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游國恩文選 目錄
游國恩文選 節選
《游國恩文選》內容簡介:游國恩先生畢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學術研究,特別是對《楚辭》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游國恩文選》精選代表性論文17篇及讀書筆記多則,以期全面展現其學思歷程。
游國恩文選 相關資料
插圖:東遷者,即《惜往日》“遷臣”之謂,亦即《史記》本傳“頃襄王怒而遷之”之謂,非東遷于陳之謂也。且以郢都言,陳雖可云在東,實則偏于郢北。故《楚世家》謂襄王兵散,不復戰,東北保于陳城(按:此本《秦策》四)。其立言最切當而無語病。惟《秦策》一及《韓非子》俱言東伏于陳,但言東而不言東北,易與此文東遷之義混,而船山遂有此失矣。至屈子之入江南也,乃既放陵陽,九年不反之后,始自此折而西南,上訴江湖以人辰、溆耳。《涉江》所記是也。蓋《哀郢》與《涉江》雖皆敘遷逐所經之地,而《哀郢》則記再放之初,始郢都而終陵陽。《涉江》則述久放之后,始鄂渚而終辰、淑。所謂“哀南夷之莫吾知,旦余濟乎江、湘”,明承《哀郢》而來也。(南夷散處今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南部,及湖南一帶之地。吳起所謂其居左彭蠡右洞庭者也。注家以為屈子斥楚人者固非。即船山但謂指武陵西南蠻夷者亦有間。何者?彼固不知《涉江》所云“濟江、湘”者,乃敘自陵陽啟行以溯江、湘之事,非已至辰、沅之辭也。)觀《哀郢》日:“遵江夏以流亡。”又日:“上洞庭而下江。”又日:“背夏浦而西思。”又日:“當陵陽之焉至。”其逾岳州,經江夏,直至陵陽,而未嘗入湖可知矣。《涉江》日:“乘鄂渚而反顧。”又日:“乘齡船余上沅。”又日:“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又日:“入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其由放所訴江入湘之路,又可見矣。蓋夏浦即今漢口,鄂渚即今武昌。《哀郢》自西徂東,故背夏浦而西思;西思者,西思郢都也。《涉江》從陵陽至湖、湘,復經鄂渚,故乘鄂渚而反顧,反顧者,回顧放地也。此雖前后相承,而分明截然兩事;故一在仲春,一在秋冬之間,自不可同日而語。使屈子再放之初,果徑逐于辰沅者,但自郢渡江而至武陵可矣,何必迂道東行,逾夏浦而遠至陵陽乎?則茲篇所紀乃遷逐于陵陽,而非遷都于陳也,復何疑焉?
游國恩文選 作者簡介
游國恩(1899-1978),字澤承,江西臨川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預科,后升入本科,并開始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畢業后回到故鄉,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第四中學、臨川中學、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學、江西省立第一中學。1929年,受聞一多之聘,到武漢大學任講師,講授中國文學史。1931年到山東大學(前身為青島大學)任講師、教授。后任華中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隨西南聯大迂回北京。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著有:《楚辭概論》、《讀騷論微初集》、《離騷纂義》、《天問纂義》、《楚辭注疏長編》、《中國文學史講義》等。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