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6406
- 條形碼:9787020146406 ; 978-7-02-014640-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 本書特色
譯者馬振騁,資深法語文學翻譯家,“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先后翻譯了圣埃克蘇佩里、波伏瓦、高乃依、克洛德•西蒙、紀德、蒙田、杜拉斯、米蘭·昆德拉等法國重要文學家的作品。此系列集結其翻譯的法語文學史上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
為了他廣包性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并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頒獎詞(1947年)
紀德作品中表現出孤郁的詩人氣質、敏銳的洞察力、明凈的文筆,讓人讀了不僅留下雋永的回味,同時也欽佩他直面人生的勇氣。
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 內容簡介
“紀德·道德三部曲”是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德烈·紀德的《窄門》《違背道德的人》《田園交響曲》三部代表性作品,均由“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馬振騁翻譯。
在紀德的這三部作品中,欲望不是跌入陷阱,走進死胡同,就是要用謊言來掩蓋。《違背道德的人》中的瑪塞琳在米歇爾自我標榜的新生活拖累下,既得不到愛情,也成不了母親,在怨恨中撒手人寰。在紀德所處的后尼采時代,神與普遍觀念已經消失,人在尋求新價值,指導自己的行為,既誤解了別人,也誤解了自己,無法掌握彼此的欲望,對人生形成一種濫用與糟蹋。《窄門》中的阿麗莎,追求圣潔超過追求情愛,屢次違心拒絕表弟杰羅姆的求婚。她要保持童貞,把愛獻給上帝,盼望在主的面前跟表弟永久結合,*終孤獨死去時才感悟到自己生存的虛偽性。《田園交響曲》中的牧師,起初好心地收養了一名無家可歸的盲女。盡管妻子屢次暗示他要提防自己的愛心與愛德,但這種感情*后還是轉變成了愛情。牧師培養塑造吉特呂德,慢慢有了自己的企圖。可是當吉特呂德一旦眼疾治愈,發現了牧師的虛偽,不但向她隱瞞他們的愛情造成的痛苦,也讓她錯失了獲得幸福的機會。她想的是她看不到的那個人,她看到的卻不是她想的那個人;為了內心的平靜,她不得不讓自己脫離這個世界。在這三部以道德為題材的小說中,有一個共同點,即書中的女性均處于新舊觀念的旋渦中,年紀輕輕又都*終香消玉殞。
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 前言
譯 序
紀德和普魯斯特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法國文壇的雙峰,雖然形態不同,但各有各的氣勢。正如紀德傳記作家克洛德·馬丁說的,若要進入普魯斯特的世界,只需閱讀他的《追憶似水年華》,若要進入紀德的世界,不但要閱讀他的三四十部主題各異、有時還相互抵觸的小說、游記、戲劇、詩歌集、“傻劇”,以及篇幅浩繁的日記,還要讀他跟當代文人、藝術家、朋友、普通人交換的近二萬五千封信,且還不說至今還封存在都塞圖書館的八十幾本小冊子,從中恐怕也會有新發現。
紀德悠悠一生過了八十二年,從一八六九年到一九五一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各國邊界重新劃定,強國勢力此消彼長,風俗習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紀德對現實生活中的潮流、趨勢、變遷均感興趣,宗教、性、政治等問題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他不但是時代的見證人,也是時代的創造者,因而被人稱為“二十世紀的歌德”、“大寫的現代人”。
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 相關資料
《窄門》窄文
一
我在這里敘述的故事,別人可以做成一部書,在我則是全身心投入的生活經歷,我的道德觀念也受到重大挫折。因而我只是把我的回憶草草寫下,有的段落支離破碎,也不求助于任何虛構去補綴拼湊;我說出這些往事,原不指望有多少樂趣,任何矯揉造作的努力更會把僅剩的樂趣一掃而光。
我喪父時還不到十二歲。母親在父親行醫的勒阿弗爾市里再也沒有什么眷戀,決定搬到巴黎去住,她認為我在那里可以更好地完成學業。她在盧森堡公園附近租了一套小公寓,阿斯布爾頓小姐過來跟我們一起住。弗洛拉·阿斯布爾頓小姐沒有家,起初是母親的教師,后來是她的伴侶,不久成了她的朋友。這兩個婦女都是面容溫和凄惻,我隨同她們一起生活,她們在我的回憶中總是像穿著喪服似的。有一天,我想,已離父親過世很長一段時間了,母親用了一條玫瑰紅緞帶換下晨帽上的那條黑緞帶。
“哦!媽媽!”我驚呼,“你用這個顏色難看極 了!”
