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杰夫·沃爾:現代生活的繪畫者(6品-7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98588
- 條形碼:9787568098588 ; 978-7-5680-985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杰夫·沃爾:現代生活的繪畫者(6品-7品) 內容簡介
杰夫·沃爾,出生于1946年,籍藝術家,也是20世紀末初具有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他的照片被稱作“攝影觀念藝術”。沃爾以“現代生活的繪畫者”自居,被稱為攝影界的“安迪·沃霍爾”。
作者選取了沃爾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17幅具有代表性的攝影作品,探討了其在攝影創作中對繪畫等藝術作品的多層引用。通過將藝術家的作品和沃爾的照片進行并置分析,例如德拉克洛瓦的《薩丹納帕勒斯之死》和沃爾的《被摧毀的房間》、羅丹的《思想者》和沃爾的《思考者》等,盡力挖掘了沃爾作品的“深層含義”。本書既是一本攝影圖集,也是一本優美文集,作者將由照片激發的心象和思想轉化為深刻的文本,為讀者提供另一種對沃爾作品的解讀思路。
杰夫·沃爾:現代生活的繪畫者(6品-7品) 目錄
關于此書的介紹
關于圖像的歷史性定位 11
附加緒論
《女人像》,1979年 14
《雙重自拍》,1979年 22
《女人和她的醫生》,1980年/1981年 26
《牛奶》,1984年 32
《思考者》,1986年 39
《驅逐》,1988年/2004年 44
《失眠癥》,1994年 50
《路人》,1996年 56
《對角線構圖2號》,1998年 63
《晨間清理,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會, 巴塞羅那》,1999年 68
《布萊克浦的驢》,1999年 77
《景觀再創版》,2003年 82
《公寓的風景》,2004年/年 86
《等待的男人》,2006年 92
《拉古薩附近的山坡》,2007年11月 98
《乘客》,2008年 104
《樂隊與人群》,2011年 108
畫面的起源與結點 115
與杰夫﹒沃爾對話
參考文獻 121
杰夫·沃爾:現代生活的繪畫者(6品-7品) 相關資料
既是一本攝影圖集,也是一本攝影文集
本書不是常規的攝影家的攝影畫冊或者攝影集,而作者選取了17張杰夫·沃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女人像》《雙重自拍》《女人和她的醫生》《牛奶》《思考者》《驅逐》等,從“攝影作品中對繪畫的引用”的角度,專注分析了沃爾單個作品中與繪畫藝術的聯系,挖掘了沃爾作品的另一種深層含義。本書的攝影語言優美且深刻,文字配合照片和藝術作品,多方位解讀沃爾作品,它即是一本攝影圖集,也是一本攝影文集。
名家寫名人,專業譯者擔任翻譯——由藝術領域內的權威人士撰寫,內容專業不失活潑,兼具專業價值、文學價值和科普的可讀性
本書作者斯凡·格羅內爾出生于1964年,現任波恩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并在波恩大學教授藝術史。他寫過許多關于古典、現代和當代藝術的書籍,并定期講授20世紀和的攝影藝術。譯者王玲、楊健攝影方向專業人士,撰寫和翻譯過多部攝影著作。權威人士的強強聯合,為這本書的專業性做了背書。
本書由出品過《杜塞爾多夫攝影學派》的知名攝影出版商席爾默/莫澤爾出版(Schirmer/Mosel Verlag)出品
席爾默/莫澤爾成立于1974年(恰逢攝影作為藝術表達形式而被重新發現),之后迅猛發展出版了眾多頗具影響力的國際攝影畫冊。本書已在美國與同步出版。《杜塞爾多夫學派》中文版于2021年10月由本社出版,取得不錯的反響,本書出于同一作者和出版商,內容值得信賴。
內容編排如萬花筒,豐富又獨立,每張作品介紹都可以獨立閱讀
書中內容安排靈活,介紹的17幅攝影作品,既是一個整體,也可以單獨拎出來閱讀,并且可以用于未來進行更改和擴展。
內文版式設計有節奏,留白的空間疏密有致
書中在版式設計上留有很多空白空間,節奏舒緩有致,文字部分閱讀時不會有枯燥感,圖片也結合尺寸大小,占比巧妙地安排在頁面上,整體閱讀體驗舒適。
精裝小開本,裝幀精美小巧
本書是237mm*276.5mm,采用鎖線裝幀,可展開平鋪閱讀;護封和封面均選用157g進口啞粉紙,并于攝影作品部分和書名采用UV工藝,封面書名部分采用燙黑工藝。內文別定制160g舒適雅印進口種紙,很好地呈現畫作色彩,但同時不反光,保證了觀賞體驗。所有的選材、工藝、裝幀均保證了攝影作品的質感、圖書的主題以及品質感。本書四色印刷,插圖細節精致,配合專業且優美的文字解讀,從內容到裝幀都是一部頗具質感的攝影書籍。
關于此書的介紹
杰夫﹒沃爾至今仍居住在他1946年出生的城市溫哥華,他是20世紀末、初極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他的作品已有過多次回顧展。人們對他的作品評價很多,沃爾自己的文章(以及采訪)對此已有了很大貢獻,且指導了對于這些作品的解讀(為讀者提供了解讀思路)。那么,為何還要再寫一本書呢?此書有何獨之處?
