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現(xiàn)實與傳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864360
- 條形碼:9787503864360 ; 978-7-5038-643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物的現(xiàn)實與傳說 本書特色
《動物的現(xiàn)實與傳說》不是一本描寫動物趣味故事的少兒讀物,雖然編者王金美同樣會竭力用一些非專業(yè)工作者也能理解的詞匯來闡述動物生態(tài)、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雖然動物仍是其中的主題,卻不見得是真正意義上的主角,希望借動物來說明我們對動物的看法。從這一方面講,說它是一本帶有點兒哲學意味的書也不為過。有些敘述或許會顛覆很多人長期以來對動物形成的固有看法,但出發(fā)點肯定是嚴肅的,沒有故弄玄虛的噱頭。耐心讀完本書,可能會使您對人與動物的關系進行重新的思考。
動物的現(xiàn)實與傳說 內容簡介
人類自遠古時代起就與身邊的動物有了密切的關系,*早的人類只會追逐獵物或被動物當成獵物追逐,彼此的關系就如同自然界任何動物之間的彼此關系一般,簡單、直接。后來通過向動物學習捕獵技巧,學習動物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使得我們逐漸在自然生存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捕獵者。無論是體力還是靈敏度,我們都無法與絕大多數(shù)動物相比,有人覺得是我們出色的智力彌補了種種不足,但是在原始社會,先人同猛獸搏斗時,智力的優(yōu)勢并不能在徒手或只有石頭和木棒的條件下占到先機,我們能夠*終發(fā)展到今天這一步,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造物主的眷顧。我們的祖先看待野生動物的態(tài)度似乎比我們更客觀,他們至少懂得敬畏自然,似乎意識到人類能夠生存、繁衍,在自然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不只是由于有了更發(fā)達的大腦。于是很多關于動物的傳說就成為先民們原始宗教的雛形,在達爾文之前的相當一段時間里,甚至迄今在文明的長鞭未能觸及的偏遠地域,還有人篤信自己是鷹或蛇的后代。
動物的現(xiàn)實與傳說 目錄
**章 動物--會動的物體?
**節(jié) 動物的感覺
動物的感官感覺
方向感和時間感
奇妙的第六感覺
第二節(jié) 動物的能力
認知和判斷能力
使用工具
社會行為
共生和寄生
速度與攻擊力
進化和適應
第三節(jié) 野生動物的情緒
應激
膽怯與謹慎
有限的勇敢
憤怒及悲傷
第二章 人對動物的理解
**節(jié) 恐懼感的由來
關于吃人
詛咒和報應
被妖魔化(神化)的動物
第二節(jié) 兇惡感的形成
嚇人的外貌
關于動物的毒性
互殘與自殘
食尸和吸血
第三節(jié) 動物有道德感嗎
利他行為的分析
習性和本性
集體觀念與出賣同類
第四節(jié) 擬人化的誤區(qū)
動物怎樣理解人的語言
學舌和學藝
寵物情結
第三章 想象的差距
**節(jié) 動物為何怕人
第二節(jié) 危險的避險方法
裝死
舉火
上樹
緊盯策略
以攻為守
第三節(jié) 野人離我們有多遠
第四節(jié) 膚淺的益害觀
第三章
**節(jié) 選擇的理由
第二節(jié) 蒼白的口頭“保護”
第三節(jié) 科學放生
第四節(jié) 落實保護措施的保障
第五章 動物的保護
**節(jié) 食肉寢皮
野味的誘惑力
家養(yǎng)動物的歸宿
高產(chǎn)之憂
第二節(jié) 除害
文化影響觀念
害獸的概念
除害的尷尬
第三節(jié) 取樂
物種歧視
虛假欲望的滿足
虐殺之過
殘酷的玩賞愛好
第四節(jié) 研究與利用
無私的替身
動物人藥
第六章 共存的思考
**節(jié) 地球還有諾亞方舟嗎
動物多少才合適
旅鳩的啟示
環(huán)境透支
第二節(jié) 距離與平衡
第三節(jié) 老虎吃熊貓怎么辦--人類對自然的干預
第四節(jié) 動物園的變遷
依然相信神話的時代(代結束語)
動物的現(xiàn)實與傳說 節(jié)選
【熊】 棕熊和北極熊在個頭上比獅、虎更碩大,力量上也絲毫不遜色,它們是雜食動物,偏愛肉食,在合適的機緣下,傷人或者進而吃人是很自然的。 憨態(tài)可掬的熊類給人的**印象并不是兇惡,這也正是它們的危險之處,人們措不及防地就被“大玩具”傷了。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規(guī)律,即體型龐大的動物需要用比較容易得到的食物來維生,因此大象、犀牛、河馬等巨獸都是用植物作為主食的,大洋中的須鯨則吃數(shù)量龐大的小蝦。熊類可能處在選擇食物的臨界點上,身體結構上是典型的食肉動物,但是要獲得能滿足它們大胃口的肉食方面顯然有困難,于是不得不采取吃部分植物或耐饑能力增強這樣的生存策略。 熊傷人的情況多半發(fā)生在人與它們的陡然相遇時,人對熊的危險性估計不足。譬如,國內就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可以跑得幾乎像馬那樣快,有些人還幼稚地認為它們不吃死尸!因為在習慣上不常見到棕熊那樣的種類大肆捕食大型動物,所以錯誤地認為它們大概不吃大動物,殊不知它們至少機會性地從其他捕食動物口中掠奪一些腐肉之類的食物。從機敏性方面看,它們不容易捕捉像鹿那樣靈活的動物,但是人類的運動能力比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都差,那就另當別論了。 熊類在有人居住的地區(qū)常光顧垃圾堆那樣的免費午餐場所,跟人的沖突并不直接,不幸的傷人事件或多或少地歸因于我們不了解熊的行為習性。在國外被熊傷害的案例中,試圖過分接近它們的攝影師和觀光者占了很大的比例,熊感受到壓力后出于自衛(wèi)的初衷而傷人。北極熊的情況跟棕熊相似,動物專家稱,帶著幼仔的母熊和發(fā)情期的公熊尤其危險,但是只要我們在同這些大動物打交道時小心謹慎,許多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熊家族中的黑熊、馬來熊、眼鏡熊和懶熊有傷人的事件,但沒有確鑿的吃人證據(jù)。 【大型爬行類】 巨蟒和大型鱷魚(如灣鱷、尼羅鱷、美洲鱷)有傷人和吃人的記錄,尤其是大鱷魚傷人在某些地區(qū)還有相當多的報道。從生理特點來看,活得很長的某些爬行動物只要不斷得到食物營養(yǎng),理論上就不會停止生長,體型因此可以長得很大,曾經(jīng)有蟒和鱷魚的體長接近9米的記錄,那樣的龐然大物吃人毫不困難。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