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東北天然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861505
- 條形碼:9787503861505 ; 978-7-5038-615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北天然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 內容簡介
由張會儒和唐守正等編著的《東北天然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共分6章:第1章為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理論與技術體系,主要內容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概念和內涵、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技術體系框架、森林景觀生態規劃、近代森林經營思想、森林生態經營的規劃決策以及生態采伐作業技術等;第2章至第5章為東北典型森林類型的結構調整技術實例;第6章為大興安嶺火燒跡地森林恢復技術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大興安嶺火燒跡地空間分布格局、火干擾對土壤理化性質、溪流水質、植被多樣性及群落結構、森林npp的影響以及火燒跡地人工恢復技術模式等。 本書的內容反映了東北天然林可持續經營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該書的出版對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研究有所推動。
東北天然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 目錄
前言第1章 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理論與技術體系 1.1 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概念和內涵 1.1.1 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概念 1.1.2 森林系統經營的內涵 1.2 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技術體系框架 1.3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 1.4 近代森林經營思想 1.4.1 新林業 1.4.2 近自然林業 1.4.3 森林可持續經營 1.5 森林生態經營的規劃決策技術 1.5.1 計算機和“3s”技術 1.5.2 檢查法 1.5.3 森林類型多樣性*大覆蓋模型技術 1.5.4 森林多目標經營規劃技術 1.5.5 林分結構化經營技術 1.5.6 林分擇伐空間優化系統 1.6 森林生態采伐作業技術 1.6.1 采伐方式優化與伐區配置 1.6.2 集材方式選擇和集材機械的改進 1.6.3 保護保留木的技術措施 1.6.4 伐區清理措施的改進 1.7 森林生態采伐更新作業規程 1.7.1 森林采伐類型和方式 1.7.2 伐區調查設計 1.7.3 禁伐區和緩沖區 1.7.4 采伐作業設計 1.7.5 集材方式 1.7.6 工程設計 1.7.7 伐木作業 1.7.8 森林更新 1.7.9 伐區清理 1.7.10 采伐評估 1.8 小結第2章 東北天然林林分和景觀層次多目標經營規劃技術研究 2.1 森林多目標經營規劃研究進展 2.1.1 規劃層次 2.1.2 森林多目標規劃模型與優化算法 2.2 研究區概況 2.3 汪清林業局森林多目標經營規劃主要參數 2.3.1 主要森林類型林分地上生物量和碳貯量估計模型 2.3.2 落葉松云冷杉林土壤碳密度 2.3.3 蒙古櫟林土壤碳密度 2.4 基于矩陣生長模型的林分多目標經營規劃技術 2.4.1 落葉松云冷杉林矩陣生長模型 2.4.2 多目標經營模擬 2.4.3 基于遺傳算法的林分多目標經營規劃 2.5 基于潛在植被的近自然多目標森林景觀規劃技術 2.5.1 規劃方法 2.5.2 案例分析——以吉林省汪清林業局金溝嶺林場為例 2.6 包括碳貯量和木材目標的森林經營規劃研究 2.6.1 基礎數據 2.6.2 生長模型 2.6.3 多目標規劃模型 2.6.4 