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88387
- 條形碼:9787030288387 ; 978-7-03-028838-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 目錄
前言縮寫和縮略語第1章 世界與中國能源發展概況1.1 世界能源發展回顧1.1.1 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在統計上呈現較強正相關性1.1.2 能源彈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特征1.1.3 世界各國單位GDP能耗降幅差異較大1.1.4 能源消費不平衡格局無顯著改善1.1.5 能源貧困及其引致的健康問題依然嚴重1.1.6 世界能源貿易穩步增長,天然氣貿易日益突出1.1.7 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導致了嚴重的污染和碳排放問題1.2 2008~2010年世界能源發展新趨勢1.2.1 世界經濟新變化與全球金融危機1.2.2 世界能源發展新變化1.3 七國集團和金磚四國能源結構變化特征1.4 中國能源發展回顧1.4.1 以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較高的經濟增速1.4.2 能源供應保持較快增長,能源自給率有所下滑1.4.3 經濟結構仍呈現能源密集型態勢,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進程加快1.4.4 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較快,碳減排壓力增大1.5 中國能源發展新變化與趨勢1.5.1 能源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1.5.2 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能源需求減緩1.5.3 能源供應多元化總體進程加快1.5.4 節能降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1.5.5 2008年中國能源流分析1.6 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途徑1.6.1 能源需求總量巨大且存在較多不確定性1.6.2 人均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相對不足1.6.3 能源活動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并影響居民健康1.6.4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能源挑戰1.6.5 改善能源效率是應對能源挑戰的重要且有效途徑第2章 能源效率與經濟系統關系及能源效率測度問題2.1 能源效率及其與經濟系統關系的再認識2.1.1 能源效率的認識2.1.2 能源效率的測度2.1.3 能源效率與經濟系統2.1.4 能源效率與節能2.2 能源效率的測度指標與方法2.2.1 能源宏觀效率2.2.2 能源實物效率2.2.3 能源物理效率2.2.4 能源價值效率2.2.5 能源要素配置效率2.2.6 能源要素利用效率2.2.7 能源經濟效率2.3 本章小結第3章 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宏觀效率的影響3.1 產業結構與能源強度關系研究3.1.1 能源強度變化的統計描述3.1.2 工業內部結構變化對能源強度的影響3.1.3 分解方法進一步討論3.2 *終需求結構與能源效率研究3.2.1 各類*終需求的邊際能耗系數研究3.2.2 居民用能對消費支出的彈性分析3.2.3 能源宏觀效率對投資率的彈性分析3.2.4 能源直接和間接出口分析3.3 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對能源需求影響研究3.3.1 居民能源需求對收入的彈性分析3.3.2 收入分配格局變化及其對能耗的影響3.4 城鎮化對能源需求影響的研究方法及實證3.4.1 基于Divisia分解方法的城鎮化與居民直接用能研究3.4.2 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城鎮化與居民間接用能研究3.4.3 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建筑業與能源需求研究3.5 本章小結第4章 居民生活用能研究4.1 代表性國家居民部門能源消費特點分析4.1.1 代表性國家終端能源消費部門結構4.1.2 代表性國家居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變化趨勢分析4.1.3 代表性國家居民部門能源消費結構的比較4.1.4 代表性國家居民用能特征4.2 中國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現狀分析4.2.1 居民生活用能水平變化4.2.2 不同生活能源種類的消費分析4.2.3 我國居民生活用能總體特征4.3 我國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城鄉比較4.3.1 居民生活能源消費水平的城鄉差異分析4.3.2 居民生活用能結構的城鄉差異4.4 我國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區域比較4.4.1 居民生活能源消費水平的區域比較4.4.2 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結構的區域比較4.4.3 區域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探究——以三個區域為例4.4.4 能源消費的區域特征4.5 我國城鎮居民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4.5.1 城鎮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4.5.2 核算方法及數據4.5.3 結果分析與討論4.5.4 主要結論4.6 本章小結第5章 重點耗能部門能源效率研究5.1 交通運輸部門5.1.1 中國交通運輸部門能源消費特征研究5.1.2 交通運輸部門能源強度的影響因素系統分析5.1.3 交通運輸部門能源消費的國際比較研究5.1.4 交通運輸節能政策建議5.1.5 交通部門能源效率研究小結5.2 建筑部門的能源消耗5.2.1 中國公共建筑能源消費的界定5.2.2 我國公共建筑的發展趨勢與能源消費現狀5.2.3 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特點5.2.4 公共建筑能源消費的地域差異5.2.5 公共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體特征5.3 電力部門能源效率5.3.1 發電行業能源效率5.3.2 輸配電環節能源效率5.3.3 電力資源優化配置與經濟調度5.3.4 電力部門能源效率特征5.4 本章小結第6章 價格對石油需求影響的實證研究6.1 引言6.2 中國原油需求彈性的研究方法6.2.1 變量選擇及研究方法6.2.2 數據來源及處理6.2.3 數據分析及邊界檢驗6.3 中國原油需求彈性分析6.3.1 原油需求的長期彈性分析6.3.2 原油需求的短期彈性分析6.4 主要結論與政策啟示第7章 中國能源效率的區域比較研究7.1 區域能源宏觀效率差異分解研究7.1.1 Theil指數分解方法7.1.2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7.1.3 分解結果與討論7.1.4 