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41331
- 條形碼:9787562241331 ; 978-7-5622-4133-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本書特色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庫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從各不相同的切入角度開展研究,有在梳理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基礎上直接討論文學批評理論的,有從語言學、符號學出發為文學批評提供新的視角的,也有從文學思潮或地域文化方面側重批評實踐的。編者想以這樣的探討為前提,在歷史與現實的比較、理論與實際的碰撞中,拓展思維空間。也許,這比單純形而上的冥思苦想、比單純形而下的實際操作,有更多接觸、發現新知新見的機會。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目錄
小說的敘述角
形象思維過程中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讀后
資本主義生產同藝術和詩歌的敵對性
“非自覺性”與藝術規律
形式情緒初議
封建禮教與小說藝術的敵對性
——蒲松齡與紀昀對藝術思維的不同認識
批評家的困惑和文學批評的出路
——倡導開放性的社會歷史批評
建設“圓形”的文學批評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
創造性思維中“有意義的空白”
文學理論基礎的廣泛性與本土性問題
中西文學理論對話中概念的可對應性問題
讀明清話本集序文札記
胡應麟的小說理論
“剪燈二種”與明初文人以文為戲的小說觀
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的意義、途徑和方法
興論新釋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綠色”觀念
中國古人對文學的幾種基本態度
“吾省吾”與“吾喪我”
——兩種藝術心理活動路徑
陶淵明的人文生態觀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發展遲滯原因之探討
論詩體小說《長恨歌》
脂硯齋參與《紅樓夢》寫作一證
追韓信與回故鄉
煩惱的職業
《山里人山外人》序
劉醒龍的“新感覺”
評論者如是說
——致方方
鄧一光《紅色貝雷帽》序
陳應松的遇合
向歷史題材文藝要求什么
“金黃鶴文叢”序言
“新時期湖北文學大系”總序
“文學理論批評建設叢書”總序
在海峽兩岸歷史文學研討會上作的學術總結
在美國詩歌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附錄1 王先霈著作目錄
附錄2 王先霈單篇作品簡目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節選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內容簡介:因為面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其投資者由成千上萬的社會公眾所構成,所以上市公司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公眾披露其對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以及可能對上市公司證券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這既是上市公司作為公眾企業的基本義務,也是它僅憑一紙招股說明書即能獲得公眾投資的必然代價,同時也是一種促使上市公司對公眾和股東負責任的制度設計。然而,信息披露對上市公司來說卻不一定是件好事,至少也不是一件輕松事。因為這會將上市公司的“家務事”曝露于公眾視野中,“家美”還好辦,“家丑”自然就很難堪了。若是上市公司還要做一些不想或不能讓公眾知道的經營和投資活動,甚或要謀些個人私利或者集體私利的時候,信息披露這個制度就是一個絆腳石了。但是,這塊石頭推也推不動,繞也繞不開,這些上市公司只好選擇不誠實,將虛假信息披露給公眾。顯然,無論是從理論上推導,還是從實踐中來看,上市公司披露虛假信息不僅嚴重危害了證券市場的嚴肅性和正常秩序,侵害了社會公眾尤其是投資者的經濟利益,也將極大地增加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披露虛假信息的上市公司*終也難逃厄運,要么因作假被發現而遭制裁,要么因其自身錯誤決策而破產,因為造假的前提是需要謊言,而謊言總會有被戳穿的一天。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相關資料
插圖:我們還可以變換一個角度,從文學作品的接受者方面來考察形式情緒的存在,從文學欣賞中的形式情緒反溯作家創作中的形式情緒。德國工人運動的領袖羅莎·盧森堡曾在一封信中說,當她在獄中漫步時,歌德的一句詩老是在她腦中低回,“這首詩跟我的心情,跟我內心所思慮的當然毫無關系。只是那首詩的詩句的音韻和奇異的魔力使我沉湎在恬靜之中。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一首美麗的詩,每值我感情激動或遇到強烈震撼之際,會使我感受如此之深。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生理作用,似乎我干渴的嘴唇啜飲了瓊漿玉液,使我肺腑清涼,身心都健壯起來”。與心情、與思慮無關,只因音韻的魔力而引起“恬靜”、“清涼”的深刻感受,這不是社會性情緒,是形式情緒。接受者所以需要反復欣賞同一作品,在他完全了解了那些優秀文學作品所包含的生括內容和思想內容之后,還要多次玩味,他所企求和尋找的,正是從中獲取形式情緒的愉悅。欣賞中的形式情緒由作品中的形式因素所激發,作品中的形式因素又是作家形式情緒的物化,是作家形式情緒的藝術符號。中國清代桐城派的文學批評家,提出“因聲求氣”的欣賞理論,就是要求讀者先以作品的形式因素為支點,培養起形式情緒,由此體會作家原來的形式情緒,進而在其引導下,以審美方式而不是以認識方式,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和形象體系的整體。在音樂、書法、舞蹈和戲劇表演、朗誦藝術中,形式情緒的獨立性更為顯著。老練的演員有時甚至能夠離開作品的文學內容單憑聲調而激起觀眾的共鳴。有一位意大利悲劇演員在宴會上念一張菜單子而使觀眾落淚,還有一位喜劇演員念電話簿上的人名、號碼而使在座的人捧腹大笑,又有人念一張復數表而使聽者落淚。屠格涅夫回憶,當時有些人向一個雜志發行人朗誦一首新詩,一會兒用諷刺的音調,一會兒用莊重熱情的音調,使得那人一會兒叫好。一會兒斷定那是乏味荒謬的作品。當然,必須表演者先有這種情緒才能打動觀眾,這種情緒離開了作品文字的內容,明確地不容誤解地顯現其形式情緒的性質。形式情緒是審美情緒,是保證創作思維及其成果的審美性質的情緒,是成功的文學創作必備的條件之一。一個文學家步入文壇藝苑之初,取得可觀的成績之后,有許多人長期徘徊在某一個水平線上。甚至,有的人終其一生就定在那樣一條線上,簡直像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牢牢地抓住。這同體育運動中的情況有些相似:一個運動員接受正規的科學的訓練的初期,運動成績可能飛速提高,而達到某一點之后,再要提高一丁點兒都非常困難。
中國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王先霈自選集 作者簡介
王先霈,江西省九江市人,1939年7月出生。1960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出版社總編等職,兼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等職。長期從事文藝學研究。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993)、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1993)、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一屆孺子牛金球獎(1995)、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藝創作獎(1996)、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1996)、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獎(1987、1989、2001)等。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山海經