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56689
- 條形碼:9787020156689 ; 978-7-02-015668-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八品-九品) 本書特色
自本書出,近代百余年經學今古文爭論,乃得定讞;乾嘉漢宋之爭,亦可推斷其無當。
四篇長文,篇篇巨作,所言皆已成學界定論,只見后人引用,不見修正與超越。
《劉向歆父子年譜》一篇,窮盡例證,將《新學偽經考》之誤批駁得體無完膚,酣暢淋漓,極見功力。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本書為現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經典學術著作,首次以簡體橫排本出版。
錢穆先生打破了近代以來經學研究中的種種門戶成見,從整體上考察,以考據所得的例證探究古人學術真相。本書由四篇學術長文組成:《劉向歆父子年譜》兼辟康、章兩家之謬誤;《兩漢博士家法考》探明了兩漢博士治經分今古文之真相;《孔子與》梳理經學流變,認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一時代之共同潮流與精神;《著作時代考》則證明《周官》確系偽書,乃始于戰國,非由周公。四篇長文在學術界都有極大的影響力,原本各自發表,經錢穆先生修訂后合為本書,內容翔實,說理嚴謹,架構完備,格局宏大。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八品-九品) 目錄
目錄
劉向歆父子年譜
兩漢博士家法考
孔子與《春秋》
《周官》著作時代考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八品-九品) 相關資料
孔子與《春秋》
一
近代人一說到孔子,便聯想到《論語》。《論語》公認為研究孔子一部必要的典籍,這誠然是不錯。但《論語》乃孔子門人弟子記載孔子平日言行的一部書,而《春秋》則是孔子自己的著作,而且是孔子晚年的,又是他的著作。而且又說是孔子極用心、謹嚴、深微的著作呀。因此說:
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如是則我們研究孔子,至少不能不注意到《春秋》。
而且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論語》。兩漢《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幾乎是五經之冠冕。《論語》則與《爾雅》、《孝經》并列,不專設博士。以近代語說之,《論語》在當時,僅是一種中小學教科書,而《春秋》則是大學特定的講座。而且當時人又說:
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他們舉了孝經、《春秋》而獨不及《論語》,這又為什么呢?這因《春秋》乃孔子晚年的著作,孔子自己說: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可見要窺見孔子生平的心事和志向,自然應注意到《春秋》。若孔子平日言論行事,見之于《論語》的,如論仁、論智、論禮樂、論學、論君子,頭緒多,門類廣,在中小學階段的人,驟然不易把捉到要領。反不如《孝經》,專一講孝道,又簡易,又扼要,自天子至于庶人,都可學,都可行。所以就小學言,《孝經》更適合;為大學言,為要真研究孔子平日之微言大義言,則非《春秋》而莫屬。(漢人自初即有孝弟力田之獎勵,故漢人重《孝經》,亦與當時王官制度有關系。)
以上是兩漢人見解,此下魏晉南北朝以迄于隋唐,《春秋》列于經,仍非《論語》所得比。直要到宋代,《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亦算是經了,那時的《論語》,始和《春秋》取得同等的地位。但宋學初興,其時如胡安定、孫泰山、石徂徠,后人推為“北宋三先生”,這三人是宋學的開山,他們也多講《春秋》,仍像是看《春秋》更重于《論語》。下及二程和朱子,才始提高《論語》地位超過了《春秋》。于是講孔學的,更要再研究《論語》了。
孔子與《春秋》
一
近代人一說到孔子,便聯想到《論語》。《論語》公認為研究孔子一部必要的典籍,這誠然是不錯。但《論語》乃孔子門人弟子記載孔子平日言行的一部書,而《春秋》則是孔子自己的著作,而且是孔子晚年的,又是他的著作。而且又說是孔子極用心、謹嚴、深微的著作呀。因此說:
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如是則我們研究孔子,至少不能不注意到《春秋》。
而且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論語》。兩漢《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幾乎是五經之冠冕。《論語》則與《爾雅》、《孝經》并列,不專設博士。以近代語說之,《論語》在當時,僅是一種中小學教科書,而《春秋》則是大學特定的講座。而且當時人又說:
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他們舉了孝經、《春秋》而獨不及《論語》,這又為什么呢?這因《春秋》乃孔子晚年的著作,孔子自己說: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可見要窺見孔子生平的心事和志向,自然應注意到《春秋》。若孔子平日言論行事,見之于《論語》的,如論仁、論智、論禮樂、論學、論君子,頭緒多,門類廣,在中小學階段的人,驟然不易把捉到要領。反不如《孝經》,專一講孝道,又簡易,又扼要,自天子至于庶人,都可學,都可行。所以就小學言,《孝經》更適合;為大學言,為要真研究孔子平日之微言大義言,則非《春秋》而莫屬。(漢人自初即有孝弟力田之獎勵,故漢人重《孝經》,亦與當時王官制度有關系。)
以上是兩漢人見解,此下魏晉南北朝以迄于隋唐,《春秋》列于經,仍非《論語》所得比。直要到宋代,《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亦算是經了,那時的《論語》,始和《春秋》取得同等的地位。但宋學初興,其時如胡安定、孫泰山、石徂徠,后人推為“北宋三先生”,這三人是宋學的開山,他們也多講《春秋》,仍像是看《春秋》更重于《論語》。下及二程和朱子,才始提高《論語》地位超過了《春秋》。于是講孔學的,更要再研究《論語》了。
但這一觀點,到清代乾嘉以后又變了,似乎他們看《春秋》又復重過了《論語》。道光時,戴望作《論語》注,他想把公羊《春秋》來創通《論語》之義,這是一明證。晚清公羊今文學盛行,那時人講孔學,似乎董仲舒的地位更超過了朱晦庵。這是說,他們所認的孔子精神,還是在《春秋》,更高于在《論語》。只有近幾十年,一般人意見,似乎較接近兩宋之程、朱,因此研究孔子,都重《論語》,而忽略了《春秋》。(戴望治顏、李學,顏、李主張由兩宋返先秦,戴氏以《春秋》釋《論語》,正可證明本文之闡述。關于顏、李思想,參讀拙著《近三百年學術史》。)
二
若我們根據上面那一段歷史的客觀敘述,可見真要研究孔子,實在不該忽略了《春秋》。至少我們該知道,為何在中國儒學史里,大部分尊崇孔子的人,都會注意到《春秋》?他們看重《春秋》的意見究竟在那里?我們必認識到這一層,才始懂得孔子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以往的真地位和真價值。我們亦得先明白了已往學者推尊孔子《春秋》之真意義,才能再來下批判,再來作衡量,《論語》《春秋》兩書在研究孔學的地位上,究竟孰輕而孰重,究該誰先而誰后。
而且推尊《春秋》,也不是兩漢始;這從孟子而已然了。孟子不是大家認為是孔學中的權威嗎?孟子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又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這里孟子稱引孔子的話,可見孔子也早自己說過了,后代要批評我,惟一的根據便在《春秋》呀!
孟子又曾說: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孟子直從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說到孔子作《春秋》。天下一治一亂,孔子《春秋》,又是天下之一治。孟子并沒有說孔子之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而只說他作《春秋》。把他作《春秋》和古圣王治天下相提并論。這是孟子對孔子《春秋》之推崇。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現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錢穆畢生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半生輾轉任教于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江南大學等多所大學。錢穆治學嚴謹,著述頗豐,于經史子集無所不通,代表作有《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國史大綱》《先秦諸子系年》《中國文學史》等。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