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41245
- 條形碼:9787509741245 ; 978-7-5097-412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本書特色
李新安、王占波等編寫的《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在基于國內外典型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對“十一五”時期中原經濟區一體化聯動發展的主要客觀基礎及現實制約因素進行了梳理,科學分析了構建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市場調節動力機制、自主創新動力機制、產業鏈接動力機制和空間組織動力機制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并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中原經濟區的一體化協調發展的主要原則、著力點和保障措施等政策建議。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內容簡介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針對目前中原經濟區空間分化主導、空間融合尚未形成,區域競爭加劇、市場分割嚴重、邊界效應增強等問題,從市場調節動力、自主創新動力、產業鏈接動力、空間組織動力等視角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剖析,并在借鑒國內外經濟區一體化經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弱化中原經濟區內部競爭效應、加速區域分工體系形成,破解區域發展的“囚徒困境”,在實現“兩不”犧牲和“三化”協調發展中推進一體化良性循環的保障機制及政策。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由李新安、王占波等編寫。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目錄
緒論 **節 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背景 第二節 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評析 第四節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五節 主要結論與核心觀點 基礎篇——機制溯源**章 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相關理論 **節 經濟區域及其本質——空間經濟組織 第二節 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方法論基礎——系統論第二章 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動力機制產生的經濟學基礎 **節 條件假設(基于兩區域的分析) 第二節 區域利益聯系與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可能性 第三節 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與兩區域的“額外”收益 第四節 經濟區域“非協調”發展與兩區域的利益損失 第五節 經濟區域發展對“協調”的內生需要與協調的動力機制 理論篇——機制機理第三章 市場調節 動力:市場對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作用機理 **節 市場對經濟區協調發展的作用機理:趨同理論 第二節 成熟市場條件下市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理 第三節 空間二元市場結構與市場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抑制機理 第四節 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演變第四章 自主創新動力:創新溢出、技術傳遞與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 **節 自主創新與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的科技支撐 第二節 技術創新與中原經濟區創新體系構建 第三節 體制創新的先行先試第五章 產業鏈接動力:產業集聚、產業鏈網與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 **節 產業集聚與經濟區協調發展的關聯性 第二節 中小企業集群式成長的區域產業鏈接效應 第三節 中原經濟區企業集群式成長的制約因素及借鑒第六章 空間組織動力:區域開發與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 **節 影響中原經濟區空間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二節 中原經濟區空間開發的總體要求及布局選擇 第三節 “雙核”“雙環”并立互動,推進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 第四節 “一極兩圈三層”空間布局的輻射帶動 第五節 “點軸”呼應與“三區”互動的協同效應 第六節 發揮戰略腹地優勢,增強輻射實力 實踐篇——機制作用第七章 中原經濟區內部區域協調發展態勢探究 **節 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困境 第二節 中原經濟區協調發展的運行分析第八章 鄭州新區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及前景展望 **節 鄭州新區三次產業融合的背景 第二節 “十一五”時期鄭州新區三次產業的業態分布及發展狀況 第三節 “十二五”時期鄭州新區三次產業融合的重點關聯產業及目標 第四節 “十二五”時期鄭州新區產業融合的可行性及可能障礙 第五節 “十二五”時期鄭州新區三次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路徑第九章 國內外經濟區建設實踐及協調發展經驗借鑒 **節 歐盟經濟區 第二節 長三角經濟區 第三節 珠三角經濟區 第四節 北部灣經濟區 第五節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 第六節 各經濟區協調發展的經驗借鑒 政策篇——機制優化第十章 區域壁壘破除與中原經濟區協調聯動發展的政策建議 **節 推進中原經濟區協調聯動發展的原則 第二節 推進中原經濟區協調聯動發展的著力點 第三節 推進中原經濟區協調聯動發展的保障措施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作者簡介
李新安,經濟學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王占波,經濟學碩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