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被圍與突圍 本書特色
知識理性的手術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鋒,學院知識分子書齋內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懷。當代大眾文化批評的系列叢書,名家云集,筆鋒犀利,見解深刻,知識理性與人文關懷的雙重變奏。
被圍與突圍 內容簡介
《刀鋒文叢:被圍與突圍》表達了一位資深文學研究者的當代文化憂思。作者指出,在始終強大的環境中,“被圍”注定了陷落的命運,它讓人們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滿足,磨損理想,剿滅信仰,滋長狡黠。而這種境況的改變,只能以人們原本敏銳的感受力的恢復為前提。
被圍與突圍 目錄
自序
國學與軟實力
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答人民網記者問
啟蒙告退與國學昌盛——“國學熱”觀察之一
“國學”之有新與舊——“國學熱”觀察之二
對抗思維與國學——“國學熱”觀察之三
軟實力與硬道理——“軟實力”討論的觀察之一
“軟”中如何“硬”——“軟實力”討論的觀察之二
我們如何討論“軟實力”?——“軟實力”討論的觀察之三
文學與人文
現代與傳統:為什么被誤讀?——我的一段學術遭遇
“寒冷”的真相
語文與我的人生快樂
完善我們自己的“知識社會學”
世界知識與地方性知識
為什么需要中國現代文學?
我們為什么接受了這樣的文學格局?——文學史教育與多民族文學問題
神馬都是傳統
何處的漢學?怎樣的慌張?
中國現代詩學建設的三大難題
什么詩歌?誰的社會?——困惑于“詩歌與社會”的討論
近三十年中國新詩“偽問題”
十七年文學研究:為什么如此“熱”?
巴蜀經驗與本土文學
“中心”北京與“外圍”巴蜀——中國文化結構一瞥
“巴蜀學派”可以期許否?
巴金逝世與五四的終結?
百年艾青與中國新詩的精神傳統
在“合川”討論路翎的意義
白沙碼頭 重慶性格 莫懷戚
古琴與畫夢中的自我迷醉 ——張于《手寫體》
歷史現場與民間記憶
為什么是“二十世紀”?——嚴家炎先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另一種意義的“重返八十年代” ——《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 現代卷》
西方還是本土:中國詩學研究的世紀性命題——譚桂林《本土語境與西方資源》
是什么打動了我們?——濃妝淡抹的《***好不相見》
共和國歷史中的民間記憶——《我的一生 跋》
后記
被圍與突圍 節選
當代中國文學研究也是以中國之外的“世界”文學的情形為參照對象 的,比較文學成為理所當然的*主要的研究方式,該研究領域匯集了當代 中國文學研究實力強大的學者,中國學術界在此貢獻出了自己*重要的成 果。新時期中國學人重提“比較文學”首先是在外國文學研究界,然而卻 是在一大批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介入,或者說是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將 它作為一種“方法”加以引入之后,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有學者指出:“我們稱之為‘新時期’的文學研究,熱熱鬧鬧地搞了十多年,各種新理論、新觀念、新方法都‘紅’過一陣子。‘熱’過一陣子,但‘年終結賬’,細細一核算,我認為在這十幾年中扎根扎得*深,基礎奠定得*牢固,發展得*堅實,取得的成就*大的,還是*初‘紅’過一陣而后來已被多 數人習焉不察的比較文學。”當代中國文學研究設立了以“世界”文學現有發展狀態為自己未來目 標的潛在意向,并由此建立著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曾小逸主編的《走向 世界文學》一書不僅囊括了當時新近涌現、后來成為本學科主力的大多數 學者.集中展示了那一時期的主力學者面對“走向世界”這一時代主題的 精彩發言,而且以整整4萬5千余字的“導論”充分提煉和發揮了“走向世 界文學”的歷史與現實根據。更年輕一代的學人對于馬克思、歌德“世界 文學”著名預言的接受。對于“走向世界”這一訴求的認同,都與曾小逸 的這篇“導論”大有關系。一時間,僅僅局限于中國本身討論問題已經變 成了保守封閉的象征,而只有跨出中國、融入“世界”、追逐“世界”前 進的步伐,我們才可能有新的未來。1990年代以來,我們重新質疑了這樣將“中國”自絕于“世界”之外 的思想方式,更質疑了以“西方”為“世界”.并且迷信“世界”永遠“進化”的觀念。