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垣曲上亳 目錄
垣曲上亳 節選
《垣曲上亳》是位于山西省的垣曲上亳遺址2002年和2003年的考古發掘報告。上亳是垣曲境內一處非常重要的古遺址,其文化層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早期一直延續到漢代,出土了各種陶器及部分骨器、石器、蚌器、鐵器等,為進一步研究垣曲盆地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垣曲上亳》適合于從事文物考古研究特別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學者,以及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垣曲上亳 相關資料
插圖:圖三九顯示出,筆者所劃分的三類黑陶,相互之間均有交叉,說明三者器表化學成分之間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圖四。的分布與圖三八相同,只是變量不同,前者以時期為參考,可看出龍山時期的黑陶相對集中,與仰韶晚期、廟底溝二期沒有交叉。依據目前對黑陶制作工藝的研究②,通常認為與滲碳工藝有關。在藏族傳統制陶工藝的調查中,其間對黑陶燒制過程的展示③,再次用實例證明滲碳(煙熏)才是黑陶制作工藝中的關鍵。所以對黑陶的研究應主要對其燒造工藝中碳含量及燒失量的變化進行分析。就目前的測試結果,可總結如下結論:黑陶的胎土成分與其他陶片成分相近,說明黑陶亦為本地生產;黑陶器表與胎土成分的差異,顯示出黑陶器表經過專門的加工處理,目前已認可其與滲碳工藝有關;筆者所劃分的三個類別,器表之間或胎土之間均無大的差異,但因受所測元素中無碳元素的限制,不排除三個類別的差異在于其器表滲碳量多少的不同而導致器表黑色程度的不一致;就不同時期器表化學成分來說,龍山時期的樣品相對集中,或許與其工藝的進步有關,此外,仰韶晚期與廟底溝二期樣品之間交叉分布,而龍山時期與二者均無交叉,可認為前二者之間在黑陶器表的處理方面,工藝無大的差異,二者之間關系較密切,均處于過渡階段,至龍山時期,黑陶的制作工藝有所發展并相對成熟。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