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思想的余燼 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批評書系:思想的余燼》是作者劉復生**部正式的文集,收錄了從事“學術研究”以來半數左右的論文。文集的編選,使其有機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較為系統的閱讀,而這種人格分裂式的陌生閱讀體驗,不期然間有了回顧成長歷程的象征意味,并意外地獲得了令人感慨的儀式感。編文集不只是一種技術性工作,它還會成為激活既往生命史的契機:附著在往日文字上的生命的歷史性,得以在當下清晰展開。這些文字出人意料地召回了當初寫作時的情境與心境,那些生動的個人經驗。
思想的余燼 目錄
五四的三個三十年:當代史中的五四敘述
反思八十年代:“新啟蒙主義”文學態度及其文學實踐
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危機與時代意義
“主旋律”文學:尷尬的文壇地位與曖昧的文學史段落
記憶與變遷:紅色娘子軍與當代女性的政治策略
蛻變中的歷史復現:從“革命歷史小說”到“新革命歷史小說”
“新革命歷史小說”的身體修辭
純文學的迷思與底層寫作的陷阱
“反腐敗”小說的表意模式與敘事成規
商業時代的“主旋律”
“主旋律”文學的現狀與前景展望
先鋒小說:改革歷史的神秘化
文化批評與文本分析
另類的宗教寫作:張承志宗教寫作的意義
羅坎式現代化及其后果
歷史的詭計與反諷
耿占春:敘事時代的抒情詩人
歷史遺忘癥與暖昧的個人記憶
多多詩歌寫作的歷史演進
無望的反抗
學人研究與學術評議
想象一個新世界
“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批判
文學史復雜性及其解釋學
歷史規約與文學的自律性
保留差異:文學史闡釋的意義
穿越語言圖繪歷史
啟蒙文學史觀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民族主義與中國文學的百年命運
“草根”詩學的意義
詩歌史論
歷史的亡魂還是現代性的幽靈
論20世紀90年代詩學批評中的“身份”問題
南方寫作:中國新詩寫作的可能性
后記
思想的余燼 節選
事實上,革命歷史文學資源的再度復活,對應著中國社會深刻的歷史轉折與主流意識形態的轉向,時代語境的巨變生成了新的革命歷史想象。
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國家意識形態已經是一種區別于以往的全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期的新型意識形態。這種新的意識形態戰略將在兩個方向上保持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它仍將維護舊有的革命理想與價值觀的神圣性——新意識形態無法回避這份精神與歷史遺產,仍將強調這種正統繼承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在新的市場社會中,國家的施政理念與社會理想已出現重大變化,對社會主義經典命題如平等、人民民主、資本主義等都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已經部分地轉移到經濟增長與維護國家穩定上來,所以,發展、再發展的美好前景及安定團結將是新意識形態的重心。
在這種意識形態轉向的背景下,十七年時期“革命歷史小說”的創作資源在當下語境中的復現,就有了特別的意義: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延續了舊有的革命的意識形態,強調了現實秩序(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革命性的合法起源;另一方面,它又小心翼翼地清除或淡化了那些舊有的革命歷史題材模式與現實秩序不相融的部分(對革命理想性的追求,階級平等等政治訴求)。事實上,二者之間的關系有時比較緊張。這種緊張在“新革命歷史小說”中留下了投影。即,一方面,“新意識形態”重申了自己作為革命歷史的合法繼承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暗中質疑了革命遺產的內在價值——“告別革命”,全力追求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新革命歷史作品傳達的正是一種與舊有的意識形態大為不同的對革命歷史的想象。
……
思想的余燼 作者簡介
劉復生,1970年12月生,山東菏澤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于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兼任海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天涯》雜志特約編輯。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專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理事,海南省文聯文藝批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獲第五屆“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首屆“海南省文藝評論獎”特別獎、海南大學“兩吳科研獎”一等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成果表彰獎等。著有《歷史的浮橋——世紀之交“主旋律”小說研究》、《海南當代新詩史稿》等,另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天涯》等雜志發表論文80余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曾主持國家級及省級課題多項。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