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05400
- 條形碼:9787510805400 ; 978-7-5108-0540-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 內容簡介
在中美兩國交往的歷史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美國意圖“改造中國”的使命,它植根于美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中。這一使命在新中國成立后依然根深蒂固于美國人的思想觀念里,美國對臺灣的扶持成為這種“使命”的延續,即以美國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和制度來影響和改造臺灣、進而以臺灣為“燈塔”促成中國大陸也發生變化,以期*終達到“改造中國”這一美國對華戰略目標。換言之,美國的對臺政策服從于美國的對華戰略和目標,它可被解讀為“改造中國”使命的體現。這一使命的作用延續至今,長期以來,美國把臺灣當做移植和擴展美國式民主政體和價值觀念的重要一環,更是其影響中國大陸政治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臺灣是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和平演變”的工具。
本書以美國民族主義作為理論基礎,試圖從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之使命的關系視角來解讀美國對臺政策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可從“以臺變華”方針的具體演變來探討。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 目錄
上篇 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的使命
**章 美國民族主義
**節 民族與民族主義
第二節 美國民族主義的內涵和特征
第三節 美國民族主義與外交政策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的使命
**節 中美關系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什么是“改造中國”的使命?
第三節 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的使命
第四節 小結
下篇 美國對臺政策的解讀:一種美國民族主義視角
第三章 臺灣問題與美國對華戰略
**節 美臺關系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臺灣問題的產生與實質
第三節 美國對華戰略:遏制、接觸還是接觸加防范?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中美關系緩和前美國的對臺政策
**節 美國對臺政策的演化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前后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三節 三次臺海危機與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中美建交前后美國的對臺政策
**節 中美關系的改善
第二節 尼克松、卡特時期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三節 里根時期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后冷戰時代美國的對臺政策
**節 老布什時期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二節 克林頓時期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三節 小布什時期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四節 小結
結語
**節 如何認識美國民族主義?
第二節 如何認識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使命的關系?
第三節 如何從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使命的關系視角解讀美國的對臺政策?
第四節 小結
附錄 美國對臺政策大事記
參考文獻
后記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 節選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寫了在中美兩國交往的歷史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美國意圖“改造中國”的使命,它植根于美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中。這一使命在新中國成立后依然根深蒂固于美國人的思想觀念里,美國對臺灣的扶持成為這種“使命”的延續,即以美國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和制度來影響和改造臺灣、進而以臺灣為“燈塔”促成中國大陸也發生變化,以期*終達到“改造中國”這一美國對華戰略目標。換言之,美國的對臺政策服從于美國的對華戰略和目標,它可被解讀為“改造中國”使命的體現。這一使命的作用延續至今,長期以來,美國把臺灣當做移植和擴展美國式民主政體和價值觀念的重要一環,更是其影響中國大陸政治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臺灣是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和平演變”的工具。《美國對臺政策新解》以美國民族主義作為理論基礎,試圖從美國民族主義與“改造中國”之使命的關系視角來解讀美國對臺政策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可從“以臺變華”方針的具體演變來探討。縱觀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美國對臺政策,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對臺政策中“以臺變華”方針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在冷戰對峙時期,“以臺制華”、遏制中共并促使中國大陸內部“崩潰”,同時扶持臺灣有朝一日返回大陸成為美國的政策重點,即以所謂的“自由中國”代替共產主義中國;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意識到“遏制加孤立”的政策并不能促使中國大陸內部發生改變,“和平方式”開始醞釀,于是,“欲改造中國,必先改造臺灣”的設想被逐步提上政策議程。到了60年代中期,“以臺變華”的方針得以*終確立。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緩和之后,中美兩國之間的直接接觸雖為演變中國大陸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美國依然認為應該加速臺灣的“民主化改造”,“以臺變華”的方針由此付諸實施并逐漸明朗化。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 相關資料
條約保證:美國將支持臺灣抗擊任何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1958年8月,第二次臺海危機發生,艾森豪威爾政府援引美臺《共同防御條約》,迅速在臺海集結龐大海空軍力量,并正式展開海上護航行動。與此同時,艾森豪威爾政府亦迅速表達與中共和談的意愿,雙方因而于10月初在華沙進行大使級談判。談判雖未達成任何協議,但卻使緊張局勢逐步緩和下來。經過這次危機,中美雙方的臺灣政策都已基本上定型,并且為對方所逐步了解。美國的臺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證臺灣和澎湖的安全;繼續支持國民黨政權,保持其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機構中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的地位,在政治上造成對中國大陸的壓力,希望造成大陸的內亂,最終以“自由中國”代替共產主義中國;發展國民黨軍隊的軍事潛力,使之能夠分擔保衛臺澎的一部分責任和守衛沿海島嶼的全部責任;按照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規定,在臺海地區運用美國軍隊為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服務;幫助發展臺灣經濟;促進臺灣與其他非共產黨國家發展關系;爭取海外華人(尤其是在東南亞的華人)在政治上認同臺灣當局,以抵消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美國在第二次臺海危機期間奉行的方針是:遵循《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在臺灣和澎湖水域集結大量海空部隊,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向中國發出武力威脅,保障臺灣和澎湖不受武裝攻擊。通過聯合國和其他談判機制尋求維持沿海島嶼的現狀。在是否動用美國軍隊援助臺灣當局守衛沿海島嶼問題上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將最終決定權集中于總統手中。繼續支持國民黨表達的反攻大陸的愿望,但不支持其采取實際的冒險性行動,避免對此做出任何承擔義務的保證或暗示。①如上所述,經歷了朝鮮戰爭后,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敵視中國政策進一步加強,通過美蔣《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美國政府分離臺灣,將臺灣置于美國軍事控制之下,并將其納入美國西太平洋島鏈防線體系之內的目標得以初步實現。
美國對臺政策新解 作者簡介
沈惠平,福建詔安人。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職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臺灣政治與兩岸關系、美國政治與外交、民族與民族主義問題等。已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