第二天,她又綴上了一條黑緞帶。
我的體質向來孱弱。媽媽和阿斯布爾頓小姐時時刻刻操心的,就是防止我別累著了,這份操心沒有使我變成懶漢,這是因為我實在喜歡學習。剛入初夏,她們兩人一致認為是我到鄉下去的時候了,我在城里臉無血色;將近六月中,我們前往勒阿弗爾附近的封格斯馬爾,每年夏天布科蘭舅舅在那里接待我們。
布科蘭一家住的是一幢白色三層樓房子,跟上兩個世紀的許多鄉村房屋很相像;四周一座花園,不很大,也不很漂亮,與諾曼底的其他許多花園也沒有明顯的差別。房子朝東對著花園前面,開了二十來扇大窗子。后墻也有那么多扇窗子,兩側沒有。窗上都是小玻璃格,有的是不久前新換的,在發黑發綠的老玻璃格子中間顯得很刺眼。有幾塊玻璃上有瑕疵,被親戚們叫作“砂眼”;通過砂眼看出來的樹彎彎扭扭;郵差經過砂眼前面會突然變成駝背。
《窄門》窄文
一
我在這里敘述的故事,別人可以做成一部書,在我則是全身心投入的生活經歷,我的道德觀念也受到重大挫折。因而我只是把我的回憶草草寫下,有的段落支離破碎,也不求助于任何虛構去補綴拼湊;我說出這些往事,原不指望有多少樂趣,任何矯揉造作的努力更會把僅剩的樂趣一掃而光。
我喪父時還不到十二歲。母親在父親行醫的勒阿弗爾市里再也沒有什么眷戀,決定搬到巴黎去住,她認為我在那里可以更好地完成學業。她在盧森堡公園附近租了一套小公寓,阿斯布爾頓小姐過來跟我們一起住。弗洛拉·阿斯布爾頓小姐沒有家,起初是母親的教師,后來是她的伴侶,不久成了她的朋友。這兩個婦女都是面容溫和凄惻,我隨同她們一起生活,她們在我的回憶中總是像穿著喪服似的。有一天,我想,已離父親過世很長一段時間了,母親用了一條玫瑰紅緞帶換下晨帽上的那條黑緞帶。
“哦!媽媽!”我驚呼,“你用這個顏色難看極 了!”
