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精)04-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5305
- 條形碼:9787547735305 ; 978-7-5477-353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04-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九品) 本書特色
★ 《興亡的世界史》第4冊,葛兆光、白巖松、高曉松、羅振宇鄭重推薦 ★ 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多瑙河的史詩帝國——蒙古的鐵蹄,從朝鮮半島踏到多瑙河、東地中海沿岸,*盛時占據歐亞大陸近一半版圖。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在各自的疆域中繼承蒙古帝國的光芒。 ★ 從陸地角度看世界史,蒙古帝國統合歐亞大陸才是世界史的開端——杉山正明認為,蒙古帝國統合歐亞大陸才是世界史的開端,在此之后才有真正的世界地圖。全球首次連接并非通過海洋,而是通過陸地。 ★ 20世紀消失的帝國全是蒙古帝國的繼承者——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莫臥兒帝國,元朝乃至清朝,都和蒙古帝國及其時代直接相關。20世紀,這些帝國全部崩潰后,蒙古帝國的漫長后世方告一段落。 ★ 日本學士院獎獲得者、著名蒙古史家杉山正明恢弘之作——蒙古把歐亞大陸和非洲從海陸兩方向統合為一,世界史首次擁有可以看到的全貌。 ★ 20張地圖,84幅圖片,立體展現蒙古帝國與歐亞大陸700年傳統的裂變。
(精)04-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九品) 內容簡介
為什么說蒙古帝國是世界史的開端? 歐亞草原疾馳的征服者如何看待自身? 為什么蒙古帝國的形象在俄羅斯和歐洲總是負面的? 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明清帝國都繼承了蒙古的遺產? 今天的時代與蒙古帝國還有聯系嗎?
(精)04-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九品) 目錄
序 章 歷史因何而存在
蒙古長長的身影
走向人類歷史的新時代
**章 綿延不絕的歐亞大陸國家的傳統
古老而新興的亞洲、歐洲、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世界史內在的物力論
第二章 蒙古曾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史
人類史上*初的世界史—《史集》
不為人知的驚異的世界史實像
二重撰寫的世界史和世界實像
通向地圖所述新時代的門扉
第三章 大蒙古與世界開創者(Jahān-gushāy)
成吉思汗的歷史故事
成為史上*大帝國的原因
第四章 蒙古與斡羅思
西北歐亞大陸大進攻
術赤兀魯思和斡羅思的愛憎
第五章 蒙古與中東
未結束的中東作戰
旭烈兀兀魯思是伊斯蘭王朝嗎?
第六章 地中海和歐洲以及連接起來的東西方
圣王路易之夢
掃馬使團的歐洲外交
第七章 “女婿大人”們的歐亞大陸
超越時空的成吉思汗家族血統的神圣性及其記憶
16、17世紀對于世界史的意義
終 章 從阿富汗觀望開來
大地上*后出現的游牧帝國
從歷史到現在
(精)04-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九品) 節選
蒙古長長的身影 在殘影的盡頭1920年,中亞。蒙古帝國的殘影,終于從這塊土地上消失了。回首遙望,從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開始向著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發展之時算起,歲月已經過去了七百一十四年。 消失的是兩個國家。國名有幾種不同叫法,其一為“布哈拉汗國”或稱“布哈拉埃米爾國”,另一個被稱為“希瓦汗國”等。兩國都可追溯至起源于中亞的城市。雖然二者都已經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但要追尋其政權的脈絡和由來,則可上溯至曾創造人類史上*大版圖的蒙古世界帝國。其沒落正處在衰微殆盡的彌留期。然而不管怎么說,蒙古帝國的根緣實際上在進入20世紀后 還依然在歐亞大陸中心區域存續了二十年。 這兩個小國氣數將盡的時刻,距離統稱為“俄羅斯革命”的1917 年爆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已經過去了三年的時光。就是說,長期占有并統治歐亞大陸北部大片區域的俄羅斯帝國已經徹底消失。給布哈拉和希瓦*后一擊的是社會主義的蘇維埃政權。然而,對于19 世紀以后在俄羅斯強權之下其領屬性質逐步深化的中亞地區的人們來說,“新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解放”。 代之而起的蘇維埃國家,在暫時渡過內戰加劇、日本等各國列強出兵西伯利亞的干涉和侵略等眼前的困難局勢后,在列寧及其繼承人斯大林的領導下,從1922 年左右開始迅速踏上了以聯邦為名的“新帝國之路”。中亞自不必說,即使是舊俄羅斯帝國領地內曾經存在的實為由不同地區和人們組成的大、中、小聚合體,也在多少出現近代化之萌芽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當初所抱有的希望和意愿。乍一看,似乎國家和政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然而作為匯集諸多民族的混合國家,內陸龐大殖民地帝國的“北方國家之傳統”基本上被原封不動地繼承了下來。尤其是作為其“東方屬領”的中亞以東地區,被迫接受新的服屬、輕視和分割。 不久,自20 世紀20 年代中葉至30 年代,在蘇維埃聯邦內的中亞地區,若干“人造國家”在歷史、語言、人種、文化和習俗等方面均不具備適當立國理由,依據官方學者們毫無道理之論被逐個創建起來,開始了莫斯科所控制的政權的“新時代”。 過了半個多世紀,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這中亞五國,不得不勉強接受并背負著從俄羅斯帝國至蘇聯時期的近現代史本身的各種“負面遺產”,包括漫長的國境線在內,無選擇地“獨立”了。 現在,東邊是保有龐大地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邊是似乎更加動蕩不安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中東,北邊和西邊是依然據有廣闊版圖而逐漸復興的俄羅斯聯邦。站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區域環顧周邊,會不由得陷入一種奇怪的想法。這塊廣闊的開放空間曾經由草原和綠洲交織而成,在19世紀變成了以英國和俄國為主的強權政治的世界。這種局勢在20世紀實際上變得更加激化,進入21 世紀后越發明顯。不只是政治和軍事,就連經濟和環境等方面也都充滿了流動性和不安定因素。所謂當今的時代,似乎就是剛剛才開始的。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能否整理人類史上各種各樣的進程和結果,有時又放棄這些進程和結果而找到世界應有的“形式” 和“存在方式”呢?特別是在歷史悠久的歐亞大陸上,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能否建立起一個超越現代型強權政治的平穩緩和的安定結構呢? 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人類這一群體所生存的全球化時代的關鍵,很大程度還在于地球上這塊*大大陸的走向。那里曾經是產生大多數人類文明之交流的大空間。假如存在有益于人或人類的大“智慧”,那么大概只有在貫通歷史和現在的視線中才尋求得到。想到這一點時,對于八百多年來寬松地統治大半個歐亞大陸、平穩維系包括非洲在內的廣闊陸海地區的蒙古帝國及其時代的記憶,就會再次浮現。
(精)04-09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九品)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杉山正明,1952年出生于日本靜岡縣。現為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專業教授。于2003年獲第六屆司馬遼太郎獎。主要著作有《大蒙古的世界》《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的興亡》《游牧民眼中的世界史》《蒙古帝國與大元兀魯斯》。2006年獲紫綬褒章,2007年獲日本學士院獎。 ◎ 譯者簡介 烏蘭,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1986年至1987年,赴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進修。2004年至2005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訪問學者,開展蒙元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有學術著作《〈蒙古源流〉研究》《〈元朝秘史〉校勘本》等,另有漢、蒙、日、英等數十篇學術論文發表。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