提出這個問題既合理又含糊其詞。誠然,本書希望能從另一角度看待沃爾的所有作品。同一層面來講,它既是一本專著,也是不同風格的作品選集。筆者在研究這位藝術家多年后,頗有感想而作此書。但問題是,這里也有不準確之處,因為本書并非按一般情況來討論藝術家,而是討論藝術家的個人作品。通常情況下,沃爾作為一個理論家、思想家所持有的主張(也與其繪畫實踐有關),以及藝術圈的各個部門對其作品的接受程度(比如交易商、家、學者或其他藝術家)等—這些本來都是有趣的探討話題,但這些都不是本書的主題。
與之相反,筆者專注于對他照片的具體觀察。因此,本書結構可能更像是一個萬花筒:幾個獨立的片段以不同方式進行展示,這取決于個人閱讀方式的不同。同時,這也說明任何一個章節都可以獨立于其他章節來閱讀。除引言以外—顯然應該在一開始就閱覽—在整篇文章的結構中,筆者未刻意使文章從一個章節直接地過渡到下一個章節。筆者并未試圖呈現沃爾所有作品的編年史,更不用提它所謂的“歷史邏輯”了。本書并未試圖介紹沃爾的全部作品。相反,它是對單個圖片的典型分析。在筆者這樣的觀念出現以后,有人在這個方向有過相似的舉動。以2010年沃爾的德累斯頓展的展覽目錄舉例,展覽著重強調了單個作品,這點在出版物中是不同尋常的。因此,本書將提供更多看法,幫助人們理解個別圖片所采用到的視覺策略,將畫像傳遞出的視覺效果與思想感情轉化為文字。由此可見,本書采用這種變化的寫作框架,其好處就在于以后可以方便調整結構,或者擴展內容。
本書目錄中各個部分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首先,簡要概括了沃爾的歷史地位。其次,筆者專門為作此書去采訪到了這位藝術家。但本書的重點在于對17張定圖片的觀察。
本書的并不是由連續的邏輯論證構成的,而是按照片拍攝的時間順序來排列。誠然,這種行文方法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史方法,因此,這種做法也不是完全“純粹”,但除了按題目的字母排序或別的方法來行文,這種方法可能是最簡單的了。在一些展覽中已經使用的方法,即按主題(如按類型)對照片進行分組,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它會立刻擺出首要的藝術史論題。這一點,即單一論題,正是我所避免提出的,即使人們可以發現觀察記錄和一些照片之間的聯系。
在任何情況下,讀者都應該能自由地瀏覽本書的不同章節,或專注于某個定作品的觀察,又或者能夠跳過他不感興趣的照片—正如我討論的圖片都是我出于某些主觀原因,不得已要分析的。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這位人得到細致分析的照片少之又少,很可能正是這些沒有被真正充分討論的照片—令我最感興趣。在這條規律之外,像《女人像》(Picture for Women,1979年)和《晨間清理,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會,巴塞羅那》(Morning Cleaning,Mies Van cler Rohe Foundation,Barcelona)等作品是例外。筆者并不總是討論那些為人熟知、反復出現的意象。因此,你在這里不會看到他的第一部歷史傳奇攝影作品《被摧毀的房間》(The Destroyed Room,1978年),也不會看到《講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1986年)或是《突如其來的一陣風(仿葛飾北齋)》[A Sudolen Gust of Wind(after Hokusai),1993年];相反,你可能會看到不甚出名的照片,如《布萊克浦的驢》(A Donkey at Blackpool,1999年)和《乘客》(Passenger,2008年)。因此,我的選擇并不會局限于“最喜愛的照片”。當然,我個人喜歡有挑戰的、不總是容易理解的照片,這個標準在我的選擇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們僅僅通過一本書的主題選擇和標題,就會被喚起某些期望,我想在這一點上把它們區分開來。本書并不打算作為一本攝影入門書,它可能僅僅局限于作為當代藝術的入門書。我努力給出對于照片更學術性、更準確但易懂的分析。我想讓大家知道可以如何看待攝影,必須要說明的是,我不是借此從個人角度來提出任何權威觀點。在此過程中,筆者會不斷地變更不同的分析方法,還有語言風格,并且這個過程反過來應該也要作為對照片的反映。
