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發現仰韶 本書特色
震驚中外的考古大發現,曲折艱難的發掘全過程!
20世紀初一個外國人的意外發現牽扯出一個以“彩陶”著稱的古文明并由此從河南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詭異的西水坡大墓,埋葬的主人真的是伏羲嗎?神秘的中華**龍,蘊藏著怎樣的玄機?建造精美的西坡房屋,神秘的西山古城,罕見的甕棺合葬墓……
*美是仰韶!
發現仰韶 內容簡介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考古學是非常神秘的工作。許多人不知道考古到底是干什么的,對考古的作用缺乏了解。當前,社會各界對考古人及考古工作、中國古代文化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但限于專業的考古發掘報告生澀難懂,考古發掘現場又不宜長時間全面地公開,使社會各界走近考古的愿望始終難以得到滿足。為了宣傳考古人和考古工作,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使考古走向大眾,使社會了解考古,河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編寫了這套叢書,如久旱甘雨,可喜可賀。
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一套《考古中國》叢書,是依據中原考古人在考古現場的辛勤汗水譜寫的,反映了考古工作的真實狀態和考古人的切身感受。
發現仰韶 目錄
第二章 小村莊命名大文化
第三章 再次喧囂的小山村
第四章 中華**龍
第五章 鑄鼎高原的大房子
第六章 傳說時代的黃帝城
第七章 *大的甕棺合葬墓
第八章 無與倫比的色彩
第九章 仰韶的河南,河南的仰韶
發現仰韶 節選
《發現仰韶》內容簡介: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考古學是非常神秘的工作。許多人不知道考古到底是干什么的,對考古的作用缺乏了解。當前,社會各界對考古人及考古工作、中國古代文化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但限于專業的考古發掘報告生澀難懂,考古發掘現場又不宜長時間全面地公開,使社會各界走近考古的愿望始終難以得到滿足。為了宣傳考古人和考古工作,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使考古走向大眾,使社會了解考古,河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編寫了這套叢書,如久旱甘雨,可喜可賀。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一套《考古中國》叢書,是依據中原考古人在考古現場的辛勤汗水譜寫的,反映了考古工作的真實狀態和考古人的切身感受。
發現仰韶 相關資料
插圖:在農商部的辦公室里,小火爐上的水壺騰騰地冒著白色的蒸汽。屋外,呼呼的北風拍打著窗戶。安特生坐在辦公桌前,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面前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幾件陶器,有些還沾著細細的泥土,顯然沒有來得及清理。安特生不時比劃著手里的一個放大鏡,他希望這個東西能幫得上忙,可以從中發現點什么。旁邊的一張桌子上,鋪滿了稿紙,上面用鋼筆畫滿了一些奇形怪樣的符號。一直以來,關于這些陶器的幾個問題始終令他百思不得其解:這么精美的陶器,到底是怎么生發出來的?是哪個民族創造了它?它是本生,還是外傳?它的發源地又在哪里……安特生的眉毛漸漸凝成了一個疙瘩。忽然,辦公室的門被人推開了,一個戴著棉帽、穿著棉袍的人走了進來。這個人一進屋,趕緊關了門,徑直走到辦公桌前。來人一邊熱情地打招呼,一邊迅速從懷里掏出一些紙張,遞給安特生。來人不是別人,正是安特生的助手劉長山,也就是發現這些陶器的第一人。他的到來,不知道會給安特生帶來什么樣的信息。安特生先請劉長山坐下,然后就仔細的翻閱起這些爬滿字母的紙張來。這是一份關于中亞地區的考古發掘報告,上面提到的遺址中也有彩色陶器出土。安特生眼前一亮:中亞地區有彩陶,中國的河南也發現了彩陶,那么二者是否存在著聯系呢?安特生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對比、研究,安特生逐漸發現,中原地區的彩陶與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安諾及東南歐的特里波里等地的彩陶有許多相似之處,很可能出自同一源;中國的彩陶在年代上晚于巴比倫等地的彩陶,制作時間上也在中亞與東南歐之后,因此中國彩陶有可能來自西方,這個地區的文化也可能是從西方傳播過來的。這就是著名的“中國文化西來說”。由于它是以考古發掘的實證來說話,因此這個學說在當時具有更大的沖擊力。從專業角度來說,安特生僅僅是一位地質學家,對考古學只是熱愛,他本身并不熟悉田野考古發掘的操作程序。而當時,中國的田野考古還處于萌芽狀態,也沒有出現可以參考和依照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對仰韶村發掘時,安特生就是參照地質學的工作方法,以地層的水平深度分析取樣,而不是以文化自然堆積分層收集遺物。這樣,他就不可避免地把早期文化和晚期文化混為一體,從而沒有辦法弄清楚仰韶文化的內涵及遺存的先后順序問題,以至于出現了“彩陶文化”,“單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等非常模糊的概念。事實上,安特生并沒有就此罷休,有一個問題一直讓他耿耿于懷:那就是假如中原的彩陶是從西方傳入的,那么就必然會在通向中原的甘青地區留下傳播的遺跡,他還設想西方的文化應該通過絲綢之路和草原之路兩條道路向東傳播,那么這個文化通道真的存在嗎?為了驗證這個假說,1923年,安特生決定到甘青地區的河谷地帶去尋找史前的文化遺址。5月,在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支持下,安特生攜帶各省省長的親筆信,寫有漢、蒙、藏3種文字的護照和10名護送的士兵,沿著黃河一路西上了。在蘭州,一個小攤販上裝著煙葉的舊彩陶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得知這件彩陶來自臨洮后,安特生一行就沿洮河而行,先后發現了馬家窯、齊家等遺址,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等。這次考察之后,安特生發現,甘肅彩陶比中原彩陶要發達得多,但甘肅境內的比較早的彩陶文化中缺乏某些中國古代文化的典型器物,如陶鬲等。如果甘肅彩陶文化是從中原發源的,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他據此推測彩陶來自西方。于是,1924年,他在《甘肅省的考古發現》一文中提出中國文化是在新疆地區生長起來的,并從西方受到影響的觀點。這個觀點又一次在學術界引起了大爭論。一些東西方的學者基本上否定了他的假說。
發現仰韶 作者簡介
趙會軍(1954~ ),197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任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副所長,參與并主持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第三次發掘;多次在《大河講壇》(河南)做仰韶文化研究的學術講座,并被聘為大河鑒寶顧問;主要著作有《禹州鈞臺窯》、《偃師水泉》等,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