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思無邪-仙泉手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11746
- 條形碼:9787511111746 ; 978-7-5111-1174-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無邪-仙泉手記 本書特色
《思無邪:仙泉手記》共分五輯分別是:心路歷程、真人真情、媒體觀瑚、天地走筆、漫話人生等內容。其中包括《村里出了個大學生》、《憶松滋二中苦讀歲月》、《吾家有女已長成》、《網絡媒體的歷史性時刻》、《感恩:呼喚人性美的回歸》、《“人生如夢”的心理奧秘》等文章。
思無邪-仙泉手記 內容簡介
《思無邪:仙泉手記》如同來自大地深處的一脈清泉,為讀者流淌一泓真情世界,作為一名60年代生人,作者經歷了貧窮和艱苦的農村歲月,體會到高考改變命運的過程:作為CCTV引進的**位全日制新聞學博士,作者同樣品味了媒體人光鮮亮麗背后的酸甜苦辣。
思無邪-仙泉手記思無邪-仙泉手記 前言
這本書的出版,是一個偶然。
中國環境出版社總編輯羅永席先生讀到我的博客文章,認為可讀性很強,感覺“很舒服”、“不做作”,建議我匯集成冊,以滿足更多讀者。于是,我遵命而行,在博客的基礎上進行整理,盡可能將原汁原味保留,讓廣大讀者讀到一個真實的我。
我不是什么名人,因此不可能“一句頂一萬句”,也不能滿足大家的“窺秘”心理。我能做到的是用真情實感與讀者交流,敢于將靈魂曝光。在人心浮躁的年代,讀者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翻閱或者品讀一本書,已經大不易了。沒有真情和意義的文字,等于是浪費別人的時間,也不可能贏得讀者的共鳴。我的文字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剖白,這也是羅永席先生之所以感到閱讀很舒服的原因吧。
作為一個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我經歷了貧窮和艱苦的農村歲月,親身感受過“文革”的狂熱,體會到高考改變命運的過程,接受了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全日制的系統教育,并品味了職業生涯的酸甜苦辣。我本人也許能夠成為一個活的標本,包含了較為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時代特征。對于“80后、90后”的青年來說,我已經是“大叔”級別的人了,大叔就意味著有閱歷、無精力,有內涵、無激情。總之,應該在人生舞臺上進行“告別演出”了。然而,不同代際的人各有優勢。“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是一種“移情”,人與自然都能彼此理解和欣賞,難道人與人之間反而會疏遠和隔膜嗎?我曾經寫了一組關于古人的詩歌,比如《讀孔子》、《讀莊子》、《讀陶溯明》、《讀李白》、《讀杜甫》、《讀蘇軾》等,我試圖成為那些精英人物的知音,“隔著時空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視而笑”。
可見,人的互相理解不僅可以跨越代溝,甚至可以跨越時空。閱讀,就是一種理解的過程與行為,也是寫作與出版的根本意義。
我的很多文章都是信筆寫來,一氣呵成,不是精心打磨的為寫作而寫作。散文是*自由的文體,貴在“形散而神不散”。說真話,動真情,這就夠了。一句真話勝過一萬旬假話,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的是“一句頂一萬句”。
文如其人,相信讀者可以從我的文字里讀到真實的我。書為媒,讓我們成為朋友吧!心靈的朋友比什么都珍貴。
思無邪-仙泉手記 目錄
村里出了個大學生
我與故鄉栗林子村
憶松滋二中苦讀歲月
我是三所大學的校友
我的武大七年
我的六年大學教師生涯
我的三年博士生時光
我是進城“農民工”
人在北京,“家”在故鄉
說說“農民”
向工農兵看齊
**次休年假
我不怕失業的理由
我是“三爺”
**次就業:我在沙市黨校的一年
我的第二次與第三次就業
從我的三篇畢業論文看我的宿命
改革開放三十年親歷記
時代的嘹望者與記錄者——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聞實踐
我在央視15年
博士的CCTv之路
我在內蒙古掛職的一年
“掛職”札記:在內蒙古的日子里
一個“博士服務團”成員眼中的內蒙古
“掛職”后的沉思
我的新體驗——加入“中央督查組”
生日感懷
四九話“九”——生日感言
我與“國學”
我愛文字也愛圖像
寫給家鄉學弟學妹的一封信
眼鏡的聯想
我為什么喜歡《橄欖樹》這首歌
第二輯 真人真情
毛遂自薦終成眷屬——我與妻子的真實故事
磁婚有感
吾家有女已長成
“成人儀式”致女兒的一封信
高考三題
傷逝:紀念幾個已故親人
苦難的化身——記我的父親
父親與牛
清明時節悼亡父
父親墓前的沉思
懷念親愛的二哥
斯人己逝,風范永存——懷念恩師吳林伯先生
憶伯父
懷念舅舅和舅媽
懷念姨爹、姨媽
從農村包圍城市——我家60年
嫂子的病
羅京早逝讓我們再度思考生與死
生命無常
同學聚會的“有情”與“無情”
我一生應該記住的幾個老師
我所認識的香港高僧永惺長老
第三輯 媒體觀瑚
網絡文明:人類文明里程碑
網絡媒體的歷史性時刻
新媒體的挑戰——記者節感言
論微博
博客與播客:我的一妻一妾
我的博客軼事
博客的新聞功能需要開發
我們的信息環境
網絡網吧網癮
29歲市長遭遇互聯網
網絡搜索引擎與貪官新聞的戲劇效果
人性:重新開始閃光
電視人的“素質”解析
電視媒體人力資源配置
電視媒體的“團體操”工作方式與人才使用
電視媒體的“女性化”趨勢
新聞評論與“輿論一律”、“不一律”的辯證關系
關于“央視評論員”的幾點建議
電視還有新的招數嗎?