第二天,她又綴上了一條黑緞帶。
我的體質向來孱弱。媽媽和阿斯布爾頓小姐時時刻刻操心的,就是防止我別累著了,這份操心沒有使我變成懶漢,這是因為我實在喜歡學習。剛入初夏,她們兩人一致認為是我到鄉下去的時候了,我在城里臉無血色;將近六月中,我們前往勒阿弗爾附近的封格斯馬爾,每年夏天布科蘭舅舅在那里接待我們。
布科蘭一家住的是一幢白色三層樓房子,跟上兩個世紀的許多鄉村房屋很相像;四周一座花園,不很大,也不很漂亮,與諾曼底的其他許多花園也沒有明顯的差別。房子朝東對著花園前面,開了二十來扇大窗子。后墻也有那么多扇窗子,兩側沒有。窗上都是小玻璃格,有的是不久前新換的,在發黑發綠的老玻璃格子中間顯得很刺眼。有幾塊玻璃上有瑕疵,被親戚們叫作“砂眼”;通過砂眼看出來的樹彎彎扭扭;郵差經過砂眼前面會突然變成駝背。
長方形的花園四周有圍墻,在房屋前面形成一塊綠蔭覆蓋的大草坪,繞著草坪是一條沙礫路。這邊的墻頭砌得矮了下去,可以看到包圍花園的農莊院子,按照當地的做法,一條山毛櫸道路作為院子的邊界。
房屋背面朝西,花園布局更為舒展,南面貼墻的果樹前是一條鮮花盛開的小徑,有一排葡萄牙月桂樹和其他樹做的厚屏障,擋住了海風。沿北面的墻邊另有一條小徑,伸入樹枝下面不見了。我的表姐妹稱它為“暗道”,一過黃昏都不愿意冒險再往里面鉆。這兩條小徑都通往菜園,菜園是花園的延伸,不處在同一平面上,要走下幾級臺階。然后,菜園盡頭的墻上開有一扇小暗門,墻外是矮樹林,山毛櫸道路的左右兩側都可以到達那里。從西面的臺階,目光越過連接高原的灌木,欣賞到滿山遍野的莊稼。離此不遠的地平線上,一座小村莊的教堂,黃昏風靜時,有的房屋冒出裊裊炊煙。
夏季,每個晴天的晚上,我們在飯后到“下花園”去。從小暗門出去,坐到路邊的一條長椅子上,在這里鄉野景色幾乎一覽無遺;舅父、母親和阿斯布爾頓小姐坐在一座廢棄的泥灰巖礦的茅草棚頂旁邊;眼前的小山谷里霧氣彌漫,遠處的樹林上空夕陽余暉。然后我們又到已經昏暗的花園角落里停留一會。我們回去,在客廳里見到舅媽,她幾乎從不跟我們出去……對我們孩子來說,晚間就這樣結束了;但是我們在各自的房間里經常還看書,過后會聽到做父母的上樓的聲音。
我們白天的時間不是在花園里過,就是在“學習室”里過,那是舅舅的辦公室,里面放了幾張課桌。表弟羅貝爾和我并排坐著做功課;在我們后面是朱麗葉和阿麗莎。阿麗莎比我大兩歲,朱麗葉比我小一歲;羅貝爾在我們四人中年齡小。
我在這里敘述的不是我的早的回憶,但是只有這些回憶與這個故事有關。我要說正是父親去世的那年這個故事開始了。可能是喪事,也可能即使不是自己悲傷,至少是見到母親悲傷,使我的情緒過分激動,也喚起我心中其他新感情:我過早地成熟了;那年我們又來到封格斯馬爾時,朱麗葉和羅貝爾在我看來還稚氣未脫;但是看到阿麗莎時,我突然明白我們兩人都已不是孩子了。
是的,這是父親過世的那年,我們到了不久,母親跟阿斯布爾頓小姐的一次談話使我記得那么清楚。母親和她的朋友正在房間里說著話,我意外地闖了進去。她們在議論舅媽;母親很生氣,舅媽沒有戴孝或者那么早就脫了孝。(說實在的,要比科蘭舅媽穿黑色就像要母親穿亮色,對我都是無法想象的。)據我記得,我們到的那天,呂西爾·布科蘭穿一襲薄紗長袍。阿斯布爾頓小姐一向做人隨和,竭力給母親消氣,怯生生地找理由:
“其實,白色也是服喪啊。”
“她披在肩上的那條紅圍巾,您也說是在服喪嗎?弗洛拉,您真叫我光火!”媽媽大叫。
我只是在暑假那幾個月里跟舅媽見面,無疑是夏天的酷熱,使我看到她總是穿著單薄、大開領的緊身衣,舅媽這件袒胸露背的襯衣要比披在裸肩上的鮮艷圍巾,更叫母親義憤填膺。
呂西爾·布科蘭長得很美。我保存著她的一張小畫像,完全是她那時候的模樣,按照她的習慣姿勢側身坐著,神氣那么年輕,簡直可以認為是她女兒的姐姐。她頭斜靠在左手,一只小指頭矯情地彎向嘴唇邊上。濃密的鬈發半掛在后頸,由一只粗眼發網罩住。松松的黑絲絨頸飾上掛一枚意大利鑲嵌畫紋章,垂落在襯衣的開胸處,黑絲絨腰帶上扎著一只飄動的大蝴蝶結,一頂寬邊軟草帽用帶子系在椅背上,這一切更顯出她的青春。右手下垂,抓了一部合攏的書。