在這一點上,一些來自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同行能將視覺上的體驗轉化為生動的文本,在我看來,他們的做法值得效仿。即使我不贊同邁克爾﹒弗里德(Michael Fried)的一些基本觀點,但是他對杰夫﹒沃爾的解釋性工作卻值得一提。我這里提到他只是想說明,在對沃爾的研究論文里,弗里德具有較為新穎的前沿觀點。1980年以來,讓-弗朗索瓦﹒謝弗里埃(Jean-Fran?ois Chevrier)一直是這一領域的重要人物。1另外,還應該提到大衛﹒坎帕尼(David Company)的出色專著,不得不提及截至2004年沃爾的作品全集,以及費頓出版社時常更新的介紹,所有這些都被收藏在藝術鑒賞家的藏書室中。2現在對于杰夫﹒沃爾文獻的討論廣泛展開,學術型、藝術史,還有批評視角等各個視角交雜其中。但這些討論不是本書的基本框架,它只會在無法避免的客觀情況下出現在對個人照片的分析中。除此之外,任何我覺得無須討論的事情都不會通過加腳注的方式來填充不必要的內容,雖然這是一個避不開的慣例。3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個人興趣可以說是由以下幾個事件引起的:這要回溯到我有一次去杜塞爾多夫美術館參觀展覽,不自覺地被吸引住,之后便在1994年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第一篇述評。從那時起,筆者的好奇心一刻未歇。2001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藝術家。此前不久,關于藝術史上的繪畫和攝影的爭論一直不休,我便在一篇學術文章中談論了沃爾4;此后,我討論了沃爾引用的主題和沃爾與展覽目錄中杜賽爾多夫攝影學派的關系,并發表了一篇述評,是關于沃爾作品的一篇最新文獻。此外,我還在年的夏天與烏爾里希﹒雷姆(Ulrich Rehm)一道開設了一門課程,用到了巴塞爾舒拉格美術館的原作,為波恩大學藝術史研究院的學生們授課。
如前所述,關于杰夫﹒沃爾作品的出版物之所以眾多,以及其成為最受喜愛的藝術史學家,是因為他能將對圖像的思考轉化為文字—這種能力很少有藝術家能企及。5關于他能否有效傳遞圖像思想,從而使得人們更深一步理解他的照片,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歸根結底,思考與表達是不同于創作的。圖像最終所承載的總是多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想到的。
但回到我的主題上,英文副標題至少提供了一個雙重維度。它表明本書并非致力于全面概述杰夫﹒沃爾的攝影作品,而是盡力挖掘筆者所選取的定照片的“深層含義”。順帶一提,這與藝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將自己的攝影作品都視為獨立作品。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攝影照片不再受到連續展出的影響,而是強調獨作的概念—用行內術語來說,突出限量的“大師之作”(如果不是唯一之作)。
另一方面,關于“具體照片”的討論,也暗示了沃爾對藝術史領域的延伸與跨界。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于1965年寫下歷史傳奇文章《具體物象》(Specific Objects),圖像藝術自此大放異彩—不僅延伸到藝術理論領域和藝術家理論領域6,它也被視作繪畫的一部分。沃爾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概念主義初創時期也曾受其啟發,他在藝術創作中斷后,于1978年“邁出飛躍一步”一樣投身于攝影事業,從而為當代影像界的擴展和翻新提供更多可能。
就當我們即將陷于泛泛之談,讓我們結束這篇引言—但首先要感謝出版商洛薩﹒施梅爾(Lothar Schirmer)的興趣與參與;感謝過去20年來陪伴我研究杰夫﹒沃爾作品的同事和朋友們;最重要的是,感謝藝術家本人!正如本書結尾處的訪談所示,我們關于視覺的對話令以難以置信的充實。
【媒體】
在藝術家杰夫·沃爾的照片里被呈現的廣義的西方社會生活,既是一種虛構的事實,也是一種事實的虛構。作為如愛德華·馬奈們一樣的“現代生活畫家”,沃爾以攝影精心攝“制”、再“造”當代生活,也以攝影質疑攝影本身。
還有什么比通過細細閱讀(是的,是包含了凝神觀看的閱讀)沃爾的攝影作品來反思生活、反思攝影更令人興奮的事嗎?
——顧錚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家、策展人
作為當今藝術界炙手可熱的攝影家,杰夫·沃爾的作品主題深刻、形式多樣,構成了對攝影傳統的巨大挑戰。即便在中文世界,有關杰夫·沃爾的畫冊和著作也已經不在少數。盡管如此,波恩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攝影理論家斯凡·格羅內爾的這本著作仍有其獨到之處。
