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0420
- 條形碼:9787513930420 ; 978-7-5139-3042-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自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曼蘇爾于762年營建巴格達以來,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譽,但從它不同尋常的歷史來看,它也經歷過十分血腥的統治年月。當美軍于2003年進入巴格達城時,他們成了這座城市動蕩歷史的新參與者;厮萜錃v史,在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巴格達一直是阿拉伯帝國的中心,金碧輝煌的宮殿群、宏偉的清真寺、伊斯蘭學院和熱鬧的集市鱗次櫛比。它是“代數之父”花拉子米生活過的城市;也是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的都城,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描寫了諸多有關這位哈里發及其都城的故事。作為一個繁榮的交易中心,巴格達吸引了大量來自中亞和大西洋地區的商人,其經濟的繁盛程度曾招致西方和東方的同等羨慕。
然而,巴格達的歷史也有其血腥殘酷的一面。這座城市經常遭受瘟疫、饑荒和洪水的侵襲;經歷過大量恐怖的外敵入侵和軍事占領;也時常需要忍受獨裁者的殘暴統治。因此,巴格達的歷史也是其統治者和征服者的歷史,例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波斯沙阿、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上帝之鞭”帖木兒。當然,本書還生動地講述了從奴隸到士兵等普通民眾所經受的漫長而艱辛的生活。作者賈斯廷·馬羅齊通過流暢的文筆和富有新意的視角敘述了巴格達1300多年的輝煌和苦難,勾勒出了巴格達這座城市迷人的歷史輪廓。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八品-九品) 目錄
拼寫說明
序 言
OO章 哈里發與他的首都
曼蘇爾與巴格達的建立,750—775年
第2章 哈倫·拉希德與巴格達的“一千零一夜”
775—809年
第3章 “學者的源泉”,世界的中心
809—892年
第4章 阿拔斯王朝晚期
別了,黃金草原,892—1258年
第5章 “毀滅朝圣”
蒙古與韃靼的浩劫,1258—1401年
第6章 黑羊,白羊
1401—1534年
第7章 土耳其人與旅人
1534—1639年
第8章 瘟疫、帕夏與馬穆魯克
1639—1831年
第9章 帝國碰撞
1831—1917年
OO0章 英式君主
巴格達三王,1917—1958年
OO1章 政變與復興黨
屠戮之母,1958年至今
注釋
參考文獻
出版后記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八品-九品) 節選
哈里發需要一座首都——這座城市將會成為阿拔斯王朝的中心,以及自摩洛哥和伊比利亞半島至中亞地區,綿延超過500萬平方千米的伊斯蘭世界大本營。
直到762年,如同7世紀大征服期間剛剛突破半島的阿拉伯部落那樣,阿拔斯王朝還在像游牧部落一樣不斷更換著首都。在750年取伍麥葉王朝而代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之后短短一段時間內,他們已更換了四座首都。在位于幼發拉底河畔、庫法與巴格達之間的卡斯爾‘伊本·胡拜拉城堡短暫居住過一段時間后,曼蘇爾的前任賽法哈對其十分不滿,便在幼發拉底河東岸的波斯古鎮安巴爾附近為自己修建了一座宮殿(hashimiya),該地如今位于伊拉克西部。當地人并不喜歡“hashimiya”這個名字,它來自阿拔斯家族的祖先哈希姆,他們仍舊叛逆地使用舊名字“伊本.胡拜拉,,來稱呼這個地方,這個名字來自伍麥葉王朝O后一任伊拉克總督葉齊德‘伊本·歐麥爾·伊本·胡拜拉。賽法哈立刻便在城堡對面的新宮殿中住了下來。
“勝利者”曼蘇爾在伊本·胡拜拉城地區建立了曼蘇爾城,此地距離反OO的什葉派OO分子大本營庫法很近——可以說太近了。758年,一場血腥的OO在他的宮殿中爆發,起因是一群波斯狂熱分子企圖尊他為神,被他斥為異端后便憤而反抗。這場OO一定讓他感到自己有必要尋找另一個更加合適的新地點建立首都。
在西方,大馬士革對已倒臺的伍麥葉王朝仍舊保持著根深蒂固的忠誠,因此在此建都是不可能的。況且大馬士革距離波斯過于遙遠,而波斯地區為阿拔斯家族的軍力提供了強勢保障;大馬士革離希臘前線又太近,在伍麥葉王朝末年,拜占庭帝國就曾多次試圖發起入侵。公元7世紀至8世紀的阿拉伯擴張達到OO后,阿拉伯人統治了西方的大片土地,然而進一步的伊斯蘭征服似乎更加趨向東方,當時阿拉伯人已吞并了烏滸河以外的地區,因此,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決定在美索不達米亞中部的兩河流域勘定首都地址。為了維持首都的獨立性,新城需要距離庫法和巴士拉足夠遠才行,在阿拉伯征服時代的OO個世紀,這兩座城市就已在美索不達米亞落成并駐有軍隊了。
