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在中國:中國人的莎士比亞接受史(八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13982
- 條形碼:9787218113982 ; 978-7-218-11398-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莎士比亞在中國:中國人的莎士比亞接受史(八品) 內容簡介
中文里將Shakespeare譯作"莎士比亞"?而關于西方事物的譯名,例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大陸的翻譯,臺灣地區則譯為《等待果陀》?1949年以后,大陸和臺灣地區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產生了隔閡,?20世紀90年代之前一直沒有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譯名各自固定下來?不過,?"莎士比亞"這個譯名卻一直都是統一的,因為在1949年之前這個譯名早已得到公認?筆者管見認為,中國接受莎士比亞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階段,從清末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莎士比亞作品被看作外國的傳奇故事,在當時的文化土壤中按照當時對西方的理解進行了中國化改編;第二階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將莎士比亞看作另一個文化圈中的偉大杰作,努力在當時的文化條件下盡可能忠實地介紹其作品?在這一階段中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發生巨變,中國人對莎士比亞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在接受莎士比亞的態度上基本未變;第三階段,從1990年林兆華導演《哈姆萊特》至今?以第二階段為基礎,再一次對莎士比亞作品進行新的?自由的詮釋?以上的階段劃分和本書附章《日本的莎士比亞接受簡史》所進行的日本的接受史的劃分依據了相同的觀點?中文里將Shakespeare譯作"莎士比亞"?而關于西方事物的譯名,例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大陸的翻譯,臺灣地區則譯為《等待果陀》?1949年以后,大陸和臺灣地區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產生了隔閡,?20世紀90年代之前一直沒有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譯名各自固定下來?不過,?"莎士比亞"這個譯名卻一直都是統一的,因為在1949年之前這個譯名早已得到公認?筆者管見認為,中國接受莎士比亞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階段,從清末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莎士比亞作品被看作外國的傳奇故事,在當時的文化土壤中按照當時對西方的理解進行了中國化改編;第二階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將莎士比亞看作另一個文化圈中的偉大杰作,努力在當時的文化條件下盡可能忠實地介紹其作品?在這一階段中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發生巨變,中國人對莎士比亞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在接受莎士比亞的態度上基本未變;第三階段,從1990年林兆華導演《哈姆萊特》至今?以第二階段為基礎,再一次對莎士比亞作品進行新的?自由的詮釋?以上的階段劃分和本書附章《日本的莎士比亞接受簡史》所進行的日本的接受史的劃分依據了相同的觀點?中國正式接觸西方社會和文化始于1840—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后被迫打開國門時,而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傳入中國也是在鴉片戰爭后?一般認為早將莎士比亞介紹到中國的是西方傳教士,1856年在上海出版的由英國傳教士翻譯的《大英國志》里將莎士比亞翻譯為"舌克斯畢"?然而根據近年的研究,這個時間可以追溯到1844年(本書章中詳述),比日本晚三年?
莎士比亞在中國:中國人的莎士比亞接受史(八品)莎士比亞在中國:中國人的莎士比亞接受史(八品) 前言
中文里將 Shakespeare譯作“莎士比亞”。而關于西方事物的譯名,例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大陸的翻譯,臺灣地區則譯為《等待果陀》。
1949年以后,大陸和臺灣地區在政治和文化上都產生了隔閡, 20世紀 90年代之前一直沒有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譯名各自固定下來。不過,“莎士比亞”這個譯名卻一直都是統一的,因為在 1949年之前這個譯名早已得到公認。
筆者管見認為,中國接受莎士比亞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從清末到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莎士比亞作品被看作外國的傳奇故事,在當時的文化土壤中按照當時對西方的理解進行了中國化改編;
第二階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 20世紀 80年代后期。將莎士比亞看作另一個文化圈中的偉大杰作,努力在當時的文化條件下盡可能忠實地介紹其作品。在這一階段中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發生巨變,中國人對莎士比亞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在接受莎士比亞的態度上基本未變;
第三階段,從 1990年林兆華導演《哈姆萊特》至今。以第二階段為基礎,再一次對莎士比亞作品進行新的、自由的詮釋。
以上的階段劃分和本書附章《日本的莎士比亞接受簡史》所進行的日本的接受史的劃分依據了相同的觀點。1
中國正式接觸西方社會和文化始于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后被迫打開國門時,而莎士比亞這個名字傳入中國也是在鴉片戰爭后。一般認為*早將莎士比亞介紹到中國的是西方傳教士, 1856年在上海出版的由英國傳教士翻譯的《大英國志》里將莎士比亞翻譯為“舌克斯畢”。然而根據近年的研究,這個時間可以追溯到 1844年(本書**章中詳述),比日本晚三年。
隨后,莎士比亞的名字不斷出現在歐美傳教士們在中國出版的著述中,然而外國傳教士的介紹在封閉的中國文化土壤中并沒有產生太多的影響力。19世紀后半葉,中國興起洋務運動,為了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振興產業,清政府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莎士比亞在中國:中國人的莎士比亞接受史(八品) 目錄
**章 莎士比亞走入中國的黎明
第二章 翻譯家林紓的莎士比亞觀
第三章 戲劇協社的《威尼斯商人》(1930)公演
第四章 上海業余實驗劇團《羅蜜歐與朱麗葉》(1937)公演
第五章 國立劇專的莎劇演出 :圍繞《威尼斯商人》(1937)**次公演
第六章 國立劇專《哈姆雷特》(1942)公演
第七章 中國傳統戲曲編演的莎劇:昆劇《血手記》(1986)和越劇《第十二夜》(1986)
第八章 先鋒戲劇中的莎劇:林兆華戲劇工作室的《哈姆雷特》
第九章 21世紀以來的莎劇:中國國家話劇院《理查三世》公演(2012)
附 章 日本的莎劇接受簡史
參考文獻
日文版后記
中文版后記
附錄一 中國莎劇接受史年表
附錄二 莎士比亞經典作品臺詞集
莎士比亞在中國:中國人的莎士比亞接受史(八品) 相關資料
我們從簡潔的書名就能看得到至今誰也沒做過的研究的光輝成果。也稍涉及到日本,中國香港及臺灣所以很有用的。十六年前跟松本工房前總經理約定的書才出現從此就想到瀨戶博士的辛苦我送給他衷心的鼓掌。
——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萩野脩二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