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52361
- 條形碼:9787213052361 ; 978-7-213-0523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本書特色
★ 跨界大師用經濟學布心理學的道。巴里·施瓦茨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將來自心理學的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和決策學中的心理學家,三次登上ted大會的演講臺,他的成就受到津巴多、塞利格曼、卡尼曼等人的盛贊。 ★ 打破錯誤的經濟學假設。《選擇的悖論》是施瓦茨*有名的作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闡述了“為什么選擇越多,人們越不幸福”這一普遍而令人困惑的悖論。自2004年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先后榮登美國《商業周刊》《福布斯》雜志年度十大暢銷書,在全球以20多種語言發行。 ★ 國內外知名學者感動推薦。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系副教授鄭曉明、中山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欣悅、華南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遲毓凱、全球華人積極心理學協會副主席趙昱鯤、美國心理協會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聯袂推薦。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內容簡介
《選擇的悖論》的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三次登上ted大會演講臺,其著作榮登《商業周刊》《福布斯》暢銷書榜,百余篇文章發表于《美國心理學家》《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頂級期刊。 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施瓦茨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并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認為,首先,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我們的選擇總是受到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獲得性啟發式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其次,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因為適應效應、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我們的主觀感受。 50個心理學實驗,揭秘影響選擇的心理因素; 4大權威測試,了解你的行為傾向; 11條實用建議,輕松作出明智選擇!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目錄
贊譽
推薦序 經濟學家的錯誤假設
中文版序 在多變的世界里探尋新智慧
前言 多即是少
**部分 自由的重擔
第1章 “小決定暴政”的受害者
85種餅干、75種冰茶、220門課程……我們常常對自己說:“就多逛一家店吧。”在自己的清單中多加1個選項是比較容易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從6個選項增加到30個選項,一次就加一個嘛。當我們終于做完一次商品大搜查,回頭看看,過目的商品之多說不定會嚇壞自己。
第2章 選擇暴增的時代
10年前還是醫生說了算,病人照做就行了,如今做一個醫療決策就像要交噩夢般的期末論文一樣,而且承擔的風險不止是不及格那么簡單;兩個人情定終生已經是無比艱難的決定,然而接下來他們必須決定要不要結婚,婚后誰管錢,要不要小孩……
第二部分 是什么在操控你的行為
第3章 為什么我們無法做出明智選擇
做出明智的選擇著實不易,你要考慮諸多因素。租一間公寓,你要考慮它的地理位置、空間大小、硬件設施、安全性和租金等因素。這之中又有無數的心理作用、經濟效應在暗中控制你的選擇。
“體驗效用” vs“期望效用” vs“記憶效用”
“錨定效應”vs“框架效應”
“輕信常識”vs“可獲得性啟發”
“風險厭惡”vs“損失厭惡”
第4章 誰能做出*佳選擇
做個測試看看你是*大化者、知足者還是完美主義者?哪類人更容易感到后悔,哪類人*幸福?
*大化者vs滿足者vs完美主義者
*大化者測試
后悔程度測試
第三部分 經濟行為背后的心理奧秘
第5章 自主權——主觀幸福感的負擔
每一次選擇都可以印證我們擁有自主權,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選擇的每一次擴張,都是自主權的再次宣示,并展現出我們獨特的性格特征。然而,除了在政治、道德以及社會上篤信自主權外,自主權同樣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
工具價值vs表達價值
需要vs喜歡
生活滿意度測試
第6章 機會——選擇一個就意味著失去另一個
如果你選定了一個自己偏愛的選項,那么每一個你曾經考慮過的方案都會讓你損失掉一些做別的事情的機會,多項選擇的存在讓我們更容易想象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選項。取舍心理學可能是我們利用率*高的一門學問。
北加州的夜生活vs鱈魚角的沙灘小屋vs福蒙特的農莊
99美元的索尼cd機vs 169美元的高端愛華cd機
1.5美元現金vs精美鋼筆
第7章 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后悔得分高的人比低分的人更不開心、生活滿意度更低、更悲觀和更憂郁。無論事前還是事后,你能感受到的選擇越多,你就越容易感到后悔,但是還有比做選擇時后悔更可怕的事情。
決定后懊悔vs預期性懊悔
忽略偏見vs不作為慣性
下行反事實思維vs上行反事實思維
第8章 適應——原地踏步的快樂跑步機
因為人們很容易適應,所以對積極體驗的熱情就不能持久。更糟糕的是人們一般都沒料到這種適應現象。愉快的記憶隨著時間不斷消逝,*后常常產生讓人不快的結果。
體驗快感vs享樂適應
快樂跑步機vs滿足感跑步機
第9章 比較——滿意度的4重詛咒
隨著物質生活和社會狀況不斷改善,我們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當我們接觸過了高質量的物品后,我們便開始為“鑒賞力的詛咒”所困擾。不再滿足于過去完全可以接受的低質量物品,快樂原點不斷提升,預期和渴望也節節攀升。
希望vs預期vs過去經歷vs他人經歷
高期望的詛咒vs社會比較的咒語
主觀快樂水平測試
第10章 幸福——為*佳選擇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做的每一個選擇*后都達不到你的預期和渴望,如果你執意要把失望的原因歸咎于自己,*后必將久積成疾,“什么也干不成”的信念將把你活生生打垮。
幸福指數vs國內生產總值
習得性無助vs控制感
長期的、籠統的、個人的vs短暫的、具體的、普遍的
第四部分 明智的選擇
第11章 11個方法
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卻發現這些東西滿足不了我們的欲求;我們被一堆現代化的便捷設備所包圍,卻發現時間從來都不夠用。我相信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緩和甚至消除這些困擾。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作者簡介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2009年TED大會壓軸演講人,以博學和風趣征服觀眾。在現場聆聽他演講的觀眾超過5000人,既有政府官員,也有商業人士,遍布金融、零售、餐飲、廣告、娛樂等眾多行業。在互聯網上觀看他演講視頻的人數更是超過了500萬。 ★ 其著作《選擇的悖論》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先后榮登美國《商業周刊》、《福布斯》雜志年度10大暢銷書,在全球以20多種語言發行。 ★ 他本人多次接受CNN、PBS、CBS等一線媒體的采訪,他的文章頻頻發表在《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衛報》等頂級報刊雜志。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