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游心集 陳眾議自選集(2011/1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900700
- 條形碼:9787564900700 ; 978-7-5649-0070-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游心集 陳眾議自選集(2011/11) 本書特色
陳眾議,浙江紹興人氏,1957年10月生,曾就讀于復旦大學,后游學美洲,獲西班牙語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土生導師,并兼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游心集(陳眾議自選集)》精選其有關拉美及西班牙文學的研究成果,并輔以其小說創作,使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獲得了相得益彰的互動。
游心集 陳眾議自選集(2011/11) 內容簡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幾乎是古今中外難得的一種共識。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如果是客觀的,那么何以為美?如果是主觀的,那么人的審美能力從何而來?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諸如此類,問題多多。《陳眾議自選集:游心集》分評論、隨筆、小說三部分,分別收錄了《伊比利亞文化及文學的形成》、《西班牙神秘主義》、《流浪漢小說一瞥》、《巴羅克文藝探源》、《洛佩及其文學王國》、《塞萬提斯的矛盾》等作品。
游心集 陳眾議自選集(2011/11) 目錄
伊比利亞文化及文學的形成
西班牙神秘主義
流浪漢小說一瞥
巴羅克文藝探源
洛佩及其文學王國
塞萬提斯的矛盾
卡爾德隆的秘訣
文學“爆炸”芻議
魔幻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
心理現實主義
論博爾赫斯
論加西亞馬爾克斯
阿連德的本色與雜色
新世紀西語小說管窺
隨筆
論愛情
論友情
論童心
論想象
民族性與世界性
跨國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學與文化
小說
張姨
雪兒
凱西
春天的故事
夏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
后記
游心集 陳眾議自選集(2011/11) 節選
伊比利亞文化及文學的形成 盡管考古學家在以卡斯蒂利亞為“中心”的伊比利亞半島(Iberia,史 學界普遍認為伊比利亞是當地初民對整個半島的統稱)發現了大量證明舊石 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初民足跡的巖畫、石器、骨器和青銅器, 但人類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早記載始見于鐵器時代。其中古希臘人是這樣描 寫伊比利亞先民的:“他們身材矮小,膚色黝黑,恰似北非居民……”(《 墨西哥西班牙語百科》、《西班牙大百科》等在“西班牙”或“伊比利亞” 條上均有類似記錄,但遺憾的是都沒有加注明確的出處)公元前千年左右, 腓尼基人入侵并占領了南部沿海地區。隨后是希臘人從地中海由東北至西南 的擴張。但大規模的種族行動是在公元前后發生的。迦太基人以增援腓尼基 兄弟為由捷足先登,率先搶占了伊比利亞南部;后來的羅馬人只能以埃布羅 河為界,屈尊與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然而,迦太基人不久先發制人,向羅 馬人發動進攻(因而落得個“背信棄義者”的罵名)。經過浴血奮戰,羅馬軍 隊*終贏得了勝利,并一鼓作氣蕩平了迦太基人的領地,在“伊斯巴尼亞” (Hispania,羅馬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稱)建立了盧濟塔尼亞(今葡萄牙)和 貝梯卡、加利西亞、塔拉戈納、迦太基等(今西班牙)行省。到了公元二三百 年,為了安撫蠻悍的日耳曼部族,羅馬人作出了很多讓步。然而也正是在這 個時候,日耳曼人得寸進尺,開始向西南歐遷侵,其中到達伊比利亞半島的 多為支族汪達爾(霍達)人、斯維匯人和阿拉諾人(他們在西方語言中又成了 “野蠻人”和“文化毀滅者”的代名詞)。其時,羅馬帝國已經左支右絀、 搖搖欲墜,再也抵擋不住日耳曼人和新興民族的反叛了。如今的西班牙(“ 西霍達王國”,與之對應的“東霍達王國”即后來的東法蘭克王國,位于今 意大利境內)以及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幾乎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葡萄牙當 時隸屬于西班牙,她一直要到1143年才完全獨立,16世紀又復歸西班牙,后 重新獨立。至此,伊比利亞無論人種還是文化均已相當混雜,但其主要文字 的**源頭仍是西羅馬時期的拉丁文。