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怒的系列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456576
- 條形碼:9787561456576 ; 978-7-5614-565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怒的系列故事 內容簡介
“恕”,儒學中的重要倫理范疇,是指以仁愛之心待人,核心和出發點,也就是“推己及人”為恕,用自己的好惡去推想別人的好惡。孔子將“恕”視為道德的重要原則。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對自己之欲求不能不有所節制,對他人之欲求不能不有所照顧,否則社會就會混亂,人與人就會發生沖突。所以,當人問他,用一句話來概括人生的行為準則時,他答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很少講到“恕”,但孟子繼承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他主張,人不懈地執行忠恕之道,就能很快地達到仁的境界。荀子則認為,“恕”是人們端正品行的重要原則,“恕”是人道之極、至仁之方和人的常行之術,并賦予其本體意義。這些思想對宋明理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張載認為,“忠恕”乃是圣人之道,人如能做到恕就是仁人了。、程顥、程頤繼承了推己則為恕的思想,認為,人對上應該盡忠,待下應該盡恕。持久做到忠恕,便可以達到至誠的地步。朱熹也十分推崇孔子所倡導的忠恕之道。王廷相主張,君子要待人常恕,“養心裕德”就可使德感人,從而人人各得其所。可見,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陶冶一個人的品格,還能調整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一個人遵從恕道,就能為人寬厚,為改清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為社會著想,人間就會充滿愛意、禮讓和公正。所以,即使是在充滿競爭氣息的今天,恕道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恪守的美德。
怒的系列故事 目錄
晏子拒絕換新房
子皮讓相扶子產
鮑叔牙屈己讓相
楚王命官員絕纓
祁奚為國薦賢
藺相如寬宏大度
孟子提倡同情心
韓信胯下忍辱
孔融爭死留美名
甄宇單挑瘦羊
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燒信安眾心
劉備不嫁禍于人
陶謙讓城不傳子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