新聞學博士應成為媒體軍師
新聞學博士到底該不該存在?
望聞問切與新聞把脈
說說電視節目形態的“溫度”
臺內臺外話新聞
假新聞挑戰社會誠信底線
第四輯 天地走筆
訪韓見聞
訪日見聞
感恩:呼喚人性美的回歸
我寫高考作文
高等教育三題
青年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之我見
解決教育問題需動大手術
個人興趣與專業的“冷熱度”
關于“領導干部”的隨想
男人與職務
名人讓“博士服務團”終于“著火”了
有感于犯人讀博士
有感于省級高官終于有了博士學位
“博士”與“小姐”
再說“博士”
學位制度與科舉制度的本質區別
殺人案頻發與宗教情懷的缺失
佛學佛教佛門
讀小說《北京誘惑》的聯想
從小說《憤怒》、《兄弟》看作家眼里的中國當代社會
和平年代的人生價值
“理論”到底是什么?
說說傳統文化中的“志”
傳統文化與經典智慧的魅力
“歷史熱”與“中國道路”
孔子、馬克思啥級別?
從易中天、于丹走紅看人才的“爆發點”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我看易中天
姓名真的決定命運嗎?
我不自殺的N個理由
從“禁欲”到“縱欲”——兼說西門慶與潘金蓮
從“階級斗爭”到“和諧社會”
女性贊——賀女同胞“三八節”
說說“成功”
夏天的隨想
仙泉說話
第五輯 漫話人生
“人生如夢”的心理奧秘
命運的神秘力量
活著究竟求什么
居室與人心的喜憂
宗教信仰與自我麻醉
死亡心理探秘
名利場的誘惑
當代人的心理“疲乏”感
享受現在*真實
個性,生命的標志
自我求助無絕路
仇恨未可長相伴
熱鬧與冷清的哲學
幸福因人而異
心靈刨傷的彌合
從眾心理與人生的智愚
能夠從頭再活一遍嗎
寵物與人心
想知道別人秘密的心理
喜歡流浪的心理
長疼不如短疼
思無邪-仙泉手記 節選
村里出了個大學生假如沒有高考,我這個農民的后代完全可能子承父業繼續“修補地球”,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靜態生活。感謝高考!它給了我新的生命和新的未來,使我在今生今世實現了“鯉魚跳龍門”的神話。
還記得1979年的夏天,當我拿著武漢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進入村子時,正在田間地頭干活的鄉親們紛紛扔下鋤頭,跑上前來爭看我的錄取通知書,在他們的眼里,那幾乎就是一份具有魔力的類似“芝麻開門”的符咒,簡直就是命運之神的象征!天哪,要知道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村的**個大學生啊!而且,那時我只有16周歲!特別讓人意外的是,我還曾經是村里*調皮搗蛋的“孩子王”,只因一朝大徹大悟而痛改前非,成了命運的寵兒,創造了一個奇跡。鄉親們做夢也沒想到,破天荒的人居然是我!其實,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這永遠是一條真理。我雖然以前很調皮,可是我熱愛讀書,是真正的“書迷”,大量的自主閱讀已經使我的頭腦不是一片空白。再加上我大哥的拼命督促和堅決支持,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高考上來了。“頑童”習氣被“為家人爭光”的鼓勵和期待所鎮壓,我開始迎接人生的重大挑戰。在學校,我每天半夜三點鐘起床讀書,在別人正在酣睡的時候我用功:可是,當別人在進行“晚自習”的時候,我卻在晚上八點多鐘就早早睡覺了。這種特殊的作息時間,也許只能適合我,因為我發現后半夜萬籟俱寂的時候腦子特別清醒,記憶力*好。就這樣堅持了一年,我參加高考時已經是成竹在胸了。那些書本上的知識,都被我的眼睛“掃描”進了大腦并進行加工處理,它們想跑也跑不了,乖乖地為我的考試服務。
我的高考不是孤軍奮戰,家人組成了“運輸隊”不斷為我保障供給。有一次,我的父親和妹妹到學校給我送大米。看到父親佝僂著身體背著節省下來的大米出現在我的視野,我感動得直想哭!我的大哥更是經常從鄰近的公安縣設法搞來“返銷糧”,供我讀書,他還時不時地塞給我幾塊他當篾匠掙來的錢。我的姐姐有時也給我送來在家里炒好的菜。母親則勤奮地養豬、養雞、種菜,下地干活,不辭辛勞!沒有他們的后方支援,我不可能安心讀書。是家人給了我勇氣和力量!同時,學校老師對我傾注了特別的心血。校長破例免除了我的學雜費,班主任楊正洲老師把我當“尖子生”培養,其他任課老師也對我十分關心和鼓勵。我所在的班級是全縣范圍選拔的文科重點班,配備了當時*優秀的老師。他們的一流水平和高度的敬業精神,是我高考成功的關鍵。我愛你們,敬愛的老師!至今,我還銘記你們的教導,你們是我終身的恩人!當然,那時有一根“棒棒糖”總是被老師們使用,即“上大學是‘穿草鞋’與‘穿皮鞋’的分水嶺”。老師的意思很明確,誰想“穿皮鞋”那就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否則就回鄉“穿草鞋”。我盡管早就習慣了赤腳走在田埂上,可是也向往做一個“穿皮鞋”的城里人。在城鄉差別巨大的中國,“進城”是鄉下人*大的渴望。