然而,無論我們后來的質疑具有多少的合理性,都不得不 承認,一個或許充滿認知謬誤的“世界”概念與幻識,恰恰*大限度地打 破了閉鎖的思維,讓我們在一個全新的架構中來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與生 命遭遇。這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重啟“世界”的概念,**次獲得新的“世界”的知識那樣。“世界”一詞.本源自佛經。《楞 嚴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也就是說,“世”為時間,“界”為空間,在中國文化的漫長歲月里,除了參禪論道.“世界”一詞并沒有 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描述他們現實感受的普遍用語。不過,在近代日本,“世界”卻已經成為了知識分子描述其地理空間感受的新語句,當時中國的 知識分子在談及日本見聞的時候,也就將“世界”引入文中,例如王韜的 《挾桑游記》,黃遵憲的《日本國志》。20世紀初,留日中國知識分子掀 起了日書中譯的高潮,其中,地理學方面的著作占了相當的數量,“大部 分地理學譯著的原本也是來自日本”。隨著中國留學生陸續釋譯的《世界 地理》《世界地理志》等著作的廣泛傳播,“世界”成為整個中國知識界 的基本語匯。“世界”一詞回傳中國、成為近現代中國基本語匯的過程,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認知現實的基本框架——地理空間觀念發生巨大改變的 過程: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以中國為中心。是的,在l00年前,正是中國中心的破滅,才誕生了~個更完整的“世界”空間 的概念,才有了引進“非中國”的“世界”知識的必要,盡管“中國”與 “世界”在概念和知識上被作了如此不盡臺理的“分裂”,但“分裂”的 結果卻是對盲目自大的終結,是對我們認識能力的極大的擴展。這,大概 不能被我們輕易否定。20世紀9。年代以后,學界開始反思,這些以西方化的“世界”知識為 基礎的思維方式會在多大的程度上壓抑和遮蔽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本 土”特色?我們是否就會在不斷的“世界化”追逐中淪落為西方“文化殖民”的對象?其實,l0O余年前,“世界”知識進入中國知識界的過程已經告訴了我 們一個重要事實:所謂外來的(西方的)“世界”知識的豐富過程同時也伴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壯大,本土的、地方的知識恰恰也獲得了生長的可能。l∞余年前的留目中國學生在獲得“世界”知識的同時,也升起了強烈“鄉土關懷”。本土經驗的挖掘、“地方知識”的建構與“世界”知識的引 入一樣令人矚目。他們紛紛創辦的反映其新思想的雜志,絕大多數均以各 自的家鄉命名,《湖北學生界》《直說》《浙江潮》《江蘇》《洞庭波》 《鵑聲》《豫報》《云南》《晉乘》《關隴》《江西》《四川》《滇話》 《河南》,等等。在這些以“地方性”命名的思想表達中,已經沒有了傳 統士人的纏綿鄉愁.倒是充滿了重審鄉土空間的冷峻、重估鄉土價值的理 性以及突破既有空間束縛的激隋。我們所看到的分明是一次次的精神的“還鄉”,他們在精神上重返自己原初的生存世界,以新的目光審視它,以 新的理性剖析它,叉以新的熱情激活它。出于對普遍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批判立場,克利福德·格爾茲教授 (Cliffordd Geertz)提出了“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并在《地方性知識》 一書中有過深刻的表述。“肝}胃的地方性知識,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 地方特征的知識,而是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而且地方性或者說局域性也 不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義上說的,它還涉及在知識的生成與辯護中所形成 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與亞文化群體的價值 觀,由特定的利益關系所決定的立場、視域等。”它要求“我們對知識的 考察與其關注普遍的準則,不如著眼于如何形成知識的具體的情境條件”…。在作為后現代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克利福德-格爾茲強調的是那種有別 于統一性、客觀性和真理的絕對性的知識創造與知識批判。P49-P51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