變。
另外,完美主義還會引發其他常被錯誤歸因的嚴重問題。譬如,完美主義是精神抑郁的常見根源,而抑郁又會導致上癮等一系列問題。
完美主義的一個典型后果是厭食癥,即對完美體重或身材的苛求。這是危險卻又難以治愈的心理疾病之一,所以我們不能隨意輕視完美主義,它的確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總體來講,本書讀起來會很輕松,但是因為太多人輕視完美主義,所以我有必要在開始時強調,我們必須摒棄對完美主義的暗中好感,只有這樣才能終擺脫它。
完美主義是個冒牌貨,是個騙子,是眾多選擇中糟糕的一種心態。相反,不完美主義才是值得追尋的,是一種奢侈的、好的選擇。在你繼續閱讀的過程中,我希望你與“ 不完美主義”這個詞發展出新的感情,或許以后,你的口頭禪會變成“ 我可真是個不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是什么
在討論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之前,我們有必要揭開完美主義的面紗,分析一下它的具體構成。認識汽車,并不意味著你能造出一輛;同理,僅僅在表面上了解完美主義,也并不意味著你明白如何控制它。因此,我們需要對完美主義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
關于完美主義,前人的研究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無法就它的分類達成共識(你會在后文讀到)。
完美主義相關研究
1990年, 蘭迪·弗羅斯特(Randy Frost)提出了“弗羅斯特多維完美主義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以下是弗羅斯特定義的完美主義的6個表現形式及其常用縮寫。
過失擔憂(CM)
個人標準(PS)
來自父母的預期(PE)
來自父母的批評(PC)
行動顧慮(DA)
整潔有序(OR)
1998年,約阿希姆·斯托勃(Joachim Stoeber)教授表示,上述表格可被縮減為4個,但他同時也表示,有些研究結果顯示,原來的FMPS表現形式表能更準確地衡量出重要差異,至少是在臨床樣本中。
1991年,保羅·休伊特(Paul Hewitt)和戈登·弗萊特(Gordon Flett)提出了“多維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表格共包含45項內容,按照完美主義的來源可將其分成幾個大類。
自我導向:衡量自身的不切實際的標準及完美主義的動力
他人導向:衡量他人的不切實際的標準和完美主義的動力
社會導向:認為他人期待自己做到完美
如果把上述兩個表格結合起來又會如何呢? 2004年,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的羅伯特·希爾(Robert Hill)等研究人員對這兩個表格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后,推出了一份新量表。它包含以下8個表現形式表,可分為兩個大類。
內心自覺的完美主義
整潔有序
追求卓越
計劃周密
對他人要求過高
自我評價的完美主義
過失擔憂
認同需求
父母壓力
糾結不放
這是一套由“完美主義”一詞衍生的復雜體系。你可能會覺得,沒有哪個量表能夠準確概括完美主義的全部概念。研究人員一直試圖為完美主義建立模型,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然而他們的努力換來的是更多的問題而非解決方案。我不是在批評前人的研究,因為他們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找到解決辦法,如他們所說,他們只是想展示“他們的發現”而已。
我們不想參與關于完美主義的概念的討論,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一直想知道:“對完美主義有了一定認識之后,該做的事是什么呢?”
根據這些概念的核心程度及其解決難度,我對其進行了分析與梳理,終確定了其中為重要的五個表現形式。我們如果想批判完美主義,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根據它們在本書中出現的順序排列,括號中標注的是其來源):
過高期待(我新增的內容)
糾結不放(希爾)
認同需求(希爾)
過失擔憂(弗羅斯特)
行動顧慮(弗羅斯特)
我們暫且不談完美主義的“優點”,比如追求卓越、整潔有序,因為這些本就不屬于問題,也就不需要我們想辦法去解決。我個人甚至不把它們列為完美主義的表現,對此我會在后文解釋。
為了行文更加簡潔、集中,我對表現形式列表進行了刪減,比如,父母壓力導致的完美主義,其實可以歸屬于不切實際的期待和認同需求的衍生,因此其解決辦法并不會因為壓力源自父母而出現巨大差異。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從而進一步了解為何很多人都有完美主義傾向。
【免費在線讀】
第2章 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方式
三種完美主義標準
完美主義就像一支冰激凌:你可以享受各種獨特口味,但基礎材料始終是牛奶和糖。我們很難完整而準確地勾畫出完美主義的方方面面,但可以討論一下它的基本屬性。本章,我們將對完美主義做一次整體研究。
完美主義標準一般有三種:情境、品質與數量。
完美情境
如果過于追求情境的完美,當事人就會喪失在很多情境下行動的機會。讓我們以鍛煉為例,將所謂情境標準進一步細化。
1.地點:我們所處的地點對我們的行動必然有著巨大影響。話雖如此,一個人只要下定決心,即便是在教堂里、派對中或是長途駕駛的路上也會找到運動的辦法。這些都是我們從來不會想到的潛在運動的場所。在這些地方完成鍛煉其實并非難事。比方說,在車里你可以把手臂放到身體兩側,將身體支撐起來;也可以保持收腹,鍛煉腹部肌肉;你還可以保持坐姿,提起膝蓋反復靠近胸部。如果你愿意解開安全帶(不推薦),你還會有更多運動選擇!我和家人在長途旅行間隙就常常在休息區用開合跳的方式做運動。