是的,是高考讓我離鄉進城,而且一下子就越過了小鎮、縣城以及原來很羨慕的荊州、沙市這類地區級城市,直接進入了“特大城市”武漢市。離開村子的那天,母親給我煮了六個雞蛋,她老人家眼里淌著淚水,囑咐我注意這、注意那,畢竟我**次出遠門,**次到大城市,當母親的不放心啦!大哥送我到火車站,列車滿載著親人的厚望,把我這個鄉村小子運到了夢想所在地。
我要感謝鄧小平他老人家以巨人之手扭轉乾坤,作出了恢復高考的重大決策。沒有他,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窮孩子絕對不可能有上大學的機會。今天,我在北京,回望過去,不禁淚如雨下……(寫于2007年6月5日)我與故鄉栗林子村栗林子,顧名思義那是一片栗樹林子。但那只是一個“過去時”的概念,我根本就沒見到成片的栗樹林,只是在我家的竹園里見過幾株栗樹。以“栗林子”來作為一個村的名字,那是在人民公社解散以后,“錦明大隊”也隨之更換為老地名,顯示歷史又回到原點。無論是“錦明大隊”還是“栗林子村”,對于我而言,都已經成為記憶。
我在這個地方出生,在這個地方生長了十六年。我的童年和少年,以及青春初期,與這個村子不可分割。我,作為一個農民子弟,曾經是“農業戶口”,生下來就注定了“泥腿子”的命運。有人曾揚言,村里的人誰也不要想“轉關系”,都只能在這里生活一輩子。所謂“轉關系”,當時就是指將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進城吃“商品糧”。而當我**個考上大學進城以后,這個不可能“轉關系”的定論就被打破了。
在我成功實現“轉關系”之前,栗林子村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宿命,一個苦難、狹隘的微觀世界。人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大,甚至對縣城都沒什么概念,只是對附近的小鎮有切身感受,“上街”買點小日用品就算是奢侈了。每到交售“公糧”的季節,一輛輛獨輪車推著一麻袋一麻袋的稻谷到鎮糧管所,就是實現農民價值的時刻。除此以外,就是伴隨雞鳴狗吠的叫罵聲和咆哮聲。我至今還不明白,栗林子村的人為什么特別喜歡打架罵人?幾乎為一點小事就可以惡毒咒罵,動手斗毆。這種惡習,使我對這個村子充滿了難以消除的心理陰影。
為什么這里沒有淳樸的民風呢?我一直解不開這個疑問。人們回憶故鄉一般都滿懷眷戀,可我卻深感痛苦。后來,我從佛性的角度來領悟,我得出一個結論:身處惡劣的環境,這是一種修行與磨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也許,野蠻是催我奮進的助推器,惡毒是滋養我成長的養料。真正的田園牧歌,可能消磨我的意志,地獄般的猙獰反而激發我去遠行。在我刻苦學習、備戰高考的那些日子,正是改變環境的渴望給了我力量。
越獄!越獄!我以囚徒的沉默,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跨越。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要感謝那些粗暴的人,是他們的反作用力把我送進了大學校園。
……
思無邪-仙泉手記 作者簡介
趙仙泉,本名趙先權,湖北松滋人。武漢大學文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供職于中央電視臺。出版文集《理性與情感——一個新聞學博士的精神空間》、詩集《詩海揚帆》。學術論文《中國新聞對外報道的文化策略》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曾掛任內蒙古廣電局局長助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