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大地的成長 本書特色
★現代文學具有爭議的作家,被以叛國罪審判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挪威的靈魂” , 影響了卡夫卡和亨利 .米勒的現代派文學之父
大地的成長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大系:大地的成長》被譽為“挪威小說中的經典”,描寫了一個莊稼漢的平凡故事。小說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文筆樸實無華,十分貼近生活。漢姆生在《大地的成長》這部小說中,讓他的主人公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尋到了一塊草原和山林,山林下是一片富饒、郁郁蔥蔥的山坡,還有一條小溪。孤寂的主人公,一個人在這片荒山野地上住了下來。他體格魁梧,力大無窮,他相信,憑他一雙勤勞而靈巧的手,可以為自己開辟一個世外樂園。他也果真達到了目的。他結了婚,生了孩子,過著富裕的農莊生活。漢姆生塑造這樣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形象,是想呼喚人們要回到大自然中,鄙棄工業城市文明,返歸原始世界。因為作者認為,工業城市文明使人們喪失了真誠和淳樸,隨著機器的大量使用,人們越來越狡詐、惡毒、貪婪。
大地的成長 目錄
附錄
漢姆生年表 417
大地的成長 節選
《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大地的成長》:
卷一
1
那邊有一條蜿蜒的漫長大道,從荒野的沼澤里穿過,能夠進入森林的路:是誰*初把它走出來的呢?是人,那個*初來到這里的人。那時,在他面前是沒有路的。之后,某種野獸,沿著小道上留下的那些微弱氣息走了過去,使小道的痕跡更加明顯;之后,那些拉普人從野地里穿行時也看到了這條小道的微微足跡,穿過它給馴鹿找到了更好的牧場。那條通過亞明寧山脈的路就這樣被踩出來了。那條穿過無主林地和荒原的公用小路,就這樣形成了。
那人,朝著正北方一步步走了過來,他背著一個麻袋,里面裝著些許糧食和幾件工具。那人生得極其粗壯,長著像一塊烙紅的鐵一樣濃厚的絡腮胡子,臉上和手上都布滿細小傷疤的痕跡。那些傷疤不免讓人懷疑他這個人,讓人不得不猜想他的來意。為什么要從千里之外迢迢而來,來這里真的只是為了這一方土地,只是想尋一方安寧的哲人。還是因為,要躲避些什么,不得不來到這一片無人管轄之地。總歸會有類似的各種理由。他剛走進這一方土地之時,鳥獸俱寂,只聽得見他一個人的聲音。他在這片森林里踽踽而行,偶爾自言自語的,或者望著某個地方,發出一兩聲“哎”“嗯”。不論走到哪里,只要天空透出一片明亮的顏色,那一塊綠林里有能夠落腳的地方,他就放下麻袋,去視察一番。就這樣,走走停停,把麻袋放下,又提起,不知不覺中,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天漸漸暗了,他枕著自己的胳膊,躺在柔軟的石楠草地上,就這樣慢慢睡著了。
日頭從東方升了起來,他知道,又該上路了,于是繼續向北走。他只能靠日頭推算時間的早晚,餓了便吃一些大麥餅和羊奶酪,渴了便喝幾口溪水,接著繼續向北方前進。他整天整天在森林里不停地行走著,森林里的那些地方在不斷地吸引著他,讓他去欣賞,去探測。他想找什么呢?是一個地方,還是一塊土地?也許,他只是別的地方過來的移民吧。他警覺地察看,不時地留意著四周,時而爬上山坡,時而仔細觀察腳下的足跡。不知不覺中,太陽又落下去了。
他沿著森林谷地的西側走了下去,發現下邊都是茂密的林地,長滿了云杉和松木,葉子郁郁蔥蔥的濃密得很,都滿滿地擠在了一起。地上平鋪開一片青綠的草地,從上面走過時不斷傳來松軟的感覺。不知走了多久,天色漸漸暗了,恍惚中,他似乎聽見了溪流淙淙的流水聲,就好像突然感受到了活物一樣,他的心被那細水潺潺的聲音振奮了。他爬上山坡,在隱晦的光線中看著下面的山谷。此時,向南的天色依舊明朗,而山坡的這邊,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于是他躺下準備休息。
在清晨的曦光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夢想之地。他走過那一片綠油油的山坡,便看見了那發出淙淙水聲的溪流,那小溪就連一只兔子也可以從上面一躍而過。但他,似乎對這也格外地滿意。一只在窩邊的松雞發出憤憤的叫聲,突然從他的腳邊一飛而起。他欣喜看著。這地方沒有不讓他喜歡的,更何況獵物還這樣多。看著被石楠、越橘還有草莓占滿的草地,還有七角星狀的小鹿蹄草,他的頭點個不停。他蹲了下來,用鐵鍬把土挖出來看了看,發現這是片不錯的土地,很適合耕種,還有一片泥煤,混合著腐木和千年的落葉。他想著,這便是他今后生活和繁衍的地方了。他決定要留下來。每天,他都會出去,圍繞著這個谷地,一圈圈地探索著四周,然后,在傍晚的時候回到這里。他在這里找到一塊懸垂的巖石,在這塊巖石下面鋪上了一層松枝,晚上,他就躺在松枝鋪上,漸漸地,這里就像是家一樣讓他感到安適。
他總算在這一片荒無人煙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依靠,總算可以安頓下來,不用再奔波。他喜歡這里的生活,每天,他可以在自己的領地上工作,讓工作時間把他的生活填得滿滿的。一想起工作,他總是一刻也停不下來,他從谷地外尋到樺樹,然后將樺樹的皮剝下來,把還流著汁液的樺樹皮壓實,曬干,捆成一大捆,再扛幾里路,去村里把它賣了。再回山坡的時候,他已經換來了幾麻袋糧食和新的工具,他將這些面粉、豬肉、菜鍋、鐵鍬,沿著來的路將它背回去。他就像個天生的負重者一樣,樂于背負著這些東西,并能夠走很長的路,就像肩上沒有背負重量他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一樣。
……
大地的成長 作者簡介
克努特 .漢姆生
Knut Hamsun(1859—1952)
出生于農民家庭,未受過正規教育。15歲時就開始獨立謀生,同時開始了寫作,十幾年間靠打零工勉強糊口。為生計所迫,曾兩次到美國謀生。1889年發表《現代美國的精神生活》一書,對所謂“美國生活方式”進行了辛辣的的嘲諷。
1890年,他以小說《饑餓》在文壇嶄露頭角,在挪威文學界獲得巨大聲譽。此后他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作品,著名的有《神秘》(1892)、《牧羊神》(1894)、《維多利亞》(1898)、《大地的成長》(1917)。漢姆生反對新浪漫主義,主張極端的自然主義,提倡心理文學。長篇小說代表作《大地的成長》,標志著他的創作走向了高峰。1920年,漢姆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主題:
不愧是諾貝爾獎作品,沒有跌宕起伏的反轉情節,艾薩克一家的悲歡離合,與大自然的貼心互動足以感染讀者,閱讀中,覺得一股對大地深沉的情感大河在心里流淌,對大自然的慷慨給予,充滿感激接受并虔心膜拜,獲得平凡人一生純真的快樂和平靜。世俗也難以污染你的心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