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逝去的風韻-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347155
- 條形碼:9787501347155 ; 978-7-5013-471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逝去的風韻-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 本書特色
★ 12開精裝,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 攝影師漢茨· 馮· 佩克哈默出身于攝影世家,多次來華攝影,足跡遍布大江南北,1928年出版中國首部人體攝影集《百美影》在歐洲引起廣大反響
★ 照片通過建筑、人物、情景再現,勾勒出老北京百年前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致、百態眾生和社會風俗
★ 附有中國歷史年表、地名索引、英文題名索引
自從1860年英國人費利斯·比托拍攝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場景,留下了中國系列照片影像以后,很多外國旅華攝影師都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了一段特定視野中的中國歷史。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拍攝的風景、建筑、人物和歷史事件等各種題材的老照片,向世入展示了神秘面紗下的東方神韻。
展覽“逝去的風韻一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中所展示的老照片均來自德國攝影師漢茨·馮佩克哈默。1913年,身為水兵的漢茨隨奧地利戰列艦“伊利莎白皇后號”遠航來到中國,此后,他在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淹留十年之久,拍攝了大約15000幀有關中國的照片。
本次展出的老照片均攝于1914年至1927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中國各地激蕩著革命的洪流,北京在傳統與現代的裂變中舉步維艱。當皇家的光環漸漸消散之時,漢茨·馮·佩克哈默透過鏡頭記錄了古都北京的另一番景象:北京城如慣性一般依然沉浸在舊式王朝的睡夢中,上至末代皇帝和貴族階層下至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者,仍然遵循既有的生活軌道默默行走,正如同二百年來一直在玉泉山拱橋下默默往返的送水駝隊一般;同時,西洋文化也潤物無聲地進入了這座古老而迷離的城市悄然地植入百姓日常生活,傳統與現代以自有的方式相遇并融合,就好像哈德門附近使館區小洋樓和老北京四合院自然而和諧的毗鄰。
漢茨·馮·佩克哈默出身攝影師之家,他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個人特色,選景、構圖以及對瞬間的捕捉均獨具慧眼,而其對京城各色市井人物的特寫*為動人心弦:端著一只冒熱氣兒的大口碗的路邊攤販;圍在火堆旁休憩的下層百姓;坐在路邊聚精會神绱鞋的老婦人;牽著駱駝的老者……這些平凡老北京人身上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生活的艱辛,更有積極面對困境的樂觀心態。盡管漢茨·馮·佩克哈默鏡頭下的北京只有黑白灰,但是生動的人物和端莊的建筑卻在黑白光影中愈發地鮮活起來。縱使當年有限的攝影技術無法呈現這座城市的色彩,卻也難以掩蓋這古城骨子里散發出的流光溢彩的美麗。這是一座沉靜內斂的城市,日復一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物在城中川流不息,各種異國文化也在此地激蕩不止,但北京城仍然溫柔而堅定地固守著自己的本色。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寫的《逝去的風韻: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收錄德國攝影師佩克哈默于1914-1927年拍攝的北京老照片100幅,分編為宮闕園林、街衝市井、寺廟宮觀、百姓生活四個單元,并有中英文說明。附有中國歷史年表、地名索引、英文題名索引。本圖冊反映了當時北京城的面貌和市井生活,使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再次領略用攝影技術封存的老北京城的風韻。
老北京的城墻↓
運送宮廷用水的駱駝隊↓
大戶出殯的場面↓
逝去的風韻-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德國攝影師佩克哈默于1914-1927年拍攝的北京老照片100幅,分編為宮闕園林、街衝市井、寺廟宮觀、百姓生活四個單元,并有中英文說明。附有中國歷史年表、地名索引、英文題名索引。本圖冊反映了當時北京城的面貌和市井生活,使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再次領略用攝影技術封存的老北京城的風韻。
逝去的風韻-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 目錄
逝去的風韻-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老北京 節選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