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東南部及鄰區中新生代巖漿作用與成礦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70297
- 條形碼:9787030370297 ; 978-7-03-037029-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東南部及鄰區中新生代巖漿作用與成礦 本書特色
本書從大陸動力學、殼幔相互作用和洋陸過程以及與短暫擠壓相伴隨的伸展構造觀點,研究了中國東南部及鄰區(重點是日本和韓國)中新生代巖漿活動與成礦,系統總結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花崗巖火山巖的時空分布、地球化學特征、巖漿起源與巖石成因。全書共分8章34節,按照以成巖成礦時代為主線的統一思路,闡述了中國東南部(包括臺灣島)、日本和韓國花崗巖火山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規律性的新認識(第2至第7章);特別是將印支期花崗巖分為越南海南島帶、華南內陸帶武夷山脈帶、浙閩沿海臺灣帶和蘇魯韓國帶進行了系統總結和剖析,將東南沿海與日本白堊紀古近紀花崗巖火山巖帶進行了系統對比。在綜合研究和整合地質事實基礎上,提出了有關華南中生代巖漿活動的多板塊匯聚和深部物質上涌的四階段動力學演化新模式(第8章)。
本書可供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部門的地質調查研究人員和研究生閱讀與參考。
中國東南部及鄰區中新生代巖漿作用與成礦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大陸動力學、殼幔相互作用和洋陸過程以及與短暫擠壓相伴隨的伸展構造觀點,研究了中國東南部及鄰區(重點是日本和韓國)中新生代巖漿活動與成礦,系統總結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花崗巖-火山巖的時空分布、地球化學特征、巖漿起源與巖石成因。全書共分8章34節,按照以成巖成礦時代為主線的統一思路,闡述了中國東南部(包括臺灣島)、日本和韓國花崗巖-火山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與規律性的新認識(第二至第七章)。特別是將印支期花崗巖分為越南-海南島帶、華南內陸帶-武夷山脈帶、浙閩沿海-臺灣帶和蘇魯-韓國帶進行系統總結和剖析,將東南沿海與日本白堊紀-古近紀花崗巖-火山巖帶進行了系統對比。在綜合研究和整合地質事實基礎上,提出了有關華南中生代巖漿活動的多板塊匯聚和深部物質上涌的四階段動力學新模式(第八章)。
中國東南部及鄰區中新生代巖漿作用與成礦 目錄
前言
第1章 中國東南部和鄰區的地質背景
1.1 中國東南部和日本臺灣島弧帶在東亞構造中的位置
1.1.1 中國東南部和東海地區地質構造
1.1.2 臺灣地區地質構造
1.1.3 日本島弧區地質構造
1.2 區域斷裂構造
1.2.1 概況
1.2.2 區域斷裂主要特征
1.2.3 日本的主要區域斷裂
1.3 中國東南部及鄰區中新生代巖漿活動區的基底特征
1.3.1 中國東南部前侏羅紀雙層基底構造
1.3.2 中國東南部中生代巖漿活動區基底的分區性特征
1.3.3 臺灣地層區
1.3.4 日本中新生代巖漿活動區的基底特征
1.3.5 韓國中新生代巖漿活動區的基底特征
第2章 中國東南部中生代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2.1 概述
2.1.1 印支期花崗質巖漿活動
2.1.2 燕山早期巖漿活動
2.2 印支期花崗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以桂坑巖體為例
2.2.1 桂坑巖體的地質學、巖石學和年代學特征
2.2.2 桂坑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
2.2.3 桂坑巖體的成因討論
2.2.4 與華南和蘇魯韓國印支期花崗巖體的區域對比
2.2.5 構造意義
2.3 燕山早期早階段巖漿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2.3.1 地質背景
2.3.2 燕山早期早階段巖漿活動時空分布特征
2.3.3 燕山早期早階段巖漿活動的巖石學和巖相學特征
2.3.4 燕山早期早階段巖漿巖的地球化學特征
2.3.5 巖石成因及動力學背景
2.4 燕山早期晚階段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2.4.1 侵入巖的地質學和巖石學特征
2.4.2 侵入巖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冷卻速率
2.4.3 侵入巖的地球化學特征
2.4.4 巖漿分異作用及其含礦性分析
2.4.5 巖漿源區和構造環境
2.5 燕山晚期晚階段火山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2.5.1 鎂鐵質巖石的地質特征和侵位時間
2.5.2 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征
2.5.3 鎂鐵質巖石和片麻巖成因以及造山階段的構造演化
第3章 中國東南部中新生代火山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3.1 中生代火山巖地質特征
3.1.1 火山活動旋回特征和年代學格架
3.1.2 浙江中生代火山活動旋回特征
3.2 中生代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
3.2.1 第i火山活動旋回(早侏羅世,200~175mab.p.)