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建立,拉丁語成為 所有行省的官方語言,但它和羅馬帝國一樣,似乎沒有來得及在這一地區獲 得新生。倒是由拉丁語衍生的一些方言(各地的口頭拉丁語)創造了這一地區 的*初的文化繁榮。這一文化后經與相對落后的日耳曼文化融合,再經與猶 太希伯來文化、吉卜賽文化、阿拉伯文化,尤其是與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和化 合,催生出絢麗多彩、與眾不同的伊比利亞文化。且說未開化的日耳曼人和 精明強干的猶太人、浪跡天涯的吉卜賽人對早期伊比利亞文化形成所作的貢 獻,雖然較之阿拉伯人當大為遜色,卻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基因 。前者除了軍事、人口方面的優勢,還為伊比利亞文學孕育了*初的史詩 (Gestas);后者的相當一部分人口從格拉納達和平進入西班牙后,在弗拉明 戈舞蹈等藝術形式上留下鮮明印記,同時則悲慘地成了詩人和藝術家挖苦的 對象。再說摩爾人(阿拉伯人和北非柏柏爾人)在西羅馬全線崩潰后乘虛而入 ,侵占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片領土。當然,摩爾人沒有破壞也未能馬上致力 于建設殖民地文化,但原因可能并不完全像多數學者認為的那樣是內訌或者 更為殘酷的戰爭。可以說,除了卡斯蒂利亞等少數王國自始至終比較堅決地 捍衛各自的領土完整之外(正因為如此,卡斯蒂利亞后來成了“光復”的主 力并*終使卡斯蒂利亞語擢升為西班牙地區的通用語言),摩爾人幾乎沒有 遭遇大的抵抗而在伊比利亞南部地區長驅直入如臨無人之境,因為剛剛擺脫 羅馬統治的伊比利亞當時正處在一種文化“真空”狀態,而阿拉伯人帶來的 恰恰是發達而且不同于拉丁文化的東方伊斯蘭文明。因此,與伊斯蘭文明在 東方的境遇相反,多數伊比利亞新興的哥特式基督教徒對新的闖入者表現出 了異乎尋常的寬容,并且如饑似渴地接受和吸納了阿拉伯文化。與此同時, 伍麥葉時代的王子們在殖民地的早期建設中也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開明。這 可能是一種投桃報李式的禮尚往來和良性循環。總之,以科爾多瓦為中心的 伊斯蘭文化體系迅速形成,并向四周輻射。當時,科爾多瓦吸引了大批志向 高遠的東方學者。但這一文化的傳播卻相當得緩慢,語言很可能是其中的主 要障礙。因此,即便是在安達盧西亞的伍麥葉王朝開始擁有了大量第三代、 第四代土生穆斯林的時候,阿拉伯文也未能在廣大的哥特式基督徒中流行起 來。奇怪的是,許多伊斯蘭民歌民謠和傳奇故事倒生下根來。尤其是民歌民 謠,由于朗朗上口而得以在阿拉伯裔和非阿拉伯裔居民中流傳。從現有資料 看,*早的伊比利亞(或西班牙)一阿拉伯文學作品可能生成于公元8世紀前 后。此后,著名學者伊本·阿卜迪·拉比西行,他帶去了著名的《罕世瓔珞 》并衍生出影響深遠的西班牙一摩爾文學作品。《罕世瓔珞》凡25卷,廣泛 萃取阿拉伯詩文精華,被認為是東方詩學巨著,不僅對西班牙文學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而且“出口轉內銷”,在阿拉伯世界廣為流傳。后來興盛于阿拉 伯世界和伊比利亞半島的“俚謠”即“擇吉爾”(“Zajal”或“zejel”)很 可能就是從拉比時代生發的。它接近于古二重韻詩,主要用拉丁方言,詩句 包含幾個韻節,主韻在韻節之末,比較適合于行吟詩人吟唱。這種詩體在12 世紀初葉達到高峰,產生了以伊本·古斯曼為代表的“擇吉爾”非行吟詩人 。之后廣泛流行于伊比利亞南部的西班牙猶太人多韻詩——“彩詩”即“穆 媧啥哈”(“Muwashaha”)和綴于“穆媧啥哈”之后的早期西班牙語詩歌“ 綴詩”即“哈爾恰”(“Jarcha”)都是由它催生的。應當說,摩爾人自入侵 到7—8個世紀后敗北撤退,始終未能推廣阿拉伯語,但其文學卻潤物細無聲 地融入了伊比利亞文化,并為卡斯蒂利亞語及其文學埋下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從目前擁有的史料看,卡斯蒂利亞語的初始形態基本上是由拉丁文加本土 語匯和希伯來語匯、阿拉伯語匯構成的。 可見伊比利亞文化是多元與混雜的產物。歐洲*早的抒情詩“哈爾恰” 便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而這個“混血兒”的發現不僅使卡斯蒂利亞語 (即西班牙語)文學的歷史從12世紀上移到了11世紀甚至更早,而且改寫了以 法國南部普羅旺斯民歌為*早抒情詩的歐洲文學的歷史。 ……
游心集 陳眾議自選集(2011/11) 作者簡介
陳眾議,浙江紹興人氏,1957年10月生,曾就讀于復旦大學,后游學美洲,獲西班牙語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土生導師,并兼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拉美當代小說流派》、《加西亞·馬爾克斯評傳》、《博爾赫斯》、《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研究》、《堂吉訶德的長矛》、《塞萬提斯學術史研究》等,另有小說《玻璃之死》、《風醉月迷》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