呂西爾·布科蘭是克里奧爾人[1]。她不是從來沒見過,就是很早失去了父母。母親后來跟我說,她是個棄兒或者是個孤兒;伏蒂埃牧師夫婦沒有孩子,ling養了她,離開馬提尼克島以后不久,也把她帶到布科蘭家定居的勒阿弗爾。伏蒂埃和布科蘭兩家常來常往;舅父那時在外國的一家銀行供職,只是在三年以后,回到家來才遇到了小呂西爾;他迷上了她,立刻向她求婚,叫他的父母和我的母親大為難過。呂西爾那時十六歲。這期間,伏蒂埃太太生過兩個孩子,她開始為他們擔憂,生怕受養女的影響,養女的性格變得一個月比一個月古怪:此外家庭收入也不富裕……這一切都是母親對我說的,為了向我解釋伏蒂埃一家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弟弟的求婚。此外根據我的猜測,年輕的呂西爾開始叫他們非常難堪。我了解勒阿弗爾社會,不難想象大家如何接待這個妖艷動人的少女。我過后不久認識到伏蒂埃牧師溫和、謹慎又天真,不善于鉤心斗角,面對罪惡束手無策——這位老好人后來被逼入了絕境。至于伏蒂埃太太,我沒有什么可說的,她生下第四個孩子后在產褥期死去,這個孩子跟我年齡相近,后來也成了我的朋友。
呂西爾·布科蘭很少參加我們的生活;她只是在中飯以后才走下樓來;她立刻躺在一張沙發上或者一只吊床上,伸直著身子挨到傍晚,再起身時也是懶洋洋的。她有時在沒有一點汗氣的前額上蓋一塊手絹,好像要吸掉上面的水分;手絹做工精致,散發香氣,叫我聞了舒心提神,不像是花香,而是果子香;她有時從腰帶里取出一面活動銀蓋小鏡子,它跟其他雜件串在她的表鏈上。她照鏡子,用一個指頭碰碰嘴唇,沾一點口水,使眼角潤濕。她經常拿了一部書,但這部書幾乎總是合攏的,書頁中夾著一片玳瑁書簽。有人經過她身邊,她的目光不會從夢境中轉過來看你一眼。經常從她松弛或疲勞的手里,從沙發的扶手或裙子的褶裥,那塊手絹,有時又是那部書,或一朵花,或那個書簽,跌落到了地上。有一天我撿起那部書時——我要跟你們說的是一則童年回憶——看到這是詩集,面孔都紅了起來。
晚餐后,呂西爾·布科蘭不走近我們一家人圍坐的桌子,但是坐到鋼琴前,彈奏肖邦的緩慢的瑪祖卡舞曲自得其樂;有時節拍戛然而止,她身子一動不動停在一個和弦 上……
紀德道德三部曲(8-9品)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1869—1951),法國著名作家,出生于巴黎。1891年匿名出版《凡爾德手冊》,開始了寫作生涯,一生創作小說、戲劇、游記、詩歌、日記、信函等各類體裁的作品百余種。194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簡介
馬振騁,1934年生于上海,法語文學翻譯家,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先后翻譯了圣埃克蘇佩里、波伏娃、高乃依、薩巴蒂埃、克洛德•西蒙、紀德、蒙田、杜拉斯、米蘭•昆德拉、洛朗•戈代等法國重要文學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鏡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殘缺的法蘭西》《誤讀的浪漫:關于藝術家、書籍與巴黎》等。其《蒙田隨筆全集》(全三卷)2009年榮獲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并被評為“2009年度十大好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