3.2.2 第ii火山活動旋回(中晚侏羅世,162~150mab.p.)
3.2.3 第iii火山活動旋回(早白堊世早期,143~117mab.p.)
3.2.4 第iv火山活動旋回(早白堊世晚期,117~85mab.p.)
3.2.5 sr-nd同位素特征
3.3 中新生代玄武質巖石的地質特征
3.3.1 中新生代玄武質巖石的時空分布特征
3.3.2 中新生代玄武質巖石的巖石學特征
3.4 中新生代玄武質巖石的地球化學和源區特征
3.4.1 中新生代玄武質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征
3.4.2 中新生代玄武質巖石的源區特征及構造環境
3.4.3 臺灣地區玄武質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源區特征
第4章 日本中新生代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1 概述
4.2 印支期燕山早期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2.1 地質概況和巖石學特征
4.2.2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
4.2.3 地球化學特征
4.2.4 討論
4.3 燕山晚期早階段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3.1 東北日本北上地區
4.3.2 西南日本九州地區
4.4 燕山晚期晚階段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4.1 西南日本內帶侵入巖的區域性特征
4.4.2 西南日本領家帶代表性巖體
4.5 喜馬拉雅期花崗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5.1 花崗巖的地質學和巖石學特征
4.5.2 地球化學特征
4.5.3 巖石成因
第5章 日本中新生代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5.1 日本中生代火山地質概述
5.1.1 西南日本燕山晚期火山旋回和時空分布
5.1.2 日本燕山晚期火山旋回劃分對比
5.2 日本燕山晚期早階段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5.2.1 東北日本北上地區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5.2.2 西南日本中國地區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5.3 日本燕山晚期晚階段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5.3.1 巖相學特征和年代學
5.3.2 地球化學特征
5.4 日本新生代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5.4.1 地質背景和新生代火山巖時空分布
5.4.2 西南日本新生代火山巖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征
5.4.3 東北日本新生代火山巖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征
5.5 新生代火山巖源區特征和構造環境
5.5.1 西南日本火山巖源區特征和構造環境
5.5.2 東北日本火山巖源區特征及構造環境
第6章 韓國中新生代巖漿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6.1 韓國中新生代巖漿巖的時空分布特征
6.1.1 中新生代侵入巖的時空分布
6.1.2 中新生代火山巖的時空分布
6.2 印支期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6.2.1 地質概況、年代學和巖石學特征
6.2.2 地球化學特征
6.2.3 巖漿源區和構造環境
6.3 燕山早期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6.3.1 地質概況
6.3.2 巖石學特征
6.3.3 地球化學特征
6.3.4 巖漿源區和構造環境
6.4 燕山晚期侵入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6.4.1 地質概況、地質年代學和巖石學特征
6.4.2 地球化學特征
6.4.3 巖石成因和形成的構造環境
6.5 中新生代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6.5.1 白堊紀—古近紀火山活動
6.5.2 新近紀火山活動
第7章 中國東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巖漿成礦作用及典型礦床
7.1 中國東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成礦作用的地質背景
7.1.1 中國東南部中新生代礦床基本特征
7.1.2 日本金屬礦床的時空分布特征
7.2 中國東南部中新生代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征
7.2.1 銀山銅鉛鋅金銀多金屬礦床
7.2.2 西華山鎢礦
7.2.3 冷水坑銀鉛鋅礦床
7.2.4 紫金山銅金礦田
7.2.5 奇美銅礦
7.2.6 金瓜石金銅礦床
7.3 日本中新生代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征
7.3.1 小坂黑礦型銅多金屬礦田
7.3.2 日立別子型銅鐵多金屬礦床
7.3.3 菱刈巖漿熱液型金礦床
7.3.4 釜石接觸交代型礦床
7.3.5 秩父矽卡巖型礦床
7.4 中國東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巖漿成礦作用的對比
第8章 中國東南部中新生代巖漿活動與板塊構造動力學演化
8.1 中國東南部中新生代巖漿活動的基本地質事實
8.1.1 中新生代巖漿活動的多期性和遷移性
8.1.2 中國東南部及周邊地區印支期花崗巖
8.1.3 華南有侏羅紀古太平洋板塊俯沖嗎?
8.2 中國東南部中生代巖漿活動的動力學特征周邊地區對比研究的啟示
8.2.1 印支期多板塊匯聚的地質事實
8.2.2 中國東南沿海與日本白堊紀—古近紀火山侵入巖帶韌性變形和成巖方式的啟示
8.2.3 動力變形期及其后的地殼伸展作用
8.3 中國東南部中生代巖漿活動與板塊構造動力學演化模式
8.3.1 晚中生代巖漿活動沉寂期及其動力學原因
8.3.2 中國東南部中生代巖漿活動的四階段動力學演化模式
參考文獻
后記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