地區能源宏觀效率差異的計量分析7.2 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區域比較7.2.1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7.2.2 計算結果與討論7.2.3 地區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差異的計量分析7.3 區域鋼鐵部門能源實物效率演化研究7.3.1 問題的提出7.3.2 Malmquist指數分解方法7.3.3 數據來源、計算結果及討論7.4 本章小結第8章 發達國家能源效率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8.1 法律機制的國際比較8.1.1 法律法規8.1.2 節能機制8.2 財稅政策的國際比較8.2.1 日本8.2.2 美國8.2.3 歐盟8.3 技術研發政策的國際比較8.3.1 日本8.3.2 美國8.3.3 歐盟8.4 促進能源效率的其他政策8.4.1 日本8.4.2 美國8.4.3 歐盟8.5 發達國家能效政策對我國的啟示第9章 終端用能效率提高的節能減排潛力及社會經濟影響9.1 能源效率與回彈效應9.2 分析工具:中國能源環境政策分析模型CEEPA9.2.1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9.2.2 中國能源環境政策分析模型CEEPA9.3 無額外能源環境政策時終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影響分析9.4 能源/環境政策的引入對回彈效應的和緩作用分析9.4.1 政策情景設定9.4.2 研究結果9.5 能效提高政策討論9.6 本章小結第10章 中國能源效率展望10.1 中國改善能源效率面臨的歷史機遇10.1.1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加強節能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10.1.2 未來我國單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存在實現較低水平的可能性10.1.3 低能耗行業發展潛力為結構節能提供了廣闊空間10.1.4 經濟全球化推動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技術轉移為節能降耗提供了新的契機10.1.5 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利于先進節能技術快速發展10.1.6 節能法治健全和市場機制完善為改進節能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10.1.7 合理引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助于減緩能源消費增速10.2 發達國家經驗與中國能源效率展望10.2.1 未來我國人均能耗存在實現較低水平的可能性10.2.2 未來我國能源宏觀效率存在較低水平的可能性10.2.3 未來我國能源宏觀效率存在保持較快降速的可能性10.2.4 中國能源宏觀效率展望10.3 中國的低碳發展之路參考文獻附錄Ⅰ 中國工業分行業部門合并名稱及代碼說明附錄Ⅱ 圖目錄附錄Ⅲ 表目錄
展開全部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 節選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內容簡介: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關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發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更嚴峻的能源挑戰。節約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國應對能源和氣侯變化挑戰的一條極其重要且有效途徑。本報告全面總結和分析了世界與中國能源發展狀況,提出了能源效率的內涵和測度方法,研究了經濟結構變化對能源宏觀效率的影響、居民生活用能的城鄉和區域特征、重點耗能部門能源效率、價格對石油需求的影響、能源效率區域差異、發達國家能源效率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開展了終端用能效率政策模擬與政策分析,討論了改善中國能源效率的機遇10個方面的重要問題!吨袊茉磮蟾妗犯鶕䥽H國內能源經濟與氣候政策形勢的變化,每卷選擇不同主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突出研究的實證性和政策性,期望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為相關決策制定提供參考!吨袊茉磮蟾妫2010):能源效率研究》是《中國能源報告》系列報告的第三卷!吨袊茉磮蟾(2010):能源效率研究》適合能源經濟與管理、氣候政策等領域的政府公務人員、企業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人員及相關工作者閱讀。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積極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挑戰,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受國內政策、發展階段和成本等因素的影響或制約,化石能源也保持了較高比重,甚至在某些國家、某些時段出現了上升的局面。盡管發達國家擁有較多的技術優勢,但是除水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生產中的比重并未顯著上升。在20世紀的后30年中,德國、意大利、日本等重視環保的歐盟國家和化石能源資源極端貧乏的國家,其可再生電力比重有所上升,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家則沒有上升,甚至有的出現了下降。進人2l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石燃料價格的飛漲和全球氣候政策的推動,可再生能源無論是在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在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盡管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還比較低,但增長速度非常快。以風電為例,據全球風能委員會(GWEC)的統計,2009年全球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增速37.5 Gw,比上年增長了43%,連續多年保持在30%以上。2009年,美國、中國、印度、德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增量最多。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統計,2009年中國風力發電較上年增長111.1 4%,至276億千瓦時。中國的太陽能光熱發展也非常迅速,由2000年的93萬噸油當量增長到2006年的340萬噸油當量(IEA統計)。
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 作者簡介
魏一鳴,1968年3月生,江西安遠人,工學博士(1996年)。現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