曼蘇爾不想將這項重要任務放手交給手下官僚去做。于是他親率勘察隊勘探新都地址,從賈扎里耶到摩蘇爾,他乘舟在底格里斯河順流而下,又逆流而上,帶著他對細節執著的關注,尋找O合適的地址。這個地區本身并沒有什么十分OO的地點:河畔的聚落與灌溉美索不達米亞沃土的幼發拉底河本身,都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存在。美索不達米亞之所以能夠支撐起歷代大帝國,完全應歸功于它的肥沃富饒,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帶著驚嘆之情盛贊這片土地,除此之外,他還記錄了縱橫的灌溉水利網,這片沃土依賴這套網絡才如此豐饒!@個復雜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時常維護才能正常運行。
盡管巴格達城是曼蘇爾興建的,但這座聚落的歷史要比這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久遠得多。有許多記載與暗示表明,從遠古時代這里就已經存在一個社區了。我們可以想見,在底格里斯河畔,美索不達米亞的沃土之間,這片地方一定是一個宜居地點。強大的亞述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曾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對這里發起征服,此人在《舊約OO》的《列王記》和《歷代記》中被描述為一位熱衷燒殺屠戮的征服者(他曾自稱“強大的王、眾主OO、無敵OO、大地四方OO”),據說他的兒子攻占了一個叫作“巴格達”的地方,此地在當時并沒有什么重要性。。公元前7世紀前后,傳奇的亞述國王薩丹納帕勒斯的地理名錄中也出現了一個與“巴格達”近似的地名。1848年,OO東方學家,日后活動在奧斯曼帝國治下阿拉伯地區的英國政治代理人及已故OO地理學會會長亨利·勞林森爵士,在巴格達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地區發現了巴比倫時代的磚襯——這些磚襯上印有尼布甲尼撒的王印,這位公元前6世紀的國王在《舊約OO》中同樣也是個邪惡梟雄,被描繪成一位OO猶太人、砸毀廟宇、愛財如命的暴君。但我們尚不清楚這些文物是否在巴比倫王朝滅亡后被人移至巴格達的,甚至將這些文物遷至巴格達的很可能是曼蘇爾本人。
巴格達城城址以南20千米處(也是距離曼蘇爾的新城O近的建材來源地),坐落著讓人浮想聯翩的泰西封城遺跡。泰西封曾經是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的宏偉首都,從公元前1世紀起便已是一座重要城市,歷代古波斯OO在泰西封以北不遠的地方坐擁廣闊的OO庭院與花園,日后的巴格達就落成在這片區域。泰西封以更加古老的塞琉西亞城為基礎,坐落于底格里斯河兩岸,是希臘與羅馬時代世界上O宏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將塞琉西亞一泰西封城稱為“馬達因”(即“諸城”)。成片的城鎮與村莊分布在底格里斯河沿岸,正如幾個世紀后的一句巴格達俗語所說,“若是讓一只雞從這個房頂跳到那個房頂,那么它能一路跳到巴士拉去”!
尼布甲尼撒時代的1000年后,這里定居著幾個由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士組成的社區,他們在巴格達的一些建城神話中多被提及!7世紀薩珊帝國后期,這里是一座生機勃勃的伊朗城鎮,城鎮中開設著每月一度的集市。但在634年,這座小鎮在阿拉伯人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頁。據記載,首位哈里發艾布·伯克爾屬下的一支阿拉伯軍隊襲擊了這個當時被稱為“蘇克·巴格達”(巴格達集市)的地方,洗劫了他們能找到的所有金銀財物,然后縱馬奔入沙漠,逃之天天。這個社區從此只留下一片被毀滅的殘跡,沉人歷史的迷霧之中,直到曼蘇爾于762年來訪此地,巴格達的新時代才就此展開。P3-6
巴格達:和平之城,血腥之城(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賈斯廷·馬羅齊,英國記者、歷史學家和旅行作家,畢業于劍橋大學,是英國OO地理學會會員和白金漢大學OO研究員 曾在《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擔任駐外通訊記者,在伊拉克、阿富汗、達爾富爾、利比亞和索馬里等國和地區工作和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