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博覽文叢——追憶與感懷 版權信息
- ISBN:7010072132
- 條形碼:9787010072135 ; 978-7-01-00721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覽文叢——追憶與感懷 目錄
博覽文叢——追憶與感懷 節選
《追憶與感懷》是《博覽群書》雜志精選集之一,側重緬懷去世的文化名人,講述佳話雅事。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回首往昔、故人如歌、煮酒品賢、一同走過和文人雅事。《追憶與感懷》選文旨在追憶中國學人,感念文人故事。文章思想深刻,感情真摯,在娓娓敘述中再現文人學者高尚情操和真摯情感,重溫前人故事,啟發后人深思。
博覽文叢——追憶與感懷 相關資料
在我結識的友朋中,書畫名家不少,這或許與我酷愛書畫有關,黃賓虹老人即其中之一。我和賓虹可謂是忘年交,他生于清同治四年元旦(1865年),我則生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我與賓虹結識是在20年代初,由南社陸丹林介紹認識的,之后我雖也參加了南社,但賓虹是南社中的前輩。1905年,國學保存會在上海出版《國粹學報》,主持人為鄧秋枚、黃晦聞。撰稿者有章太炎、劉師培、王國維、黃季剛等,黃賓虹也是其中一員,發表《敘村居》、《濱虹論畫》、《敘造墨》等作品。鄧秋枚、黃晦聞又創設了藏書樓,征求同人把所藏的書集存一處,以供檢閱,也作為友朋居住之所。陳巢南、蘇曼殊等,均一度借寓樓上。黃賓虹自蕪湖來滬參加編輯《國粹學報》,亦食宿于樓。此時經常來談天的,還有高天梅、柳亞子、胡樸安、馬君武、姚石子等。他們一起商量成立在清末民初對于辛亥革命起著號角作用的文學社團--南社。鴉片戰爭以后,以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為目的的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漲。平時執著筆桿的書生、學者,這時也義憤填膺,不甘示弱,抱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壯志,把筆桿作為武器,南社便是在這形勢下產生的。南社之意,即“操南音不忘本”。第一次集會在蘇州虎丘,此時尚在宣統元年,來會的共十九人(其中二人非社員),實數社員十七人,黃賓虹是其中之一,而十七人中同盟會員卻占了十四人,可見革命氣氛濃厚了。后來柳亞子的《南社紀略》和我的著作《南社叢談》,都說那次集會是在閶門外雇船帶了菜肴去的。可是賓虹的回憶是騎了馬去的。據編《黃賓虹傳記》的裘柱常推測,說大概分水陸兩路,向虎丘張公祠去的。我對于這些細節,很感興趣,認為當時往來七里山塘問的,是驢子不是馬,我以前曾策蹇去過多次,有實地證明,且有蘇曼殊吳門詩云: “獨有傷心驢背客,暮煙疏雨過閶門”之句,大概是不會錯的了。 賓虹生于浙江金華城南鐵嶺頭,原籍安徽歙縣潭渡村,村在黃山下,因稱黃山山中人。初名懋質,一名元吉,后改名質,字樸存,又作樸人。初號濱虹,署室名為濱虹草堂。后改濱虹為賓虹,亦作冰鴻,筆名用了不少,有予向、頎庵、蕓人、同芝等。父親黃定華,十四歲時由安徽到金華學做生意,此后就在金華娶妻方氏,生賓虹兄弟姐妹七人,賓虹自幼喜學,又愛圖畫,時隔鄰有一姓倪的老人能畫,賓虹看他揮灑,又聽他的講解,啟發很大。賓虹八歲,被進士黃崇惺所賞識,贈給他著作《勸學贅言》、《夙山筆記》、《潭渡雜記》等書。賓虹當時對這些作品,尚不了解,但
- 主題:那些逝去的的歲月令人留戀,逝去的大師令人感慨萬千
這套《博覽群書》的精選文章,還是值得一讀,對于那些已故的文化名人介紹,比較通俗平和,非常適合與大眾的閱讀,選擇的大都是以名作家為主,其還念文章讀來令人唏噓感懷不已。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