結果與分析 2.6.5 結論與討論第3章 基于空間結構優化的東北天然林生態系統結構調整技術研究 3.1 試驗區概況 3.2 研究方法 3.2.1 數據調查方法 3.2.2 林分狀態分析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林分樹種組成數量特征 3.3.2 林分直徑分布特征 3.3.3 林分空間結構特征 3.3.4 林分樹種多樣性 3.3.5 林分更新特征 3.3.6 林分自然度等級 3.3.7 林分經營迫切性與經營方向 3.4 結構調整技術 3.4.1 采伐方式 3.4.2 培育和保留對象 3.4.3 結構調整措施 3.5 經營效果評價 3.5.1 空間利用程度評價 3.5.2 樹種多樣性評價 3.5.3 樹種組成評價 3.5.4 樹種的競爭態勢 3.6 小結第4章 長白山天然林結構調整技術研究 4.1 落葉松云冷杉林結構特征及變化研究 4.1.1 落葉松人工林天然化研究概況 4.1.2 數據與調查方法 4.1.3 人天混林林分水平結構特征分析 4.1.4 人天混林林分空間結構研究 4.1.5 結論與討論 4.2 云冷杉針闊混交林結構調整技術研究 4.2.1 天然異齡林林分結構和生長收獲研究概述 4.2.2 研究區云冷杉針闊混交林概況 4.2.3 研究數據收集 4.2.4 確定云冷杉針闊混交林林分*優結構的思路和方法 4.2.5 云冷杉針闊混交林的生長分析 4.2.6 然云冷杉針闊混交林林分*優結構 4.2.7 結構調整技術方案 4.2.8 結論與討論第5章 小興安嶺次生林結構調整技術研究 5.1 天然次生林主要樹種單木生長模型的研究 5.1.1 與距離無關的單木胸徑生長模型 5.1.2 樹高預測模型 5.1.3 單木枯損模型 5.2 天然次生林主要樹種林分生長模型的研究 5.2.1 基礎數據的來源 5.2.2 地位級指數導向曲線 5.2.3 林分密度指數(sdi) 5.2.4 林分生長與收獲模型 5.3 天然次生林直徑分布模型的研究 5.3.1 直徑結構分析 5.3.2 直徑結構模擬 5.4 天然次生林林木競爭及林分空間結構 5.4.1 研究地區概況 5.4.2 數據收集及整理 5.4.3 主要林分類型林木競爭及林分空間結構 5.5 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間結構優化經營模型的建立 5.5.1 林分空間結構指標 5.5.2 邊緣校正方法 5.5.3 空間結構優化方法 5.5.4 約束條件的設置 5.5.5 空間結構模型設計 5.5.6 模型求解 5.6 天然次生林經營模式 5.6.1 空間結構優化結果 5.6.2 空間優化經營模式第6章 大興安嶺火燒跡地森林恢復技術研究 6.1 國內外研究現狀 6.1.1 林火對土壤理化性質影響 6.1.2 林火對森林資源的影響 6.1.3 林火對溪流水質的影響 6.1.4 火燒跡地植被恢復的研究 6.2 研究區概況和研究方法 6.2.1 研究區概況 6.2.2 研究方法 6.3 火燒跡地空間分布格局 6.3.1 不同等級林火面積 6.3.2 不同等級林火次數 6.3.3 不同等級林火平均面積 6.3.4 小結 6.4 火干擾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6.4.1 火干擾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6.4.2 火干擾對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 6.4.3 小結 6.5 林火對溪流水質的影響 6.5.1 林火對溪流溫度和ph值的影響 6.5.2 林火對溪流幾種主要陽離子濃度的影響 6.5.3 林火對溪流總鐵以及可溶性鐵濃度的影響 6.5.4 林火對溪流幾種陰離子濃度的影響 6.5.5 林火對離子濃度增加幅度的影響 6.5.6 林火對離子濃度月變化的影響 6.5.7 小結 6.6 火干擾對植被多樣性及群落結構的影響 6.6.1 火燒跡地火后恢復時期植被多樣性的變化 6.6.2 火燒跡地火后恢復時期植被群落的動態變化 6.6.3 火燒跡地不同火燒年限的植被群落結構 6.6.4 火干擾對喬木生長及天然更新的影響 6.6.5 小結 6.7 林火對森林npp的影響 6.7.1 喬木層npp恢復 6.7.2 灌木層生物量的恢復 6.7.3 小結 6.8 火燒跡地人工恢復技術模式 6.8.1 林木生長調查與測定 6.8.2 土壤調查與測定 6.8.3 植被更新 6.8.4 立地分類 6.8.5 人工更新恢復模式 6.8.6 小結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