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53792
- 條形碼:9787532553792 ; 978-7-5325-5379-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本書特色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內容簡介
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中*為龐大和重要的地區,其遺存也是研究烏茲別克斯坦先民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由于保存情況不佳,費爾干納盆地遺址出土古代紡織品極為罕見,這也給相關研究帶來不便。在尊敬的絲綢歷史專家趙豐教授及其同事的倡議和努力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東華大學服裝藝術學院達成合作意向,首次針對費爾干納盆地早期中古時代紡織服飾品進行了全面的綜合性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匯編于本書中。本書所發表的主要資料均出白位于錫爾河右岸,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帕卜市的蒙恰特佩一號和二號墓地。1988年,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考古學家對該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相關出土物包括葦桿、絲綢、棉花、羊毛、木材、骨、金屬等。鑒于這一重大發現,當地政府為其興建了博物館,用于常年陳列帕卜市的考古發現。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目錄
**章 考古發現與紡織品研究
第二章 出土紡織服飾品
第三章 纖維測試與分析
第四章 織物與織造技術
圖錄
致謝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節選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所發表的主要資料均出自位于錫爾河右岸,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帕卜市的蒙恰特佩一號和二號墓地。1988年,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考古學家對該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相關出土物包括葦桿、絲綢、棉花、羊毛、木材、骨、金屬等。鑒于這一重大發現,當地政府為其興建了博物館,用于常年陳列帕卜市的考古發現。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相關資料
插圖:除上述相似的墓葬結構外,費爾干納拱頂墓也具有自身的特點,比如墓室內外的壁龕、帶有標志的墓門以及葦編棺。其中葦編棺十分少見,可被看作是費爾干納地區墓葬的特點之一。就整個中亞來看,尸棺的材質多種多樣,有石質、陶質以及木質等。費爾干納的一些公元1世紀早期墓地的土坑墓、壁龕墓中,就有木制的尸棺(李特文斯基,1972,pp.74-81;戈波洛娃,198l,p.92)。值得注意的是,在阿蘭盆地也發現有與蒙恰特佩墓地相似的地下墓穴。尸骨被置放在沙棘編織的棺材中(伯恩斯坦姆,1952.p.193)。此外,花剌子模地區發現有木條和藤制作的尸棺(S.P.托勒斯托夫,T.A.賈丹科,M-A.伊緹納,1963)。費爾干納其他地區的地下墓穴,在墓道、墓室的構造上也與蒙恰特佩墓葬相似。而一墓多次葬在費爾干納其他墓葬中亦有發現。也許葦編棺是蒙恰特佩的本地創新。因為比較而言,費爾干納其他地區的墓葬中木棺更為流行,故葦編棺與北方費爾干納類型的親緣關系仍不確定。蒙恰特佩墓葬在出土物(包括木器、刀、匕首、復合弓以及服飾、編織籃等)的特點及葬儀(包括葦編棺、覆面及特殊形制的枕頭)等方面,都與費爾干納南部山地的哈拉布拉克墓葬更為接近(贊德尼波羅夫斯基,1960,pp.1 13-128)。盡管哈拉布拉克的墓葬年代在公元l-4世紀,但參考其他信息來看,我們推測哈拉布拉克地區的一部分居民有可能在3-4世紀時遷移至盆地北部,并與蒙恰特佩的居民相融合。這也可能是蒙恰特佩墓葬中出現葦編棺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在費爾干納地區以往的發掘中,沒有與蒙恰特佩相似的墓葬考古發現,也就是說,在墓葬結構及葬儀等方面,蒙恰特佩很可能受外來影響所致。究竟這種不同尋常的習俗是何時傳入,又是如何傳入的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對中亞中世紀早期的遺址特征有所了解。
大宛遺錦-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蒙恰特佩出土的紡織品研究 作者簡介
馬特巴巴伊夫,1955年生于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安集延省伊扎拜坎區。1977年畢業于安集延大學歷史系。1981年至1984年問,就讀于列寧格勒社科院,攻讀物質文化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丘斯特文化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地區化變異》。白1998年始,擔任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所圖安考古部主任。1994年至1995年,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的絲綢之路項目。已出版發表有關烏茲別克斯坦及中亞的歷史與考古文章及著作200余篇。趙豐,1961年生。1982年畢業于浙江絲綢工學院絲綢系絲綢史專業,1997年于上海東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主任,國際占代紡織品研究中心(CIETA)理事,上海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2000年間,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作客座研究。2006年,應大英博物館邀請,研究斯坦因所獲紡織品。先后發表論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國絲綢史》、《敦煌絲綢藝術全集》等。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