2.時段:你是否只愿意在下午4點前做運動?如果是這樣,如果你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除非你愿意在上班前或上班過程中做運動,不然你真沒有太多可用于健身的時段了。雖然我覺得晚上9點運動并非理想的選擇,但每次這樣做都不會讓我后悔,因為晚上9點雖非運動的時段,但總好過于一天沒運動。
3.資源:有些人也會因為缺少某些東西而拒絕行動。你是否只愿意身著運動服飾在健身房運動?事實上,你只要不是個完美主義者,需要的健身器械就是你自己的身體。
完美質量
這類完美主義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具有這種完美主義特點的人對完美質量的永恒追求接近病態。這類完美主義常見于工作場合,但家庭生活中也并不少見——比如,有些人無法容忍家里沒達到一塵不染,或子女的成績不夠優秀。
完美數量
對數量追求完美,指的是那種只要數量達不到預期就無法心滿意足的狀態。如果你問我有多少人因為完美主義而痛苦,我認為世界上95%的人會遇到這個問題,而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意數量的完美。
人們似乎更在乎品質的完美:要有完美的發型,要維護完美的人際關系,要保持辦公桌的一塵不染,等等。但是,追求數量的完美主義思維比追求品質或情境的更具***,因為人們普遍對其接受度很高,所以往往對其視而不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可觀的成就。目標的大小其實是判定完美主義的重要指標,然而很多人沒能意識到這一點,這種完美主義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幾乎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效仿著身邊人的目標,并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完美主義者。每個“正常”目標從數量角度看都具有完美主義色彩,而且幾乎每個人都設定過類似的目標:比如六個月內減掉15千克體重,一年內寫完一本書,每年賺到六位數,每周讀完一本書,等等。這些目標并非無法完成,但它們之所以被視作完美主義,是因為這種目標似乎暗示了不如預期的進步是不夠好的。過去,我曾經是個完美主義者,認為每次運動必須保證至少20(好30)分鐘,如果時間不夠,那次運動就不夠理想。
這樣的目標就像撐竿跳:只要跳不過就算失敗,只要跳過了就是成功。你跳到多高并不重要,你能不能跳過成了的標準。這種將目標做兩極化處理的觀點本應激勵我們朝著目標的方向努力,甚至超越目標,事實上卻成了非常低級的策略,只會加劇完美主義的問題。
你可曾聽過有人吹噓自己能做三個俯臥撐?為什么不會有人建網站宣稱可以幫助人們成功減少30%的債務?同樣,又有哪些流行的健身計劃會承諾將你的身材從差提升到中等偏下?
雖然上述進步都是有意義的,但你在一生之中似乎很少會遇見它們。我們總是把部分成功定義成失敗,這大錯特錯。如果成功不夠完美,我們就會感到尷尬,甚至還會覺得丟臉。這種想法不僅缺乏理智,而且還會對我們的進步和人生幸福造成致命傷害。完美主義者無法接受微小的價值或進步;他們只看重宏大、順利、完美的成功。
成敗標準分明的宏大目標比比皆是。因為完美主義過于,所以任何過于“正常”的事物都不可能成為完美主義。這也就是說,與否已經成了衡量完美主義的標準。
對宏大成就的追求是完美主義中***的一種形式,因為如果你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又怎么可能想辦法去解決?我們默認,想減肥,就要設定15、25甚至50千克的目標。雖然隨便設定目標的人比比皆是,但沒有人會意識到他們就是完美主義者。一旦實現目標的計劃落空,我們會因愧疚和羞恥等情緒而恢復老樣子。
在這個部分,我們探討了無處不在的完美標準,也就是所謂的完美主義的定義。接下來,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完美主義存在的原因,特別是那些驅使我們追逐完美主義的深層原因。
完美主義的根源
完美主義可能是被一些其他問題的癥狀引發的癥狀。我們先來看一下導致完美主義產生的四個根源。
缺乏安全感
對自身有安全感的人不太容易成為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有一種積極的判斷傾向,即總是先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而后才會考慮自身的不足。下面我們來看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如果射擊的命中率為50%,有安全感的人會認為意味著五次成功,而不是五次失敗。與完美主義者相比,不完美主義者不會特別關注自身的缺點。
我十多歲的時候,臉上的痤瘡特別嚴重。因為下巴上長了太多痘痘,有個玩伴還開玩笑說我長了胡子。其實他為人特別善良、正直,但就是因為他的話,我成了這世界上敏感的人。后來,等我皮膚變好后,我也遇到過一些有嚴重痤瘡的人,他們自信和自在的態度震撼了我。這件事讓我明白,我根本不需要僅僅因為臉上有明顯的瑕疵就產生任何不安全感,沒人規定我因為皮膚不夠完美,就必須時時刻刻在意自己。
你如果對什么事情缺乏安全感,就想想這世上與你有同樣問題的人那么多,他們中很多都活得非常自信、幸福。這樣一來,你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感到安慰。
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在網絡詞典上的定義為:由于當事人在某一領域確實或主觀認為存在缺陷,其錯誤地斷定自己一無是處的心理,有時會以具攻擊性的舉動為補償。
總的來講,有自卑情結的人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他們要么會努力表現得超乎常人(有人名副其實,有人做做樣子),要么選擇自我封閉。這兩種反應都是對錯誤想法做出的可以理解的反應。如果你真心覺得自己不如他人,那么表現得像遇到危險的河豚(攻擊他人)或海龜(縮頭躲藏)也就沒什么難以理解的了。
