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04441
- 條形碼:9787510804441 ; 978-7-5108-044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 本書特色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簡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是在當時的臺灣研究所基礎上,吸收校內外知名臺灣研究專家學者組成的重大項目攻關團隊。2000年12月入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并成為國家“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創新基地一臺灣研究 項目基礎和核心力量。本院前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7月9日,是海內外*早成立的 臺灣研究機構,2004年2月1 9日升格為研究院。先后入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院下設政治、經濟、歷史、文學、兩岸關系5個研究所,并設有院辦公室、文獻信息中心、軍事研究中心、《臺灣研究集刊》編委會。現有編制43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擁有中國近現代史,區域經濟學,政治學理論、文藝學等4個博士點招生專業。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 內容簡介
這是本臺灣文學研究論文集,內容涉及中國新文學史寫作打通兩岸三地的思路;臺灣文學史的撰述與文化認同研究;臺灣小說呈現儒家文化圈的資本經營模式;閩廈視野中的二二八事件;哈耶克思想在臺灣的傳播;高陽小說中的平民世界等。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 目錄
中國新文學史寫作打通兩岸三地的思路
二十年來臺灣民眾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研究——以臺灣’的博物館為觀察場域
臺灣文學史的撰述與文化認同研究
張愛玲與臺灣文學史書寫
對臺灣學界評祖國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之述評
族群·語言·意識形態
客家文學中的英雄精神——從文天祥到吳濁流
臺灣小說呈現儒家文化圈的資本經營模式
“自由”:內在的還是外在的?——牟宗三與殷海光的“自由”思想辨異
“國粹”與“種姓”——章太炎與連雅堂的“語文”思想之比較
古龍武俠小說的現代特征及其文化價值
臺灣文學中的“新女性”角色設計
一種詩評的典范——讀余光中《井然有序》中的詩集序文
學術生命與文化土壤——漫評龔鵬程現象
近十年來臺灣節日變遷與文化認同研究
文學與博覽會的對話——以1935年臺灣博覽會為中心
從老兵悲歌到眷村史乘——有關族群關系的一個議題
閩廈視野中的二二八事件
哈耶克思想在臺灣的傳播
從何其芳到王鼎鈞——獨白體散文詩漫論
高陽小說中的平民世界
余光中文學創作與現代繪畫藝術
余光中“適度散文化”的詩歌理論與實踐
張愛玲的喜劇性與現代性——以其散文為例
光復前后臺灣民眾心態的演變——以詹作舟詩作為例
“轉眼繁華等水泡”:《行過洛津》的歷史敘事
沙田學者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 節選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是臺灣文學研究論文集,內容涉及中國新文學史寫作打通兩岸三地的思路;臺灣文學史的撰述與文化認同研究;臺灣小說呈現儒家文化圈的資本經營模式;閩廈視野中的二二八事件;哈耶克思想在臺灣的傳播;高陽小說中的平民世界等。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 相關資料
根據德國學者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儀式與文本是承載文化記憶的兩大媒體。博物館兼容了儀式和文本雙重媒體,透過實物展示,配以各種現代保存科技,如攝影、錄音、錄像、印刷等技術,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組織性和歷史性而被廣泛用于文化記憶的儲存和交流中。我們常把博物館劃分為綜合類、自然類、科學工藝類、藝術類、歷史類(包括考古學和民族志)五大類,其中歷史類博物館(本文以此類博物館為分析重點)最容易受到政治強力和社會結構變動的影響,其發展是動態的,往往可以為某個政治集團的自我評價,也可以用來增強地方意識。早自日據時代,臺灣就熱衷于舉辦各類博覽會,據呂紹理統計,日本殖民臺灣的51年間,臺灣參加島外大型展示活動計有74次,島內舉辦各式農商工業與美術教育衛生等主題的展示活動高達224次之多①,此類展示多以“日本引領臺灣走向現代化”為策展邏輯,在改變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實效。20世紀晚期以來,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成為時代特色之一,那些以“歷史物質化”為目標的歷史性博物館,更被用來創生和貯存新的集體記憶,對內統合臺灣民眾的集體記憶和群體觀念,對外宣誓“臺灣主體”。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