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88941
- 條形碼:9787500488941 ; 978-7-5004-889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本書特色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中國近代史學博士論叢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以抗戰時期《新經濟》半月刊作者群體為切入點,結合《獨立評論》、《大公報》漢口版和重慶版、《經濟建設季刊》等資料,對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作了系統梳理。本書內容以抗戰時期為重點,上承20世紀20年代后關于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論爭,后啟抗戰勝利后中國經濟重建的政策設計,主要包括:《新經濟》半月刊創辦緣起及其作者群體;知識界30年代的現代化理念以及抗戰時期對現代化、國力、經濟、建國諸問題的反思;知識界20年代后關于以農立國、以工立國論爭以及抗戰時期工業化理念的強化與深化;知識界關于統制經濟、計劃經濟與自由經濟的討論;知識界關于國營與民營經濟問題的論爭;抗戰中后期知識界關于戰后建設的討論。本書資料翔實,深化了近代中國現代化和工業化理論的研究,開拓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界面。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目錄
**節 辦刊緣起與學人從政
第二節 研究方法、研究現狀與選題意義
第二章 戰爭情勢下對現代化、國力、經濟、建國的反思
**節 20世紀30年代知識界現代化理念的形成
第二節 國力與經濟:戰爭環境中對現代化的反思
第三節 此建國與彼建國
第四節 現世關懷與國家觀念
第三章 工業化: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節 工業與農業
第二節 戰爭與工業化理念的確立
第三節 工業化與工業社會
第四章 統制經濟,計劃經濟,還是自由經濟?
**節 蘇聯與德國:中國學習的榜樣
第二節 計劃經濟與統制經濟:理解的歧異與紛雜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節選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以抗戰時期《新經濟》半月刊作者群體為切入點,結合《獨立評論》、《大公報》漢口版和重慶版、《經濟建設季刊》等資料,對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作了系統梳理。《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內容以抗戰時期為重點,上承20世紀20年代后關于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論爭,后啟抗戰勝利后中國經濟重建的政策設計,主要包括:《新經濟》半月刊創辦緣起及其作者群體;知識界30年代的現代化理念以及抗戰時期對現代化、國力、經濟、建國諸問題的反思;知識界20年代后關于以農立國、以工立國論爭以及抗戰時期工業化理念的強化與深化;知識界關于統制經濟、計劃經濟與自由經濟的討論;知識界關于國營與民營經濟問題的論爭;抗戰中后期知識界關于戰后建設的討論。《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資料翔實,深化了近代中國現代化和工業化理論的研究,開拓了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界面。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相關資料
《新經濟的使命》一文出自何人之手?此文開宗明義使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語,認為“凡百國家必須趕快進步,與時代俱新。中國有數千年傳沿到今的文字,四萬萬數千萬人共同一致的風俗人心,無疑的是世界中生存最久極有價值的一個古國”,并明確將蘇聯和德國作為中國學習的榜樣。由這兩點,再參諸翁文灝于1949年所撰自訂年譜,其中所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語同樣出于對蘇聯和德國建設成就的感嘆,我們大體可以推知,《新經濟的使命》很可能由翁文灝執筆。在1937年6月至8月,翁文灝作為中國使團秘書長參加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后對德蘇兩國作了詳細考察。一路所見德蘇的建設成就使他思想深受觸動。1949年,他在撰寫自訂年譜時依然感嘆:“由蘇聯見聞所及以及考察所得,合之德國所有之經驗,明見一個舊國家,處此世界,必須有決心,盡力所能,徹底建成工業生產之基礎,方能確圖自立。建設愈進,則生產愈增,國計民生自也因之愈裕,畏葸必更落后,猛進方能有成。國雖舊邦,其命維新,國家存亡,端在乎此,舍此便是歧途,決無悻理。”而且,身居要位,任國民政府政務處長的蔣廷黻和任經濟部長的翁文灝是該刊最重要的兩個創辦人。該刊創刊號發表了同樣具有發刊詞性質的蔣廷黻撰《論國力的元素》一文,也從另一側面證明《新經濟的使命》一文出自翁文灝之手。翁文灝之所以沒有署名,很可能是出于作為發刊詞不便署一人之名的考慮。
國家與經濟-抗戰時期知識界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以《新經濟》半月刊為中心 作者簡介
閻書欽,男,1967年5月生,河北省南宮市人,現任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國思想、學術史。1984年9月至1991年6月,在蘭州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91年6月至2006年7月,在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華北革命根據地史,任副研究員。期間,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在清華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6年7月,調入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轉載。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