你越看不起自己,就越可能找機會補償。如果你屬于攻擊性強的外向型人格,自卑情結會讓你做出河豚式的反應;如果你屬于消極、害羞的內向型人格,你就會采取海龜式的反應。
你越看不起自己,就越會對自己苛刻。自卑心理會造成嚴重的消極判斷傾向,每個錯誤都會被無限放大,成為你對自己消極認識的又一佐證。每次過失都是一場災難。自卑心理和缺乏安全感一樣,會令你對自己的缺陷高度敏感。你會一直小心翼翼,認為這樣就會避免犯錯。這或許能給你一些虛假的安全感,但是,要想獲得真正的安全感,你需要了解并接受真正的自己。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點,即便遭遇為嚴厲的批評,你也有力量捍衛自己。否則,你暴露給外界的只有一個龜殼,真實的你永遠只能脆弱、畏懼、赤裸裸地躲在里面。
你之所以感覺自己比任何人都差,是因為你對自己和他人做出了不公正的評價:在你眼里,要么其他人都是毫無缺點的完人(哈哈!),要么你自己連一般水平都比不上,要么是兩種心態的混合。如果你過高地估計他人,那你只有做到完美才能與他人媲美;如果
你覺得自己不如他人,你也只有通過追求完美才能成為自己眼中的 “ 普通人”。不管是哪種情況,背后的道理如出一轍:自卑情結源于不公正的評價標準和對人性的不正確認識,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你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
對現狀的不滿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不滿,那你成為完美主義者的可能性就會直線飆升。不是所有完美主義者都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那些對現狀不滿的人確實更容易成為完美主義者。這雖然與我們的直覺相悖,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你對當下的生活不滿,就很容易假裝或堅稱它很好。不滿現狀的人容易營造出一副滿足的假象。
面對現實,正視缺點,接受不完美的現狀——做到這些并非易事,有些人一輩子也無法掌握要領。現在我要問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容忍自身的缺陷,其過錯究竟在誰呢?有研究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孩子能否成為完美主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雖然初讓孩子接觸完美主義的是父母對孩子的苛求,但我認為不應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父母,學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學校教育的消極影響
學校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本質上說,這個辦法沒什么不好,但問題是,不少學校把焦點都放在了提高分數上,希望學生都能考出A。雖然C代表的才是平均水平,但許多學生和家長只會接受A,A以下的任何分數都會讓他們失望。這聽上去毫不陌生吧?多數人制定目標的過程都是如此。學校之所以會采用分數制度,學生之所以會制定完美目標,都是因為大家有一種錯覺,以為想得到理想的結果,就該設定理想的目標(比如考出A或減重25千克等)。
另外,學校教育我們,只要付出程度的努力,就會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人生告訴我們,程度的努力只是讓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可能而已。學生們走出校門,步入人才市場,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仍然會因為沒能成功求職而在現實的考場上失利。學校正是滋養完美主義思維的溫床。
上述這些問題的一個共同影響就是讓我們對不確定的事物產生了恐懼。所有消極行為和思維方式,包括完美主義,都會呈現出某種表面的好處,令人對其趨之若鶩。基于上述幾方面的共同影響,你能猜出完美主義的的吸引力在哪里嗎?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八品-九品) 相關資料
回家太晚了,運動服忘了洗,去健身房是沒戲了,今天就不鍛煉了;
該開始工作了,可是有點餓/不在狀態/桌面太亂……先搞定這些再說;
想搭訕,但我又做不到妙語連珠,萬一惹人家反感呢?別自討沒趣了;
這件事我努力一下也許能做到……算了,還是讓小A去吧,她比我熟練。
找借口、拖延癥、自我安慰……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完美主義,讓你邁不出*步的絆腳石。想法再好,計劃再棒,不去做也沒用。
“微習慣”系列作者新作,讓你哪怕在狀態不佳的時候,也輕松找到做事的力量。
針對完美主義5大表現,分類提出22種對策。利用微習慣策略,以不完美思維獲得不完美但有意義的進步。完美主義會給你不做的理由,不完美主義卻能加速你的行動。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斯蒂芬·蓋斯(Stephen Guise)是個天生的懶蟲。為了改變這一點,他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從2004年起在美國各大自我成長類網站上發表了許多文章。2011年,他開始運營自己的博客Deep Existence,為讀者提供自我成長策略方面的建議。他的作品已被翻譯為17種語言。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