他精心選取杰夫·沃爾17幅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從形式、主題、歷史、風格等角度對其展開學術分析。憑借深厚的藝術學功底以及對杰夫·沃爾的長期研究,格羅內爾的解讀不拘一格而又平實謹嚴,隱含了闡釋攝影作品的某種范式。
——楊健 揚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杰夫·沃爾:現代生活的繪畫者(6品-7品) 作者簡介
作者:
斯凡·格羅內爾出生于1964年,波恩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波恩藝術博物館策展人、知名攝影理論家,并定期講授20世紀與的攝影藝術。他的著作涉及古典藝術、現當代藝術,目前已出版《杜塞爾多夫攝影學派》(The Dü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2022年)、《西格馬爾·波爾克》(Sigmar Polke,2019年)、《格哈·里希》(Gerhard Richter,2006年)等著作,均廣受好評。
譯者:
王玲 楊健 譯
楊健,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集中于中國新聞史、視覺傳播、圖像傳播史等。在《新聞記者》《上海藝術家》《中國攝影》等發表論文20多篇。撰寫《大辭海》(美術卷)“攝影”條目,出版專著《革命的凝視——政治、宣傳、攝影維度下的〈晉察冀畫報〉研究》,合著《攝影構圖全攻略》《動畫場景設計》,譯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高等攝影教程》《攝影的熱忱》《美國攝影用光教程》《藝術與設計色彩專業教程》《無題:電影劇照》等11本。曾獲中國攝影教育優秀理論獎(2012)、江蘇省公益廣告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2016)、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先進個人”(2018)、江蘇省高校攝影教育獎(2019)、江蘇省“三下鄉”優秀團隊指導教師(2019)、第六屆江蘇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賽優秀指導教師(2020)、第三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攝影獎”“理論獎”(2020)、第五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年度攝影史論圖書”(2021)等獎項。2016-2017年度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高教攝影學會理事、江蘇省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高教攝影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新聞攝影學會理事。
王玲,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與藝術學碩士,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主持揚州大學教改課題、人文社科課題各1項。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數篇;著有高等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動畫場景設計》;合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基礎攝影教程》《美國攝影用光教程》《藝術與設計色彩專業教程》等。攝影作品、動畫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曾獲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優秀指導教師”,江蘇省微端杯動漫大賽“優秀指導教師”,揚州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優秀指導教師。主要從事影視動畫與新媒體、攝影、視覺傳達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